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把青春给了茶<风景名胜>

把青春给了茶<风景名胜>

2020-08-0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人人都想品好茶。却少有人知,一泡好茶是怎样制成的。其实,在每一泡好茶的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制茶师,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其品质的高低,制茶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从小就在茶堆里长大的他,戏言自己将整个青春都献给了茶。

王顺明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打一出生起,茶就在他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1938年,国民党在武夷山开办了个茶厂。解放后茶厂收归国有,我的父亲就在这个茶厂里工作。”也因此,王顺明的童年是在茶叶堆里度过的,闻着茶香长大的他,1974年中专毕业后,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茶厂工作。

把青春给了茶<风景名胜>

问他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沉默了一下,然后很认真的说,要想成为技艺传承人,首先要熟练地掌握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并对这一行业有所贡献。其次有责任有义务将他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后人。说起自己对武夷岩茶的贡献,王顺明最自豪的是在他担任武夷岩茶场党委书记期间,与科研人员一起参与的大红袍的无性繁殖研究以及推广。

众所周知,大红袍最初只有6棵母树,年产量也就一斤左右。为了推广大红袍茶,从1982年起,武夷山当地开始着手研究大红袍的无性繁殖工作。经过科学繁殖和栽培,1994年之后,大红袍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种植。并正式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茶,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大红袍的种植规模达到了4万亩。作为这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和亲历者,王顺明也从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他打趣地说:“可以说从大红袍的栽培到上市,用了我一个青春的时间。”

把青春给了茶<风景名胜>

谈到一泡好的武夷岩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王顺明向我们道出了他的制茶秘笈。“在茶的制作技术性与艺术性上,武夷岩茶应首居第一,尤其在乌龙茶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更是千变万化,会产生很多令人陶醉的色、香、味、形的欣赏境界。”王顺明说,好的武夷岩茶必须具备优生态、良好的树种、精湛的工艺。特别是制作环节,可称之为“环环相扣、环环重要”。如果一个制作师傅太想挣钱,心浮气躁,那么肯定出不了一泡好茶。

他特别谈到有些制作师,过于注重茶的香气,这其实是个误区。与安溪铁观音不同,武夷岩茶以水为主。安溪铁观音有掀盖即香的特点,而武夷岩茶有香溶于水的特点。所谓“杯中过三香”,盖杯香、挂杯香、口齿留香。此外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制法,其中很多环节被忽视,也是制不成一泡好茶的主要原因,因此武夷岩茶的制作还很需要勤练内功、把好制作关。

王顺明说自己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了,在以前,他的精力主要是花在茶叶的栽培、制作和审评上。如今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茶叶教学上,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传承人。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