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襄阳茶产业发展报告(2012年)

襄阳茶产业发展报告(2012年)

2020-09-21 访问量: 50 茶礼仪网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是贯通鄂、陕、豫三省的重要咽喉。独特的地理的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很早就成为了古代先民聚居之地。

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汉水文化核心地、三国文化发源地、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地。襄阳所辖谷城、保康、南漳等三个山区县,主要属古荆山山脉和部分武当余脉,山高林密,气候温和,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使得襄阳也和中国茶文化的发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茫茫青山间留下了茶祖神农氏、茶神诸葛亮、茶圣陆羽的探寻足迹。

从三国张辑《广雅》中“荆、巴间采叶作饼”的记载可以看到,三国时期荆山已成为全国茶叶加工中心地。19世纪前后,茶叶开始从陆路输出俄国、英国,汉口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东方茶港,襄阳则是贯通这条万里茶路的交通枢纽,一起经历了中国古代茶叶贸易史上的辉煌时期。然而由于社会战乱、政治运动、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时代影响,襄阳茶产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调整徘徊,曾一度出现衰退。

茶产业作为襄阳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是该市山区县的优势产业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在山区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旺盛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襄阳茶产业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春天。

一、襄阳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襄阳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到490家,其中保康县214家,谷城县157家,南漳县114家,枣阳市5家。目前,年产值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有12家,占3%;年产值100-500万元的企业有20家,占7.1%;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近九成(89.9%)。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35.35万亩,比2011年增加1.66万亩,增幅4.9%;茶叶产量

10470吨,比2011年增加150吨左右,增幅1.4%;茶叶产值

11.28亿元,增幅61%,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名优茶总产量4800吨左右,比2011年增长26%,产值达4.3亿元,比2.011年增长37%左右。全市拥有了“玉皇剑”、“水镜”、“荆山锦”、“汉家刘氏”、“威杰”、“羊角山”、“香耳山”等一批名优茶品牌。

2.“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取得良好效益

近年来,全市大力引进和培育多家茶产业龙头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经营模式探索,“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茶叶专业合作化经营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龙头企业的以点带面,大量荒废茶园被重新开发,新茶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荆山锦有机茶公司以城关镇所有茶农和茶叶经营单位为主体,联合马良、歇马、黄堡等9个产茶乡镇部分符合有机茶标准的茶场共同成立襄阳第一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技术管理。该合作社年初与社员签订生产加工合同,社员只负责按有机茶种植规范管理茶园,按计划和质量要求搞好生产,产品由合作社验收合格后直接收购,然后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这种“订单农业”模式很快受到茶农的欢迎。随着该模式的运用和推广,全市标准茶园基地建设也取得长足发展,南漳、保康、谷城3个县被列入2012年度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实施项目,项目总投资超过3千万元。

3.无性系茶苗得到大力推广

襄阳全市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余亩,主要品种有乌牛早、龙井43、鄂茶1号、鄂茶10号等国家和地方良种,良种茶园亩产值达6000余元,平均每亩产值高于本地老品种(茶籽)茶园1500-2000元,优良品种所产生的显著经济效益充分显现。近几年来,在南漳、保康、谷城以每年新建2000亩的无性系茶园推进。

4.茶叶品类不断创新,产业链不断延伸

近两年,襄阳市部分企业在以绿茶为主导的基础上,开始了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乌龙茶、红茶、黑茶等产品种类的大胆尝试,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近3年共新引进名优绿茶生产线6条,大宗茶生产线1条,绿碎茶生产线1条,乌龙茶生产线1条,黑茶生产线1条等。2012年全年生产乌龙茶约12吨,红茶3吨,黑毛茶70余吨,紧压茶20余吨。此外,茶旅游、茶餐饮方兴未艾,茶餐厅、农家乐正成为茶乡的一大休闲体验特色。2012年由海南洋浦兴翔实业有限公司与湖北汉家刘氏茶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的湖北省谷城县汉家刘氏茶园沟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在紫金镇顺利落户开工。

