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安化黑茶>安化黑茶泡法>安化黑茶怎么冲泡才好喝?

安化黑茶怎么冲泡才好喝?

2019-03-18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安化黑茶,作为茶叶中的“粗粮”,在某些方面跟普洱相似,但在包装上看,花卷茶这个品种只有黑茶有,那么用竹篾捆紧的茶要怎么取出来呢?

 

  黑茶紧压茶在泡茶之前的撬茶方法跟普洱茶撬茶方法一样,而花卷茶则不太一样,因其包装不一样,它是以蓼叶裹胎,外包棕片,再用竹篾捆压箍紧,那再撬茶之前,就先要拆出茶来。

  花卷茶拆分流程:1、将顶部收口的篾条取出;2、依次松掉捆扎在外面的篾条;3、取出用粽叶包好的黑茶;4、用茶刀将黑茶戳下来,放入茶壶中即可。

 

  冲泡黑茶时,较嫩的茶多透少闷,粗老茶则多闷少透。粗老茶也可煮饮,每个茶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真品黑茶才有其特定功效。

  【冲泡注意事项】

 

  1、注意冲泡时间的长短

 

  冲泡时间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一般讲,品饮安化黑茶,冲泡时间宜短,一般约2分钟左右,冲泡黑茶的次数可达5-7次,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冲泡时间应适当延长。

 

  冲泡时最好先倒入少量开水,浸没茶叶,再加满至七八成,便可趁热饮用。当喝至杯中剩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二次冲泡,继续喝至三分之一茶汤时,再冲泡第三次,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

 

  2、选用适合的泡茶器皿

 

  冲泡黑茶宜选择粗犷、大气的茶具,一般以厚壁紫砂壶或如意杯为主;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杯为佳,此茶过滤后用玻璃杯饮用,其汤色十分漂亮,极具观赏性。


  3、是要讲究水质的好坏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讲究活、甘、清、轻,一般都用天然水,如山泉水、江河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

 

  4、是注意冲泡的水温

 

  冲泡安化黑茶,因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粗老,一般用100度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水比例:高档砖茶及三尖茶茶水比为1:30左右,粗老砖茶为1:20左右。

  【冲泡方法】

 

  1、清饮法

 

  选用玻璃煮水器一套,过滤网、公道杯、品茗杯,冲泡时先用沸水温杯烫壶,将碎开的茯砖茶投入壶中,投茶量一般以茶水比1:20(可视茶原料及个人喜好增减茶量)为宜,向茶壶内冲入沸水,盖上壶盖,轻轻摇动壶身,约40秒左右,使紧结的茶身初步舒展,沥出茶汤。

 

  再向壶内注入冷泉水(或经静置的自来水)至八分满,煮至沸腾即100℃,约1分钟后(可依茶的老嫩及个人口感爱好缩短或延长)将茶汤用过滤网沥入公道杯,再分茶入口茗杯品饮,可多次烹煮至茶色变浅、茶味变淡。

 

  烹煮法能较好体现黑砖茶香气纯正(有的略带松烟香),茶汤醇厚的品质特征。

 

  2、泡饮法

 

  即直接冲泡饮用的方法,简单易行,是大多数消费者所喜爱的品饮方法。选用的泡茶器皿,可以是飘逸杯、瓷质三才杯,也可用壶身较肥大的紫砂(瓷)壶来冲泡。

  冲泡时先将水烧开至100℃、然后依次温杯烫壶、投茶茶水比(1:25~30)、润茶、冲泡1~2分钟、将茶汤过滤后分到品茗杯中,即可闻香、观色、品味,领略黑砖茶独特的香和韵了。冲泡熟次茶汤寡薄即可换茶,同时冲泡后的茶还可煮饮。

  3、调饮法

 

  用黑砖茶制作的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

  制作时先将黑砖茶敲碎装进一个小布袋,扎紧袋口,投入沸水中,熬煮约10分钟,茶汤熬成紫红色,将鲜奶(牛、羊、驼的)以6:1的比例放入茶水中熬开即成,加入盐巴成为咸奶茶,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常饮和待客的饮品。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冲泡的方法,先将茶水比按1:20的比例,冲泡5分钟后将茶汤沥出,再根据个人口感要求加入牛奶及其它调味品(如草莓等水果、菊花、玫瑰花等),可咸可甜,风味各异。

有用+10
分享

手把手教你如何挑选安化黑茶千两茶

  千两茶很大,但是做为收藏,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但是它混身包满竹篾,我们又怎么来判断它呢?不要急快看这里,让你轻松get选千两的秘籍。

