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普洱茶生茶的泡法有哪些门道?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有哪些门道?

2019-03-18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我们都知道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而生茶指的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以自然的方式来陈放,并不经过人工的发酵和渥堆来处理,是经过加工整理来修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饼茶、砖茶、沱茶)的统称。那么大家知道普洱生茶怎么喝怎么泡吗?接下来小编就教教大家普洱茶生茶的泡法。

  泡普洱茶生茶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一、普洱茶冲泡

 

  用水和水温: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

  二、置茶量:用茶刀顺茶饼(沱、砖)

 

  分层处轻轻撬取,可按饮茶人数多少决定取茶数量。若人少,可取普洱茶8~10克,人多可取普洱茶15~20克。

  三、醒茶:将茶叶放入茶壶,然后注入热水(除可醒茶之外,它同时还具有提高茶叶净度的作用)后倒掉。

 

  四、冲泡器具选择:

  (1)土陶瓷壶:由于普洱茶的冲泡适宜使用大一点的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概述里面有提到茶具的重要性,选对了茶具能更好的表现出普洱茶的色、香、味。

  (2)紫砂壶:紫砂壶的透气*和保温*也可作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

  (3)盖碗杯:盖碗清雅灵便,也不失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

  五、杯子的选用:最好选用大一点的、晶滢剔透的玻璃杯最好。

 

  六、初学者最好选用玻璃杯或盖碗来冲泡。

 

  普洱茶生茶的泡法基本步骤: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

  3.投茶:将普洱茶置入壶中。

  4.润茶:沸水冲入壶中,快速倒去以醒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第一道在30秒内出茶。第一道茶水不喝,用来洗杯,留香。第二道同样在30秒内出茶,冲茶根据个人口感喜好控制好出汤的时间,通常150CC的紫砂壶,7克茶的量,第一冲15秒可以出汤,第二冲也是15秒,3~7冲分别是20秒、25秒、30秒、40秒、60秒。。

  6.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保持茶汤浓淡的均匀,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饼的制作过程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普洱茶具有养胃、消炎杀菌、抗衰老、利尿等诸多功效。而现今的普洱茶价格日渐走高,也是市场效应所致。

  第一步:紧压加工

 

  传统普洱饼茶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开始生产至今,饼圆寓意团圆,中国人讲究多子多福,故而七片一筒,七子饼普洱茶之名由此得来。

 

  普洱散茶按照原料的粗细、大小、长短等分出等级,根据产品需求,使用不同的压制模具,压制出饼茶、砖茶、沱茶、金瓜茶等紧压茶。

 

  压制普洱茶饼时,将选好的原料放入蒸筒中,使散茶在蒸汽作用下变柔软,再将蒸软的茶叶倒入特制的三角布袋中用手轻揉定型,收紧袋口,紧结于底部中心,放入特制的圆型茶模具中,压制成四周薄而中间略厚,直径宽约七八寸的圆型茶饼,既为传统普洱茶饼。

 

  第二步;称茶

  传统普洱紧压茶,一般分为面茶、芯茶、底茶三部分。面茶最细嫩,底茶次之,芯茶相对前两者较粗老。故不同的茶叶会同时分几个原料来称重。(这是从成品饼茶的美观角度出发,并不影响茶叶品质。)

 

  第三步:蒸茶

  将称好的茶叶按底茶、芯茶、面茶的顺序倒入一个铁皮制成的圆桶内,放入内扉,将装有茶叶的圆桶放到特制的蒸汽设备上方蒸软。

 

  第四步:装茶

  将蒸软的茶叶放到一个定型缝制的布袋内,裹口做型,定出紧压茶的基本形状。裹口做型是个技术活,要做出饼形圆润,厚薄适度、均匀,窝心端正的外形美观的茶饼,不是一件简单事。

 

  第五步:压制

  布袋装茶叶做型完毕后根据不同要求,放入机械压制模具内进行压制成型。根据不同形状的紧压茶,调整压制的压力、时间、次数。

 

  普洱饼茶一般使用“机械压制,石磨定型”的独特成型方式。机械压制使茶叶内含物质得到适度的释放,再用石磨定型,使得成品茶饼松紧度适中,茶饼由内到外的空间密度均匀。

 