5.茶叶品质显著提高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对茶叶加工的要求越来越高。2012年襄阳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约有490家,其中通过QS认证的企业约有150家,比2011年增加50家,通过有机茶认证企业有4家。2012年全市新投入茶叶清洁化生产线2条,各类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已达到10条,茶叶加工质量不断提高。湖北荆山锦茶业有限公司在全国还没有确定《有机茶标准》的情况下,引进瑞士生态研究所欧盟国际有机食品(IMO)标准,率先制定了《保康荆山锦有机茶生产规范》,瑞士生态研究所欧盟国际有机食品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后,一致通过其国际有机食品(IMO)认证,成为湖北省首家国际有机茶生产基地。并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OTRDC)有机茶认证,成为全省少有、襄阳唯一通过国际和国内双重有机认证的茶叶企业,2005年又通过了国际有机食品最权威认证机构——欧美ECO国际认证。2012年经省政府推荐,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申报文件和材料已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

6.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2009年,襄阳市人民政府开始策划申请“襄阳高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统一打造“襄阳高香茶”区域公共品牌,采取“企名茶品牌从当时的20多个整合成‘襄阳高香茶’大品牌下的3-5个主导品牌”的目标。2012年1月,“襄阳高香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月湖北省农业厅又将“襄阳高香茶”认定为“湖北高香型名茶”。同时,襄阳市茶叶协会制定实施了《襄阳高香茶生产技术规程》和《襄阳高香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以对“襄阳高香茶”品牌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并初步形成了统一襄阳高香茶品牌监管、统一襄阳高香茶品牌宣传、统一襄阳高香茶生产标准、统一襄阳高香茶包装标识的“四统一”管理规范。襄阳高香茶生产企业便在全国各地市场通过开设茶叶专卖店、专营店等方式大力推广高香茶品牌,襄阳高香茶品牌影响力逐渐攀升。

二、襄阳茶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襄阳茶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散、乱、低、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茶园种植规模小、产量低

目前,襄阳市的茶园种植统计面积约35万亩,然而由于部分茶园处于荒废状态,大量新茶园尚处于培育期,实际可采摘茶园面积不足30万亩。在对水镜茶业、茗珍苑等企业调研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均提到原料供应无法满足产能需要。如南漳水镜茶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到,要让其生产线“吃饱”,南漳需要拥有10万亩可采摘茶园,而当前南漳茶园总面积约7万多亩,实际可采摘面积仅4万亩左右,公司生产线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扩大茶树种植面积是当前襄阳市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对于扩大茶园种植面积许多茶农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茶园从种植到产生效益需3年以上的时间,且资金、人力投入较大;二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垦新茶园缺乏有效劳动力,同时,机械上山也面临路不通、成本高的难题;三是目前全市可机采的茶园很少,绝大多数仍属传统的人工采茶,在目前雇工比较困难、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深山偏远地区,茶叶不易采摘,影响茶农积极性。

2.茶产品单一、产业链短

目前襄阳茶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严重滞后于国内先进茶区,更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优势资源没有实现优化升级,优质原料没有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茶产品和产业链的延伸创新不够,茶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不足,茶馆、茶楼服务缺乏文化氛围、企业形象和专业茶艺人才,没有形成茶旅一体化发展。2012年襄阳市10315吨的茶产业产量中,仅限于茶叶的生产,且大部分为绿茶类产品,红茶、白茶以及黑茶等涉及很少,茶叶产品单一。茶产业链较短,在茶食品、茶饮料、茶医药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基本空白,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从襄阳市茶产业主要品牌有关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全市茶产业龙头企业多只生产高档春茶,夏、秋茶生产很少,茶树鲜叶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3.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襄阳市茶园分布比较分散,且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茶园经营不集约、管理不精准,导致整个茶产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襄阳市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表现:一是大量中小茶厂底子薄、起点低,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加工技术参差不齐,导致茶叶产品规格不统一,品质不稳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度开发能力。;二是大批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和加工营销专业户,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仍处于初创期,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三是手工作坊的小企业太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作坊式企业难以带动整个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四是大量茶园采摘方式都是手工式的,采用机械化采摘的茶园较少,导致采茶效率低;五是由于加工企业到6月份就停止收购鲜叶和加工,一年只能采摘一个多月的春茶,靠出售鲜叶获益,夏、秋茶采摘量小,导致每亩茶园收益相应减少。

4.茶企业分散经营、同质化竞争激烈

2012年襄阳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约有490家,主要分布于南漳、谷城和保康等地。然而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产品结构基本相同,同质化竞争形势严峻,不仅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壮大,也对共同的区域品牌建设带来较大的制约。

