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元旦的来历

元旦的来历

2020-08-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元旦的来历

新年元旦是美国的一个法定节日。由于中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使用阳历,中国人现在也过新年,因此,它不但是个美国节日,也是一个中国节日,而且还是个世界性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是阳历新年,中国人现在叫元旦。元旦这个词叫得最响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每到新年,《人民日报》都发表一篇“元旦社论”,成为全国广大革命群众的行动纲领。不但广播电台反复播送,过了新年一上班,上至中央各部委,下至工厂农村和学校的各个基层,全都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学习“元旦社论”。就这样,《人民日报》为“元旦”这一原本不太通俗的词的通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有重要的元旦社论,中央又提倡移风易俗,但是,中国人轻视阳历新年,重视阴历新年的风俗还是没能改变过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给全国老百姓准备的,有各路演艺界大腕争相参演的过年娱乐大餐是什么?没得说,那是春节联欢晚会,那是重头戏;元旦联欢晚会呢,就显得可有可无,凑合凑合就行。虽然国人不太重视阳历新年,但它毕竟是个法定节日;并且,全世界许多国家都过这个节日。因此,看在全球化的份儿上,对阳历新年也应有所了解。
“元旦”一词中的元有“初”、“始”之意,旦则指“天”和“日”,元旦即为新年第一天。
中国古时候纪年用的是阴历,因而,以前中文的元旦指的是阴历每年的第一天。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人们说过新年了,指的是阴历的新年,就是现在的春节。阴历是以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安排历法,而阳历则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运转周期来计算年月。由于这个原因,春节在阳历的哪一天就不一定了,有时在1月,有时则在2月。
朔日就是阴历每个月的第一天,月球此时恰巧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这天起,月亮每天一点点儿变大,直到十五变成满月。晴天的时候看,状若银盘。然后再逐渐变小,消失,转一圈为一月。古人称月亮为“太阴”,这种基于月亮运动周期而定月的历法自然就被称作阴历了,要不说中国人喜欢月亮的传统源远流长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喝高了,醉得不识数了,照样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赏月名句。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正月则是一年之中立为岁首的月份,通俗点儿讲,就是每年的第一个月。那么,一年之中的哪个月是正月呢?这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并不统一。夏商周三代使用不同历法,各自为政。夏历以孟喜月(1月)为正月,殷历以腊月(12月)为正月,周历以冬月(11月)为正月。
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历法也得统一不是!要想让帝王大业传之万世,没个准谱儿还行?于是,秦用频项历(秦历),以阳春月(10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这么一来,问题就出来了。新年伊始,人们迎来的是漫长的寒冬。要不说,泰朝长不了呢!新年带来的景象不是“春风杨柳万千条”,而是“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吉利呀!再说,这个历法在天文计算上也很不准确,有时甚至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多非是”(《汉书律历志》)的怪事。
汉武帝一瞧,这还行?这不更没准谱儿了嘛。大汉王朝可是以农为本,历法不准,耽误农时,于社程不利!于是,召集司马迁、射姓、邓平、唐都、落下同等几位专家学者,重新制定历法。在武帝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司马迁等同志的不懈努力,一部新的历法--“三统历”诞生了。武帝大喜,于公元前104年效令颁行朝廷一号文件,推行新历。这一年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所以,人们又称这部历法为“太初历”。
太初历定孟喜月(1月)为正月,把该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这样做还是比较符合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气候变换和农业发展规律的,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对于指导农事非常有用。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对此有所论述,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民至今还跟着阴历走也是明证。
由于太初历比较符合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国情,所以,一下子在中国使了两干多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阴历,亦称作农历或夏历。但是,阴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并不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用公历纪年,官方和民间阴阳历并行。为了区别中国传统的阴历新年和西方的阳历新年,现在把阳历新年叫作元旦,把阴历新年叫作春节。近代中国历史改朝换代比较频繁,因而,关于新年的叫法就不很统一,再加上港台和大陆的节日又有些区别,人们对元旦、新年和春节等名称容易混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人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追求西方化在政治制度层面获得的具体成果。
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立法决定自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并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是,当时新年并不叫作“元旦”。不久,由于袁世凯复辟,继而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在历法使用上也出现混乱局面。到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中华民国政府重新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