 

  01、外部辨别

 

  千两茶每支净重为老秤(16两为1斤)1000两(约37.3公斤),连皮为38.5—39公斤。重量超过40公斤可能是干燥不够,容易出现烧芯变坏的现象。重量若低于35公斤则基本可以肯定已经烧了芯(烧芯是指千两茶或其它紧压茶在后期处理过程中,由于控制不当,中间部分发生强烈的湿热作用,导致产品局部灼伤变质的现象。灼伤部分呈黯淡的红色)。

(上图为合格的千两茶饼)

 

  02、内部辨别

 

  原料好、做工也好的千两茶,剥开蓼叶比较费劲些。相反,茶叶品质就可能没那么好了。完整的茶胎应该通体乌黑有光泽,紧细密致,外观十分漂亮。

  如果锯成饼,锯面应平整光滑无毛糙,无裂纹和细缝,结实如铁石,无法用手掰开或使之发生形变。

 

  差的饼松动、散落、有裂纹。高档饼锯成3㎝厚为宜,直径不超过20㎝,重约0.9公斤;普通饼厚可3.5㎝,直径22㎝—23㎝,重约0.8公斤。

 

  烧芯饼的芯上出现一线暗红,烧芯严重者只剩边缘不红。如果锯开的饼面呈现出深颜色的水痕,可能是含水量过高所致,则不宜收藏。

 

  03、开汤辨别

  好的茶开汤,微微带有甜酒香,汤色透亮如桐油,头两泡有稍许涩味,三泡后涩味渐淡至无。叶底呈青褐色。可以泡到16-25泡。差的开汤后,有青涩味,茶汤暗淡,叶底花杂。至多可以泡10-15泡。

安化黑茶和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不同

安化黑茶和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不同,具体如下:

安化黑茶的历史沿革

1、兴于汉唐

安化产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朝,也有专家推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产茶历史则是2300多年前的汉代。

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

2、延于五代及宋

安化和新化早在汉朝即属长沙府辖制,时称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分。翟守素开梅山之后,宋熙宁五年(1072年)再开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仍然隶属潭州。

北宋启疆之初,安化茶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唯茶甲诸州县”。五代毛文锡《茶谱》还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也”。

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渠江薄片茶”即是早期的安化黑茶。南宋时期,淳熙二年(1175年),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两支“茶商军”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三四千人。

4、“四保”贡于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起,明朝采办的贡茶中,安化年贡“芽茶”22斤,每年谷雨前,在大桥、仙溪、九渡水、龙溪等“四保”由县长监督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明嘉靖三年(1524年),史料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是“安化黑茶”之名的由来。同时也说明在1524年以前,安化已开始大量生产黑茶。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茶(私茶)妨碍茶法马政为由,上奏禁运,御史徐娇同时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南之行,无碍汉中。

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最终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西北引茶,以川为主,湖南为辅”。从此“安化黑茶”正式定为“官茶”,逐渐取代川茶主销西北。

5、鼎盛于晚清

明末清初,晋商与安化茶人共同开辟了以安化为起点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万里茶路”,是一条纵贯中国、连接欧亚,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贸大道。明末清初,安化县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景象。

6、发展于当代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化黑茶以其边需之盛而不止,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运往边疆。

1939年,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在安化试制黑砖茶获得成功,安化诞生了中国第一片黑砖茶,随后安化1953年研制了湖南省第一片茯砖茶,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片花砖茶,安化由此成为中国黑茶紧压茶的摇篮。

2008年,千两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化黑茶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11年,安化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

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雅安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区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

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

《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雅安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藏茶生产明朝以前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

清朝允许民间藏茶贸易,私营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等县茶号有200多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民国初年,私营茶号恢复到100多家,接着军阀混战,强派苛捐杂税,藏商携款私逃,很多茶号倒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剩30多家。

1939年,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为垄断边茶经营,筹备在雅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

其后,私营茶号率先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引,使名山、邛崃两县茶号倒闭,仅为雅安、天全茶号收购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综上,安化黑茶和雅安藏茶的历史沿革的确是很不同的,不过它们都是有很悠久的历史的。

山西晋商与湖南安化黑茶

有人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翻开中国山西的历史,仿佛打开一坛浓的化不开的老陈醋。