  第六步:剥饼

  把压制成型的紧压茶摊凉之后,从布袋中剥离出来,整齐的摊放在晾茶架上。

 

  第七步:干燥

  产品压制成形后,一般放在晾茶架上阴干1-2天,再进入烤房低温干燥,烤房温度维持在40度以下,阴干的时间及进烤房的时间根据不同的产品而定。

 

  普洱茶在压制过程中使用“机械压制+石磨定型”的好处:这样成型的产品外形美观,饼形饱满,条索清晰可见,冲泡时内含物质释放适度且均匀,香气、口感表现饱满,内质稳定。茶饼松紧度适中,由内到外的空间密度较均匀,在后期的转化更加均匀,保证了茶饼陈化后茶汤口感的一致性及稳定性。

普洱茶生茶不可错过的四个品饮时期

普洱茶生茶不可错过的四个品饮时期

一饼普洱茶生茶的魅力,资深的茶友自然知道它的趣味。而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似乎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但对于极老的茶我其实并不看好,一则喝的也少,二则似乎没有看出如何优异的特征,它损失了不少细节。因此我们来分享普洱茶生茶几个品饮阶段的好。

当然,所有的转化都是渐变的过程,我们不过是找几个相对特殊的点,来人为去划分,这样可能看的更加明晰。

压饼个性期:压饼三个月后

这个恐怕很多茶友印象最为深刻。一款普洱茶散茶原料开始喝,与压饼之后马上品饮的口感,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毕竟经历一次蒸压。记得师兄之前说过,一般压饼之后稍稍存放会更柔、甜,然也。一饼茶,往往刚刚压饼后的三个月内,状态确实不稳定,尤其香气出不来,这个也是之前压了易武麻黑后最直接的印象。现在再拿出来喝,已经是不错的状态。

此时的茶,优点缺点都是突出的,而且茶的口感也基本稳定下来,更能够看出一款茶的质地。香气的高扬与否,茶汤的细腻与否,都十分清晰。

新茶真性期:一年之后

此时,经历一年的转化,普洱茶的特性愈加稳定。茶中的水汽逐渐消去,而且涩感也会更为减弱和稳定,茶汤口感变得更为浓郁有厚度。此时,你也能见到一饼沉稳下来的普洱。

自此,这饼茶叶开启了转化的路程,在时间中开始不断转化,偶尔拿出来品饮,总会发现一些区别。

普洱茶生茶不可错过的四个品饮时期

转化中期茶:7-10年

之所以有个范围,是因为达到某种口感特征,也就是南北方存放的不同。比如转化快些,七年的茶已经大有老茶的润感,快些十年肯定也差不多了。此时,确实有它的魅力。这个也是极推荐品饮的时期,因为丰富有趣。

这类普洱生茶经历时间的转化,苦涩味已明显退去,刺激性也大大降低,香气出现复合变化,可能是果蜜香。可能是馥郁甜花香,茶汤则饱满而沉稳,如果是易武茶,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已经有之前的柔,而变成某种茶气,很是有力。

而且此时茶性也转温,不似之前如此刺激和刮胃,喝起来舒服。

转化后期茶:20年

较少喝到了这个时间的茶,不敢妄评。据说,其开始出现诸如药香、樟香、参香等等特征,滋味醇浓顺滑。但我估计,哪里的茶确实都不好区分了。

而对于超过二十年以上的茶,乃至三十年的,倒是极偶尔喝过。全然是“土”味,香气和滋味变淡,个人认为其已不是品饮的黄金的时期了。(

“普洱茶之父”张宏达先生逝世,享年102岁

“普洱茶之父”张宏达先生逝世,享年102岁

图为:创立华夏植物区系理论,订正普洱茶原产中国,最早系统调研西沙群岛植被——张宏达教授

四十年前原创地提出华夏植物区系学说,论证了全球植物区系的起源;三十年前发表种子植物分类新系统,是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和系统学研究的先驱。他发现并命名可可茶,订正“普洱茶”,发表茶科新种200多种,是中国茶大师第一人;他参与“《中国植物志》编研”,编写4卷14科,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多年空缺。