把公历新年称作“元旦”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新政府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顺便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改为“春节”。
使用公历,对中国农民,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农民来说是不方便的,他们需要的是“顺农时”的历法,因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种庄稼。然而,作为一个已经被强迫纳入以西方国家为首的现代国际体系的国家来说,中国已不可能关起门来自成一统,接受并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历是大势所趋。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老百姓觉着用阳历别扭,照样使用阴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公历即阳历,又称格里历,是现行国际通行的历法,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P叩eGregoV XIll)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历制定的历法。
儒略历亦称朱里安历(the Julian Calendar),是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在罗马帝国颁行的历法。
儒略历实际上由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根据古埃及的太阳历所制定的。凯撒死后,由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Augustus)在公元8年最后定型,它也是欧洲国家使用最久影响最为深远的历法。
追根溯源,阳历最早发明者和使用者是古埃及人。因为阳历的基础是以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回归年)来计算历法年的,所以叫作阳历。
古时候的天文知识和科技水平都不是很高,制定历法大多根据可观测到的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测算时间单位。古埃及人种地,靠尼罗河水灌溉庄稼。尼罗河潮起潮落是很有规律的。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河水每次泛滥之间大约相隔365天,水迟下去就可以在地里种庄稼,水来之前庄稼也早就长好了。河水泛滥,周而复始,人们便把这3历天定为1年;把每年6月尼罗河的潮头来到开罗附近,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天作为每一年的起点,即每年的第一天。然后,再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这么分,还多出来5天。古代的埃及人心眼儿挺活泛,得,多出来这5天就算过节吧。由于这个原因,古埃及人把过年称作“涨水新年”,欢度新年的风俗就和期盼农作物丰收紧密联系起来了。每当过年的时候,人们用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当作贡品,摆在自家门口,希望尼罗河水神在新的一年带给人们更多的丰收。
埃及的太阳历将一年定为365天,与回归年相比,相差大约零点二五天左右,短期内,这种差别没什么影响。可是,每4年就差了1天,日久天长,几百年以后,要不调整,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如果您还按照日历过年,准备好多贡品,等着尼罗河涨潮,人家就是不来,您不想让它来的时候它来了,不闹水灾才怪呢!
后来,凯撒重编历法,虽然要求编辑人员以埃及太阳历为蓝本,但是,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就需要进行调整。
为此,儒略历的编辑人员提出设立平年和闰年的方案,即平年3历天,闰年366天,每4年设立一个闰年,这样就解决了埃及太阳历每4年丢l天的问题。埃及人把每年多出来的5天不算数,这也太不严肃了嘛。于是,他们把1年12个月分割成单双月,单月每月31天,双月30天。这么分配每个月的天数,还是不够分,那就只好选个双月少分两天。就这样2月份就成了特例,平年29天,闰年30天。
凯撒被刺身亡后,他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对儒略历又做了些改动。奥古斯都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在位时,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扩大帝国疆域,加强专制统治,确立元首政治体制,从而成为罗马帝制的始祖。
贵为皇帝,至高无上啊!可他自己的生日偏偏是8月份,而这儒略历恰巧把8月份定成只有30天的小月份。一想起这事,他心里就不平衡。这不有损皇帝神威不是?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令修改历法,从那个倒霉的2月中再抽出1天加在8月上,伎之成为有31天的大月。现如今,英语里的8月(August)一词用的就是他的名号。这么一改,后面的9、11两个月就跟着改为小月,10、12两个月则改为大月。经过奥古斯都改动后的儒略历,每个月的天数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就基本相同了。
看到这儿,您对奥古斯都这股霸道劲多少有了点儿见识了吧。对于他为了突出自己,搞个人崇拜的错误,现代西方人也不是不知道,可是,还没听到过谁提出把8月份再改回来的要求。
为什么呢?一方面,使用这么多年了,已经形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改回来反而不方便。一般情况下,大众倾向于接受并顺应传统,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的保守性”。另一方面,历史上发生过的东西,改来改去会给后代历史学家增加困扰。
当初,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一准儿是想为难后来的天文历法学家。举例来说,一年365天的零头,让人算起来就颇为头痛。
儒略历历年的平均长度是3历.25天,而回归年长度则是3历.2422天,相差仍有0.7078天,枷年里就能有3天左右的误差。从实施儒略历到1582年教皇颁布格里历,累计误差约为10天。这就是为什么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要重新修订历法的原因。
格里历用调整闰年数目的方法将一年的长度定为3历.2425天,这与长度为365.2422天的回归年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不易察觉的程度,要积累出l天的差距需要历时3300多年。当然,在数字化社会,这种微小的误差照样会有“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可能。因此,许多国家的学者现在又酝酿着编纂新的历法。

有用+10
分享
上一篇摸奶节 下一篇关于七夕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