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

2020-08-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七夕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而这一天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情人节又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年四季中与亲隋、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因此,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电辰叫做“星期”。
七夕情人节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传说在七夕情人节之夜,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官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官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匕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隋婚姻的姻缘巧配。

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的七夕节,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或七夕情人节。

说起七夕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据民间传说,牛郎是人间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因嫂嫂不贤,被迫分家独过,伴着一条老牛过着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出外游戏,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劝牛郎藏起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万分悲痛。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遂触断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腾云追赶。王母娘娘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划,于是他们中间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无法过河,夫妻俩只能对河饮泣。这件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历史上很多文人都为之写下了美丽的诗篇。其中,宋代秦观的《鹊桥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然而,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这只是人们虚构的故事。对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牛郎星来说,它们尽管只是一河相隔,实际距离却为16光年(151万亿公里),是永远不可能相会的。七夕节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织女故事没有关系。而且,牛郎织女的故事要比七夕节的起源要晚得多。

据学者陈久金在截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中指出,七夕节原本设在七月初,与定季节星宿有关。中国古代历书《星经》说:“织女三星,在天市东,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见东方。”这就是说,织女星是定农历七月一日的标志星。七夕节后来之所以改成七月七日,是因为中国古代确定节日的日期时,有喜欢选用月序和日序相同的那一天的习俗。由于《诗经·大东》有织女、牵牛两星,可见两星名早在春秋以前就已存在。而此时尚未出现牛郎织女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起自汉代。然而真正构成故事梗概的文献则到了南北朝才出现。(古诗十九首》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摧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落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只是牛郎织女还不能相会。到南北朝梁殷芸《小说》中才首次记载了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杆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再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那个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夕向织女乞求灵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聪明手巧。又因为参加乞巧活动多为闺阁妇女,故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结彩楼,进行各种乞巧活动。

七夕情人节前,少女少妇们事前约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摊采购供品,并在前一天斋戒沐浴。七夕,大家来到主祭人家,在庭院间摆好供桌和各式各样的供品,然后轮流在桌前对天上的双星焚香礼拜,并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不外乎祈求长得更漂亮或嫁个好郎君,少妇则希望早生贵子或能得到丈夫或公婆的宠爱等。有的地方还对天祈祷,口诵“乞巧星,智慧星,谁望见,会聪明”。如果这时有人看到织女星,便会喜出望外,认为自己已向织女乞到了巧,今后会像织女一样聪明。祭拜之后,将供品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一半自己分食。大家一边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

古时,很多乞巧游戏非常有趣。早在南北朝,就有“结彩楼穿七孔针”的游戏。七孔针大概是针尾有七个针孔,七夕时让妇女把彩线穿过它的针孔,穿得快的表示得巧。这种针平时是不能用的。唐代,唐玄宗与妃子七夕在华清宫举行的则是另一种游戏。宫女各以小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以是否结网、结网疏密、网形是否圆正来看得巧没有。明清以后,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曝晒日中,顷刻之间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然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之针投人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如果水底针影细直如针形,或成云物、花朵、鸟兽之形,则得巧;如水底针形如褪或弯曲不成形者,则未能得巧,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柞。有的地方是投以事先准备好、削成针形的豆苗、黍苗,苗形细长、形如针、散如花、动如云则得巧,否则未能得巧。还有的地方是在夜深人静时,偷偷跑到井边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哭泣声的,就是得了巧。广州妇女在过七夕节时,老人们要给每人一根线、一枚针,让她们同时穿针一,穿得快的就是乞得了灵巧和智慧。

在夏秋之交七夕节的美好夜晚,遥望满天闪烁的星星,人们会产生很多美妙的遐想。那流传至今的牛郎织女故事,就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美满爱情的强烈愿望。七夕的种种乞巧习俗,更是充分说明了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追求智慧、热爱生活的盎然生机。其实,“巧”是乞不来的,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也是七夕情人节的由来。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