为了寻找骆驼之路上先人的足迹,我们于2005年7月,怀着一种疑惑而期望的复杂心情来到明清时期名震全国的晋商之乡——山西。从西安出发坐火车至平遥,需要十多个小时,看着窗外一望无垠的玉米地,矮小的平顶砖房,谁也无法想象电影里的乔家大院的辉煌能与此有何瓜葛。叹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火车到站,找一人力车夫拉们进入神秘的古城平遥,一刹那,光芒四射的古城墙把我们的心震得咚咚响,仿若梦中。难怪余秋雨先生感叹“抱愧山西”,他说:“看来,山西之富在我们上一辈人心目中一定是世所共知的常识。我对山西的误解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唯一可以原谅的是,在我们这一辈子,产生这一误解的远不止我一个人”。未到山西前,我对此段话还存在很多疑惑,直道今天,才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座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以南90千米的古城,城墙原是公元前9世纪东周名将尹吉甫用土砖筑成,迄今已有2700多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为现时所看到的砖墙结构。墙中有墙,除古城墙外,每个家院、商号都有其独特的院墙,院内均用青砖铺就。每家每户正院顶端均置有一口大的水缸,并养植一些花草,给古朴的庭院带来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平遥古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中国汉民族城市,它保存了中国所有特征,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副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花卷。”

晋中大院是历史的浓缩,其中蕴含着山西人的精明和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货币天下行”的“日升昌”票号成为中国银行发行汇票的先河,乔家借钱给当年的慈禧太后以解国危的壮举,便可略见一斑。直到现在,研究商业的人如果对晋商不去了解,就不配称为一个真正的学者。

山西商人历史悠久,早在两汉就有记载。但真正兴盛而成为国内一支著名商帮,则始自明代,盛于清。主要原因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商品需要通过商人的中介作用销往各地;二是自明清以来政治军事或经济地理的因素,为山西商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应该说盐、铁是山西商人向外扩张的重要条件,丝绵生产和明代北部边镇驻军粮饷更是为山西商人的发展提供契机,边地的茶马市、西茶市又给山西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山西不出产茶叶,但有一个与山西接壤的广阔茶叶消费区域。这个区域,在明代和清代都是生活必需用茶的地方。山西茶商在全国人口20%多的地区和土地面积一半以上的广阔区域活动,垄断和操纵着边疆各地区的茶货贸易。按茶叶采购的区域来分,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明末清初,主要采购汉中和四川之茶;第二阶段在清前期,采购湖南安化、福建武夷、浙江建德、安徽霍山等地之茶,以湖南安化的资江为盛,湘潭则为大转运码头;第三阶段自清乾隆、嘉庆以后,主要采购湖南和湖北交界的蒲圻,临湘一带的茶叶。茶叶通过外茶商和内茶商的共同合作,销往我国的边陲地区和沙俄。

山西人可以说是最早采用机械压制砖茶的,“其原料多为二茶或三茶,茶叶长约一寸,味强,一般称为老茶。压力多为木制平压机”,“其压制法极为幼稚,置茶于蒸笼中,架锅上蒸之,倾入模型中,置木架压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压之。移时,在模中托出,放于楼上,听其自然干燥。“采出茶入锅,用火炒,置布袋揉成,收者贮用竹篓。稍粗者甑软用。稍细之叶,洒面压成茶砖,贮双竹箱,出西北口卖之,名黑茶。”

山西人之精明,还表现在他们的诚信和敬业。在平遥,年轻的人力车夫为我们拉车整整半天时间,一边为我们解说平遥的历史和现状,一边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路径导向,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开支。临别时,我们给他五十元钱,他执意不收,只收了他应得的二十元。大体这就是山西商人的为人之道吧。中国人说,经商的成败与为人如何至关重要。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邓九刚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晋商》节目时说:“他们(晋商)诚心诚意的对待顾客,他们那种敬业精神,使他们在语言的掌握方面,都达到了这种令人吃惊的程度。我过去采访山西商人,老的山西商人,和他聊天,说着说着,说到激动的时候,语速快的时候,他情不自禁的把汉语变成蒙古语,就是说蒙语变成了他的母语了。他这个山西人无论从外形,还是心理、语言,几乎就是蒙古人。这是因为他从小,从14随学徒,掌柜的就把他放在草原上,字号就要求他,在草原上要习蒙俗,用蒙语,对顾客要尊重,要掌握顾客的心理,这你才能战无不胜。他这个商业为什么比人击不到它,无法排挤它,他和顾客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山西商人,还要学习一些中草药知识、针灸知识。以见牧民有病了,给人家看看病,搞点中草药,给人家针灸一下,他病好了非常感谢逆,互相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