5.茶企业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水平粗放

目前襄阳市茶叶营销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粗放经营状态,营销组织主要以茶店、茶庄及中间贸易商为主体,产供销一体的较大规模营销组织,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比重较小,对整体茶叶经济贡献度低。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几个误区:一是“文化唱戏、营销不足”的文化误区。茶文化应有相关文化知识与传播体系的构建,重视商品和主题包装,在文化层面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以培养消费者忠诚度,有效促进销售,而非单纯的“茶艺”;二是认识误区。一些茶叶企业认为产茶卖茶是自家的事,不清楚土地与工场的不同,不明白农业与工业的差异,机会主义严重,缺乏做大企业、做强品牌的勇气,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不注重品牌建设和投入,急功近利,有雄心缺耐心尤其缺乏创新思维和战略思路;三是产品误区。大部分茶叶企业主要关心“产品”而不太关心“商品”,没有做好流通领域的功课,忽略了市场竞争与差异化发展;四是营销误区。大多数企业重“销”轻“营”,缺乏专业化的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建设,缺乏资源整合、资本运作的能力。

6.茶产业区域品牌打造步伐偏慢

湖北省先后推出宜昌“采花毛尖”为“湖北第一名茶”,“恩施玉露”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十堰“武当道茶”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等系列品牌。襄阳正处于中国名茶产区,是产茶的好地方,特色产品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明显,但是“襄阳高香茶”区域品牌建设远落后于周边产茶区,品牌推广也不得法,政府和企业的联合推动力度不够。目前,襄阳市共有茶叶品牌20多个,品牌多、名牌少,缺少如铁观音、西湖龙井、普洱茶、采花毛尖等能叫响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2012年1月,襄阳市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将“襄阳高香茶”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12月湖北省农业厅又将“襄阳高香茶”认定为“湖北高香型名茶”。然而由于注册时间短,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经验,在襄阳高香茶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方面严重欠缺,处于劣势。目前授权使用“襄阳高香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企业仅有6家,而且这几家家企业之间也缺少行之有效的联合品牌推广策略。此外,由于茶产业目前尚不是襄阳市的主导产业,每年的产值占襄阳市的总产值比例十分有限,政府对襄阳高香茶品牌推力不足,“襄阳高香茶”品牌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7.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虽然襄阳市政府对茶产业有一定的重视,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大部分优惠政策很难落实;,且在土地使用权和使用期限受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缺乏相应扶持政策。总体而言,襄阳市茶产业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缺少能明显带动茶企业以及茶叶种植户积极性的政策激励。例如,目前茶企与农户签订的茶园租用合约年限一般仅为10年,而茶叶种植周期一般为20年,土地价格的波动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制约了新茶园的扩建与旧茶园的改造。襄阳市仅新茶园建设就需大量资金,再加上修建加工厂及配套设施,资金需求量更大,仅凭茶农和企业自有资金无法完成。同时,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茶农渴望指导而得不到技术支持,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襄阳县域茶产业的发展。

三、襄阳茶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产茶历史悠久

产品文化深度往往意味着品牌价值高度。襄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方之一。襄阳茶产地位居“神农”出生地随县和“神农”架梯采药的神农架林区之间,是神农氏活动的中心地带,“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茶祖神龙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我国最早的茶叶加工文字《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其中的“荆”即楚文化发源地荆山山脉,主要分布在襄阳南漳、保康等地。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时,就常与豪杰持杯饮茶,纵古论今。诸葛亮在平定西南叛乱时带去了种茶、制茶技术,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至今云南的少数民族仍称大茶树为茶树王、“孔明树”,古老的茶山谓之“孔明山”。据《云南通志•古迹》记载:“莽芝有茶王树较(其他)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犹祀之”。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称为“茶祖会”,将茶树王视为孔明先生的化身,敬仰之。云南普洱茶的生产地——思茅(现已更名为普洱市)亦为当年诸葛先生因思念襄阳的故居茅庐而命名的。唐代陆羽茶经中把山南茶区列为首位,记载了“山南茶以峡州上……”,“襄州茶生南漳山谷……”等,并在他的注释中把浙东茶区的上等茶余姚小叶种,剑南茶区的上等茶彭州茶,浙西茶区的上等茶湖州天目山茶和淮南茶区的舒州茶。从以上史料可见,襄阳茶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辉煌的篇章。