2016年1月20日,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宏达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张宏达是中国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首次对西沙群岛植被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同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专著;并开始在鼎湖山进行深入的群落生态学,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在71岁高龄时还亲往喜马拉雅山南坡考察植被和区系地理。

2009年,鉴于张宏达杰出的贡献,中山大学授予张宏达“卓越服务奖”。这是中山大学为连续工作服务超过50年学者举行的第一届颁奖,其中有15位老教授获奖。张宏达是中山大学的骄傲。张宏达是我国植物学、生态学界的泰斗和大师,特别是关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种子植物系统”的研究,堪称两大杰出成就。

中国茶大师第一人曾命名可可茶

在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张宏达先后发现了7个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植物新种,其中对金缕梅科和山茶科的研究最为人称道。在500多种茶科植物中,张宏达发现命名了其中的200多种;1981年,发现并命名了具有茶功效而又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后又发现了苦茶、芳香茶等。当人们还在谈论用生物工程的方法降低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时,不含咖啡因的可可茶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可可茶具有助消化,具有镇静而不会影响睡眠的功效。很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原名为阿萨姆茶,被认为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张宏达经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订正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因而有人将他称为“普洱茶之父”。

助鼎湖成为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

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张宏达就开始在广东省开展植被调查,特别是针对鼎湖山植物群落、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所作的研究,前者为鼎湖山申报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基础,稍后鼎湖山又申报成为中国“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后者开启了中国红树林植被的研究。

1947年4月,中国政府为纪念接收西沙、南沙群岛,派员乘“中基号”登陆舰到西沙群岛调查,广东省政府组织专家参与了这次科学考察,意在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当时,广东省也正在进行《西沙群岛志》的编纂工作,时任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主任的张作人推荐本系的张宏达参与考察工作,整个考察持续了两个月左右。1948年,通过对西沙群岛的植被调查,张宏达在中山大学植物学研究所创办的学术刊物Sunyatsenia(《中山专刊》)第7卷1-2期)上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这是首次对西沙群岛植被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个国家的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本国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相关学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中国植物编写一部完整的“户口册”是中国植物学家的夙愿。2004年,历时45年关于中国维管植物最为完整的志书《中国植物志》终于编写完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版的篇幅最大和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志。

张宏达参与其中。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多年来的空缺。张宏达是10位获奖代表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来自高等院校的获奖者。他负责编撰出版了其中的四个卷册,包括金缕梅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海桐花科、杜英科、椴树科等。他对金缕梅科以及山茶科的深入研究,为学术界所瞩目,仅在山茶科他就发现了3个新属217个新种,其中在山茶属中由他发现的新种达到146个。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构建了山茶属系统分类的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此外,张宏达还编写了《中国树木志》、《海南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西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多个卷册的几十个科属。

71岁还到喜马拉雅山考察植被

20世纪20年代末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植物学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自1935年进入国立中山大学起,张宏达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野外考察,足迹遍布全中国,还曾到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考察当地植物区系。他极注重野外考察对植物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他学风严谨,富有创新精神。他先后发表了《雷州半岛红树林植被》、《广东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等奠基性论著;在71岁高龄时,他还到喜马拉雅山南坡考察植被和区系;76岁时,还应邀考察甘肃、青海干旱生态系统,越过海拔3800米的高山,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青海湖。踏遍青山人未老,是他一生的写照。

自1954年起,张宏达一直是中山大学植物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1978~1992年,他任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学科副主任、植物组组长。并主持全国统编教材《植物学》的编写。多年来,张宏达主讲了《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生态学》、《植物拉丁文》、《生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药用植物学》等十多门课程。

1987年,与联邦德国开展“中-德生态研究合作计划(CERP)”,在海南霸王岭建立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987年,受教育部委托,率领专家组在北回归线地区考察和评估,最终选定广东封开黑石顶,主持建立了“教育部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从而也为中大生态学科、植物学科的研究、实习以及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12年的教育部新的学科评估中,中山大学生态学排名并列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