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茶道知识八大经典与茶有关的典故!乾隆为了喝茶竟能这样......

茶道知识八大经典与茶有关的典故!乾隆为了喝茶竟能这样......

2020-12-10 访问量: 21 茶礼仪网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茶叶大国,饮茶历史悠久,而其中也不乏许多与茶有关的名人轶事、历史趣闻,如“以茶代酒”、“苦口师”等词更是流传已久,但不少茶友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道这几个俗语究竟如何而来。

下面,我们便一起来看看,与茶有关的八大经典故事,你都知道几个呢?

一、陆羽煎茶

唐代宗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的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

皇上召见陆羽后,见他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却显出学识渊博,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他到宫中来了。”

二、以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三、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颇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四、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满足皇帝大臣们的喜好,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其侄子千里赴各地山谷搜集名茶奇品,发现一种叫“朱草”的名茶。他便将“朱草”拿来,让其儿子去进贡,果然也因贡茶有功而得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宴会期间,他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侄子千里正因“朱草”被夺正而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五、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平日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也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而言,是平常的一种饮品,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就靠个人灵性了。

六、竹符调水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爱茶颇深,为了躲避当世权贵的干扰,常杜门谢客,煮茶、吟诗、作画,对烹茶之道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是对烹茶用水尤其认真。他常常派专人到深山中汲取宝云泉,作为烹茶用水。有几次,他发觉挑夫送来的水,与以往有所不同,口感不太佳,一打听,原来是挑夫贪图省力,随便就近舀了一点其他泉水来敷衍他。

于是,文征明想了一个办法,将一根竹筒,一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给宝云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来这里汲取泉水,必须有僧人的竹符随水一起带走,作为凭证。

从此以后,文征明烹茶之水的品质有了保证,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作诗反映这个“竹符调水”的趣事,如“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翟鬣香”等等。

七、乾隆洗水

清朝乾隆皇帝好茶,特别是其与龙井茶的关系更为世人津津乐道。每次南巡,乾隆几乎都要到龙井茶区看看,并带回上好的茶叶,慢慢品尝。

人们常说:“龙井茶,虎跑水”,天生一对,相得益彰。但乾隆皇帝似乎不买这个账,偏要对全国各地的水亲自再进行品鉴、评定。

他的方法与众不同,采用特制的银斗,以水质轻重来分高低,认为水质轻的最好。经他鉴定,认为北京海淀镇西面的玉泉水为第一,镇江中泠泉次之,无锡的惠泉和杭州的虎跑又次之。因此,此后皇帝每次出行,都要玉泉水随行。

但是,随身携带的玉泉水经过长途颠簸,品质难免下降,乾隆便采取了“以水洗水”之法,来“再生”玉泉水。他的方法便是,将玉泉水先倒入器皿中,标记好刻度,再加入其它等量的泉水,搅拌之后,不洁之物会沉淀水底,而上面的水清澈明亮。由于玉泉水质量最轻,故在上层者就是玉泉,倒出之后,仍有一种新鲜感。

八、大亨砸壶

邵大亨是清代制壶名手,其所制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话不投机者千金难求。苏州一巡抚喜爱收藏紫砂壶,绞尽脑汁终觅得“大亨壶”一把,不料在船中侍女因船身摇晃站立不稳而将壶砸坏,巡抚一怒之下将侍女重重鞭笞,要其以命相抵。

邵大亨听闻后,连忙把自己的16把茶壶列成一排,劝慰巡抚饶恕侍女,并让其随意挑选一把免费赠送。巡抚从其言,挑了最喜爱的一把壶走后,与邵大亨商议能否把其余茶壶都重金卖给他,不料邵大亨一根扁担把剩余的十几把茶壶全都砸得粉碎,道:“若是这么多壶在你手里碎了,不知道又要有多少人丧命。”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