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周易》与茶道(上)

《周易》与茶道(上)

2020-10-10 访问量: 22 茶礼仪网

白茶绿茶哪个好 《周易》与茶道(上)《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

台湾大学者南怀瑾称《周易》是“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

它是儒家“五经”之首,是道家的根本,亦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融合对象(以易理解释佛经)。

“周易文化”应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茶文化亦是源远而流长,茶之道博大精深,更令不少人耗毕生精力钻研此道。

然而,谈中国茶道,一般人均把目光注视在儒、释、道三家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上,有人甚至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

应当客观地评价,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综合地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既然儒、释、道都归根结底于《周易》,茶道是在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必然归根于“周易文化”。

中国茶道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还是对品茶过程的讲究,如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是物求自然。

火炉砂铫,紫砂壶瓷杯,均要本土本色,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

茶叶,不设色,不加香,色求清淡,味求纯真。

本香本味,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

其次是人求专心。

专心方能致“静”,方能与“天”沟通。

“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

“归根曰静”。

心“静”,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

品茶必须是“忙”着和“闲”着的人“静”下心来。

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这是客体的完美,加上主体的“虚静”,使得心灵格外空明,精神不断升华净化,“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人一旦能达到清明如镜的境地,则可以鉴天地之变,观万物之化。

茶使人心静,茶使人智灵,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会,可通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达到“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自由世界。

所以,品茶论易,谈天说地,说古论今,交朋结友,一切的人事活动和心灵感悟都可以借助茶来表达。

茶性阴,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其中真正体现了阴阳相济之理。

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具的形制充分反映了他对周易阴阳理念的理解。

他在《茶经》中说:“(茶)木如瓜芦,叶如卮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采得蒸焙封干,有千类万状也。

” 古人深知茶道之变化,因为茶性最容易改变。

茶叶也最容易吻受异味,如果包装不当,周围的气味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导致茶叶窜味。

茶道,将茶理寓于形式,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

茶道,讲求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各个程序,不得矫情。

不同的茶,有的清淡,有的浓酽,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

茶可以为饮,为食,为药;茶可以为听,为赏,为悟;茶可以为诗,为画,为书。

中国茶道从远古的《周易》中承传了变易之道,种植有变化,采收有变化,制作有变化,品味有变化。

茶道以一种奇特的形式流传世界,年年在变,月月在变,日日在变,变出博大,变出雄伟,变出壮观,变出精微。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