2.自然品质优良

襄阳茶区地处北纬32°左右的国内名优绿茶生产黄金纬度线,自然生态因子独特,极利于高香绿茶的生产。一是茶园冬季休眠期相对较长,有利于茶叶营养物质积累;二是茶园年温差和昼夜温差较大,茶叶新梢持嫩性强,糖类物质和氨基酸含量高,且茶多酚含量适中,令茶叶香高味醇;三是茶区土壤多以黄棕壤亚类石渣土为主,通透性好,适宜茶叶的生长发育;四是茶区春季雨水相对偏少,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有利于香气物质形成,适合生产高香型绿茶。襄阳茶叶具有栗香型、回味长、耐冲泡等特质,历来被茶叶专家和消费者所赞誉。

3.产业基础雄厚

襄阳地处鄂西北,年均气温一般在15-16℃之间,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南北气候特点,适宜发展南北各种农作物生产。在襄阳市西北部的南漳、保康、谷城及襄城隆中管理区等山区,森林植被覆盖度较高,土壤偏酸性,特别适宜发展优质茶叶生产。襄阳名列农业部划定的秦巴优势产业区域,也是湖北省著名高香绿茶、有机绿茶生产区。农业部2007年发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县被纳入绿茶优势区域,农业部2009年发布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将保康、谷城作为118个重点产茶县(市)。襄阳市茶园种植面积35万余亩,常年茶园从业人员3万余人,辐射涉茶人口约30万人,年产茶10315万吨。经过近几年的整合与发展,襄阳市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襄阳高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玉皇剑、荆山锦、水镜、汉家刘氏、威杰等一批“襄阳高香茶”核心企业和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域品牌。襄阳绿茶因香高味醇,常常在全国和全省的名茶评比中冠压群芳,多次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湖北省名茶称号。近年来,襄阳市生产的有机茶率先打破欧美的“绿色壁垒”,进入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开辟了国际绿茶的高端市场,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区位优势明显

襄阳,属于茶叶产销结合区域,是我国茶叶产区的北缘、销区的南缘。自古就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七省通衢”之称,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历史上就是我国茶叶及其它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站。早在元代前,武夷山茶叶从我国中部的“茶叶之路”大量外销,茶商们越分水关,经铅山、杏江、鄱阳湖、汉水、襄阳到祁县,再经平遥,北上恰克图。清咸丰年间由于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茶商们改采两湖茶,将湖南、湖北的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汉口,经汉水至襄樊、河南唐河、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至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改用驼队送往遥远的俄罗斯。根据真实历史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晋商的杰出代表乔致庸就是以襄阳为中转地,从福建、湖南、湖北等地采购茶叶北上贸易。现在,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是贯通陕、豫、渝的交通枢纽,境内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是我国秦巴山区优势茶叶区域的中心地带,市内有三个大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并辐射陕、豫等省及周边十堰市等广大的茶叶市场。近年来襄阳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的有机茶,生产的各类名优有机茶产品已率先打破欧美的“绿色壁垒”,远销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业已跻身国际绿茶的高端市场。

5.战略机遇难得

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襄阳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着力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汉江经济带开发正在由省级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襄阳城市发展步入难得的最佳战略机遇期。随着襄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饮茶的需求明显地从生理性需求上升至精神享受需求。茶文化与休闲消费需求凸显,茶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南漳、保康、谷城等茶产区生态绝佳,茶文化底蕴深厚,极具休闲旅游优势,一如谷城五山的堰河乡村旅游胜地。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对提高襄阳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文化品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做强做大襄阳茶产业的对策建议

1.制定明确的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涉及农业、工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多个部门,首先必须制定明确的《襄阳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从整体上为襄阳茶产业的长远发展勾画蓝图,并设计明确的成长路线图。其次,为保证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襄阳市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襄阳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协调政府各涉茶部门相关工作,协调县域茶产业及相关茶企业的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配备专门人员、专门经费,、专门工作装备等,并建立专事茶叶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工作机制。

2.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茶产业发展后劲

进一步做强做大襄阳市茶产业,必须强化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制定得力、有效的本地政策性扶茶措施,并鼓励涉农部门通过多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扶持茶叶产业;金融和信贷支持面向茶产业尤其高端茶产品的发展实行一定程度的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本地及外地社会资本投资茶叶产业,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叶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发挥整体效益。市政府财政应建立长效财政支持机制,列入预算,给予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稳定且不断有所增加的财力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茶深加工业,鼓励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并积极参与区域产业配套和产业集聚体系的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3.整合多方资源,把“襄阳高香茶”打造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公共品牌