山西土地贫瘠,晋中大院的兴建并非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而是通过多代人的努力才有今日所见到的规模。如果略微探究一下这些大院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几乎全是一些在家乡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像曹家的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卖沙锅的;常家的祖先,在张家口摆摊卖布;而乔家的祖先乔贵发,刚到蒙古草原时甚至连小贩都算不上,他靠卖苦力,给别人拉骆驼为生。

乔贵发第六代孙乔挹青说:“一开始去包头的时候,乔贵发一分钱都没有,就全是靠苦力打工。后来挣了一些钱,当是当初买卖做得也不是很好,于是他又回到老家又开始种地。他在包头的那个小买卖,就请一个姓秦的老乡在那守着。乾隆二十年的时候,他有了一个机遇。那年是粮食丰收,老秦那个时候感到粮价很便宜,就收购了大量黄豆、玉米这一些东西,为的是以后磨豆腐,生豆芽。因为价钱比较便宜,就存了一些,没想到第二年天气大旱,一旱后大庄稼种不下去,只好种点儿小秋。黄豆值钱了。买卖有了转机,于是老秦有把老乔叫到了那儿。两个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点模样,有点规模了。“

山西商人经营茶叶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在恰克图模样的中国商人有二十多家,其中只有两家是非山西籍的,一家是北京的,一家是新疆的。剩下的全部是山西人就是说恰克图贸易是由山西人垄断的。整个茶叶贸易的路线,当时有三个重要的。恰克图是第一大市场,第二个史海拉尔市场,这是东北方向,西北方向是塔尔巴哈台,塔城市场,就是现在阿里山口往西区的市场。

茶商的势力和财富,也改变了山西人的观念,当时山西流传这么一句话:“当官入了阁,不如草票庄上当了客”;“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茶商之地位可见一斑。

为追踪千两茶经营者的足迹,我们来到了祁县渠家大院博物馆。这个于199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是渠家大院的产物,渠家以经营茶叶发家,其所经营的长裕川茶号也是当时晋商中最大的茶庄之一,所谓“长裕川声明卓越,三晋源汇通天下”,这是对渠家两国大茶号的诠释。渠家在祁县修建了几十个大院,有“渠半城”之称。

在渠家茶叶博物馆内存列着晋商监制的“宏源”川字牌青砖茶和千两茶模型,这不禁使人想起《乔家大院》剧中行走在戈壁沙漠上骆驼古道以及乔致庸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栉风沐雨,把一支支、一片片茶砖运往恰克图的艰难情景。

游过了太原平遥和渠家大院,不能不到乔家大院看一看它的淖约风姿。“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是对乔家巨富的形容。乔家是典型走西口发迹致富的巨贾大商,当年主要在恰克图、包头等地与蒙古俄国进行先有、毛皮的交易。最盛时,经营店铺十九家,员工四五百人,还有两个大票号“大德通”、“大德恒”。

乔家从发迹到衰落,传了七世。第一代乔贵发为创业者,发迹于包头。乔贵发有三个儿子,其中乔全美是第三个儿子,他继承了乔贵发的基业,创设了包头“复盛公”。桥全美又生了两个儿子,二子乔致庸,是如今所存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年轻时奇文经商,由于他重诚讲信,善用人才,事业得以辉煌发展。乔家家规很严,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1938年9月,因不堪日本军队的骚扰,乔家举家老小六十多人迁离故土,再也没有回来。乔家堡因大院而闻名,却永远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家的宅院竟支撑起一座城市的名气。

1840年,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主权的丧失,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晋商纵是有千般解数,也难以施展,在与外商的商贸活动中,已无平等竞争可言。非但如此,清政府为避免因商畔而引起的争端,又往往对晋商进行压制。晋商在这双重压迫下,商贸活动锐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俄国以调节有功,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侵略中国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琼州)的通商权,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关的复进口税,即免征茶叶的半税,以及内地采购和设厂制造茶叶,打击中国茶商。洋人利用机械生产茶叶,生产成相对较低,对晋商的茶业造成了威胁。民国时期,晋商的辉煌终于结束。

晋中大院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时至今日历史的辉煌如同大院青砖瓦上的那抹余辉终将退去。倘若你到晋中,对富贵的感觉便会更深一层,正如当地人对财富的看法一样,一样的平淡,大概是他们见多了财富的变更,便有了一份超脱于从容,昔日“富甲天下”的荣耀已悄然逝去,自得其乐的生活似乎成就了当地人的达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