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邯郸春节

邯郸春节

2020-08-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邯郸春节

春节,就概念而言,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阴历年,也叫年。所以,过春节也叫过年。这种称呼方法不仅邯郸有,举凡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也基本上都使用这个称呼。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邯郸民间最喜庆、最浓烈的一个节日。

春节的由来

按照我国农历的习惯,正月初一是“年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所以从古至今有多种称呼方法,如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以及端日等。关于春节的来历,在民间有多种说法。

其一是说,“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有了好的收成,是免不了要庆祝一番的,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欢度丰收的习俗。

其二是说,“年”的最初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其三是说,“年”的概念来源于一种民间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体大如牛,独角长尾,长着血盆大口,行走如飞,经常出来祸害人类及牲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世间万物的和谐生长,天神对“年”进行了制裁,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允许出山一次。据说有一年的农历三十,“年”

又出来为害,它到了一个地方,结果被门口高挂的大红灯笼吓跑了;又到了一个地方,结果又被门口张贴的大红对联吓跑了。人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每年都在年三十这一天披红挂绿,挂灯笼,点炮仗,穿新衣,点旺火,“年”再也不敢来了,人们都度过了过“年”的这一难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过年的习俗,进而访亲问友,邻里道贺,互祝新年,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来。

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多认为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应该来自农业,人们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中称:“‘年’,谷熟也”。

《说文解字》也记载“年”是指“熟谷”,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也是农作物成熟的形象。由此可见,春节和年的形成与原始农业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夏历的出现和形成也对年和春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一般认为,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其中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和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旧)历年。

在邯郸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结束,历时二十多天。其中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正月十六为尾声。春节期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可谓万家灯火,普天同庆,人们除旧立新,祭祀祖先,迎祥接福,祈求丰年,是时,天降祥瑞,地生平安,五福临门,春光满园,生生一个天上人间,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享受着生活的美满。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间,和谐、幸福、吉祥都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祈祷着永远的年年岁岁,永远的平平安安!

春节的传说

春节是邯郸人民长期持守的一个传统性节日。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个节日世代传承,兼收并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征的风俗习惯,也出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守岁的传说

在邯郸地区的许多县市都有守岁的习惯,也叫除夕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年三十)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来临,也有的地方称谓“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由来,依然和我们前面讲到的“年”这个怪兽有关。

据传说,“年”被锁进深山后,每年出来一次,而且都是在晚上,破晓后就走了。因此,人们都把这一夜视作关口来熬,并且想出了一系列的对付办法:每到这一天的晚上,人们除了挂灯笼、贴对联之外,还要祭祀祖先,祈祷平安。是时,牛羊入圈,户门紧闭,做好安全防范。同时,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用餐。一面喝酒吃饭,一面预防灾害,直到东方之既白。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在邯郸地区比较普遍。

有人认为,守岁这种现象兴起于南北朝,并有不少的诗文为证。有道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可以想象,是时,每家每户蜡烛飘红,油灯闪亮,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吉祥的呢!还有什么难关不能度过呢!

扔愁帽的传说

在邯郸市流传有仍愁帽的传说。仍愁帽,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把帽子扔掉,一般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进行。除夕之夜,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在睡觉前,都把头上带过的旧帽子、旧头巾悄悄的扔到大街上,而后有人把它打扫到一个角落里,到正月十五晚上烤火时再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新一年的惊喜。这是一种很奇异的文化风俗,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含义。

相传,这一习俗开始于秦朝初年。之前,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秦赵两国之间曾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不仅使赵国的军队损失殆尽,其城池最终也没有能维持多长时间,不久便灭亡了。秦军攻入邯郸后,不分男女老少,大肆烧杀抢掠,屠戮人口,因此,不少士人、商人等扔掉身份象征的帽子,当作一般老百姓四散逃命去了。

秦朝统一中国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同时,为了显示大国礼仪,规定了统一的士服饰帽,还有商服商帽等。对此,原来赵国的人臣们自然不能接受。于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都把秦朝规定的帽子扔到大街上去,以泄心中的愤懑,结果有一些人惨遭杀害。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他们后来改变了斗争的策略,于是就选择在每年的除夕之夜,以辞旧迎新的名义,把帽子扔到大街上,说是驱赶一年的晦气,扔愁帽,迎新喜。对此,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细想起来这种习俗在邯郸沿袭已经有2000多年了。不过,现在知道这种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了。同时,也很少看到有哪些人在大街上扔愁帽。不管是出于城市文明的需要还是冬天天冷的缘故,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

万年历的传说

在邯郸的许多县市,还流传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到春节,很多家庭都购买万年历。那么,什么是万年历呢,由此又流传着什么传说呢?

万年历,顾名思义,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要想追寻春节和万年历的由来,故事得从远古时代的西周说起。

相传,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罢了就坐在树下休息。他眼望着树影出神,心中想的,仍是如何将节令定准的事。不知不觉过了大半个时辰,他才发现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何不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又失去效用了。有一天,万年在泉边喝水,看见崖上的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规律的滴水声又启发了他的灵感。回家后,万年就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壶,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晴,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

有了计时的工具,万年更加用心地观察天时节令的变化。经过长期的归纳,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这使万年十分惊喜。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也常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而感到苦恼。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过了一段日子,祖乙派人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出的初步成果,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听说万年创建历法已成,祖乙亲自到日月阁来探望万年。万年就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给祖乙:“现在申星追上了百星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希望天子定个节名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又经过了许多个寒暑,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呈献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国君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的时候挂上日历,就是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也有人说,人们在过年时悬挂上寿星图,也是为了纪念万年。

这说明,举凡为大家做了好事的人,大家都不会忘记他。这些传说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表达了众生的淳朴感情,并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贴春联(门神)的传说

在邯郸流传的过年的各种传说中,社会影响最大的、最广泛的应该是有关春联的传说了。每当新年临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贴春联,热闹、喜庆、祥和荡漾在村镇城乡。关于春联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用+10
分享
上一篇春节习俗 下一篇白族三月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