目前,襄阳市茶叶品牌较多,如绿茶有“汉家刘氏”、“玉皇剑”、“水镜”等,品牌多,厂家多,同一级别的茶品也不少,企业间各自为阵,茶叶市场混乱,品牌建设散乱。发展地域茶产业,应走“一茶一品”的发展路子,统一使用品牌,整合资源,努力提高主导茶叶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加大对“襄阳高香茶”的品牌推广力度。整合资源的重点在于统一策划、集中力量宣传“襄阳高香茶”公共品牌。宣传方式可采取在市、省、中央媒体逐步推进。以茶文化鸣锣开道,积极探索广告、包装、推介会、公务消费、网络等多种营销方式,大力开拓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加快茶叶市场体系建设,加大茶叶市场整顿力度,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茶叶中介服务组织,在襄阳下辖城市设立销售窗口,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做到国内外、省内外、城乡市场一起抓,畅通“襄阳高香茶”销售渠道。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狠抓主导品牌、公共品牌建设,以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占领、扩大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加快茶产业化步伐。

4.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全面提高产品品质

对不同种类的茶园进行分类指导,对品质较低的茶园进行良种改造,按照省、部标准茶园建设要求,切实推行全市标准茶园创建工作,大力推广茶园有机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把提高产品品质放在产品生产及管理各项工作的首位。在不断完善加工体系的基础上,鼓励推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等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茶叶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大力推广机械化采剪、名优茶清洁化加工等技术,加强名优茶制作工艺的改进和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质量,提升名优茶市场竞争力。尽快制定襄阳高香茶茶品加工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形成一套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装、储藏至销售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并颁布实施。

5.挖掘茶文化内涵,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

襄阳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要坚持用弘扬茶文化来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和发掘襄阳茶叶的历史文化,提炼文化精粹,形成文化特色,并使之形象化、故事化、大众化,让茶文化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推力。还要促进茶文化与茶园观光旅相结合、融合,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将茶叶基地建设、加工过程、茶叶品尝、茶叶选购、茶叶采摘与旅游有机结合,开发推出以茶为主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努力推动品茶、旅游与休闲文化的融合,择优支持一批“茶文化”、“茶乡游”、“茶楼”、“茶庄”等文化旅游项目,倡导绿色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通过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提升“襄阳高香茶”品牌形象,扩大“襄阳高香茶”品牌知名度,把“襄阳高香茶”打造成新的城市文化名片,推动襄阳茶产业品牌化发展。

6.加深产学研合作,延伸茶叶产业链

鼓励茶叶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加大茶产品的综合开发和深开发力度。加快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等延伸产业的发展,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力度,扩展茶叶的多种功能,提升茶叶附加价值。

另外,企业自身应根据市场需求,在发展绿茶等名优茶的同时,多茶类、多品种并举,积极开发其他种类的茶产品,扩大襄阳高香茶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大力发展在普通消费者购买能力范围内的大众化优质茶,。在壮大实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应借助产学研合作,加大夏秋茶综合利用和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走上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的发展道路,使茶产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7.引导企业协作生产,提升茶产业集聚力

企业要摆脱各自为阵的散乱格局,改变粗放式管理现状。政府需出面引导企业协作发展,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形成茶产业集聚区,提升襄阳市茶产业集聚力,共同推进襄阳市茶产业的大发展。企业管理层必须加快思想转变,加强企业间的多种合作,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与抱团发展,吸收并创造“正能量”,进而实现“1+1>2”的倍增效益。

8.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

积极发展茶产业精深加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骨干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潜力型企业的发展,引导茶叶企业科学定位、有效错位、持续升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龙头品牌的引领效应和带动效应。对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公共品牌使用权、具备茶叶生产基地、获得国内外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达到相对较大销售额的企业,优先给予扶持。通过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产生规模效益,发挥带动效应,将龙头企业打造成引领襄阳茶叶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引擎,增强其带动力和辐射力。

在龙头企业培育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帮助企业协调好与农户、村镇之间的关系;组织带领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茶叶推介会、产品展销会、经验交流会、参观考察活动等;协助有实力茶企业申请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人才等,为龙头企业发展多做和做精引导、辅导、中介等服务工作。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