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山走出遗憾《华声视点》

武夷山走出遗憾《华声视点》

2020-08-03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世界遗产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品牌资源,但又十分脆弱。因此,武夷山市在依托世遗品牌优势发展旅游业时,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在先,同时妥善安置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上对得起苍天祖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2001年4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将举办世界遗产节,届时将邀请全国其他26处世界遗产地同仁及国外著名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齐聚武夷山,共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大计,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是一对困扰我国遗产管理部门的矛盾。武夷山以其独有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灿烂的闽越文化、理学文化,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独辟蹊径,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在世界遗产节举办前夕,记者前往武夷山采访个中奥妙。

申报世遗投资近2亿

武夷山地处闽北边陲,是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中唯一保存良好的一块绿洲,森林覆盖率为95.3%,良好的植被为各种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从1993年开始,武夷山开始进行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1998年6月8日,武夷山正式申报世界遗产。以此为契机,武夷山市掀起了一场申报世遗整治绿化活动。

据武夷山市市长张建光介绍,武夷山市申报世遗的区域包括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城村古汉城遗址,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为止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中面积最大的项目。为确保申报世遗成功,武夷山市背水一战,不惜一切代价,投资1.78亿元,将申报核心区内的近400户私有建筑物和九曲宾馆等23个单位公有建筑物全部拆除;将总长近70公里的通讯、广电、电力线网地缆化。同时为了减少汽车嗓音和尾气污染,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15公里长的高星环景公路,使原来穿行景区的过境车辆绕道而行。此外,还修复各景区的摩崖石刻,完成了防火监测点、大气监测点、垃圾处理设施、医疗救护中心的建设。据统计,申报世遗中,武夷山风景区共植树1万余株,铺设草皮31万平方米。

山外再建新家园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出产的武夷岩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近400户农民在景区内依靠种茶、卖茶以及做旅游纪念品等小买卖维持生计,产生了大量垃圾与污水。在他们没有搬迁前,从桂林村到水帘、慧苑村的章堂涧,水面每天都漂着许多油污,直接污染景区重点水域九曲溪。山民每年要烧掉近1.6万立方米的木材,这些木材全是天然阔叶林,对景区的破坏程度可想而知。拆除宾馆、修公路比较顺利,但近400户村民的搬迁却颇费工夫。村民的生计是靠山吃山,要他们搬出景区,等于是砸他们的饭碗。

兴田镇南源岭村张锡龙刚刚落成的3层小洋楼投资20多万元,紧靠路边,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而拆迁补偿只有10万元;天心村地处风景区腹地,村民陈仅祥1998年7月投资20万元建成的新房,还没来得及搬进去,9月份就要拆除……村民们一方面故土难离,一方面面临直接经济损失。

武夷山市政府充分体谅村民们的困难,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在景区外靠近景区的京榕、双利、南源岭等地区设置了移民安置区,并根据村民原住房面积的大小划拨一定面积的免费土地,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仅用6个月时间,就全部建成,创造了武夷速度。在武夷山机场附近的天心岩茶新村,记者看到了这些别具特色的民居。它们的建设遵循“宜土不宜洋,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散不宜聚”的原则,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村民彭曙光对记者说:“虽然离茶山远了一些,但生活更方便了。”

为帮助天心、双利等新村居民发展生产,2000年7月,武夷山市在这里举办了茶文化节和第二届武夷岩茶茶王赛,吸引海内外客商1000多人。天心村10多个茶叶厂家通过岩茶展示,外销额达100多万元。

放下砍刀,拿起锄头

武夷山九曲溪水上旅游是“武夷之旅”最精彩的节目,因而保护九曲溪上游生态,使九曲溪万古常绿,至关重要。发源于九曲溪上游的四新溪、程墩溪流径面积为46.4万亩,比处于两溪之中的桐木溪流径面积多8.4万亩。但长期以来,这里市林委所属的四新、程墩两个采育场,由于要解决职工生活问题,每年都要砍伐一定数量的林木,影响了上游生态保护。目前,自然林和成熟林可采伐量已经很少,正处于抚育投入多、采伐收入少阶段,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职工生活困难。

2000年1月开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采纳几位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将四新、程墩两个采育场划归景区管理,原采育场的林业工人变成景区管理所的职工,他们手上的“砍刀”则变成了种树的锄头。两溪流域开辟了莲花山生态公园新景区,新辟水上漂流新项目。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2000年已接待中外游客10多万人次,景区上游保护管理与合理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让法律成为世界遗产守护神

国内不少景区管理水平低下、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严重,逐渐从人们的旅游目的地里消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武夷山人动开了脑筋,怎样以更实际的行动来保护这块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自然和文化瑰宝,免走他人的老路呢?世界遗产1999年12月申报成功, 2000年武夷山市人大就出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为世界遗产的保护铸就了一樽守护神。

武夷山依规建景,将遗产地划分核心区、核心次区和缓冲区,实行三级保护。一级区实施绝对保护,二级区实施严格保护,三级区实施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旅游观光和接待服务主要限于二、三级保护区内,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珍稀资源,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从细节处见功夫

记者在武夷山看到许许多多令人激赏的细节:这里的指路牌全用小竹子编织而成,造型别致,都很巧妙地设置在各景点路旁,而且全用双语标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也体现武夷山人的国际化意识;路灯的电线全都埋在地下,防止了空中架线对景观的人为破坏。一位新加坡客人感动不已,称赞说:“武夷山景区的指路牌、厕所等,件件都是工艺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小到标识系统的设立,大到旅游项目的选择,武夷山都把保护“武夷真山水”、发展“武夷真文化”作为遗产地发展的永恒主题,以维护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与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不相协调的旅游项目,无论眼前经济效益多高,武夷山一律摒弃,并用立碑方式将《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和保护条款展示在重点区域,以警醒后人。

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在组织对武夷山评估考察时赞叹:“武夷山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突出例证,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资源的永久性象征”。世界旅游协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览武夷山之后,盛赞武夷山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使这一古老的旅游胜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1999年武夷山接待游客192万人次,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亿多元,2000年游客突破22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0多万人次,均比上年增加两位数,旅游业实现了与山水共繁荣的喜人局面。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