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关注一手书画,一手诗词,焦作这个村用诗词诵出文化村风

关注一手书画,一手诗词,焦作这个村用诗词诵出文化村风

2020-12-10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原标题:【关注】一手书画,一手诗词,焦作这个村用诗词诵出文化村风

农家淡雅尚能咏赋挥毫,

小院清幽时可品茗会友。

闲时写书法,

兴来作诗词,

这是沁阳市西向镇解住村

不少

的文化生活。

在该村,有这样爱好的村民很多,也让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去年,该村村委会将该村在书画、诗词上颇有些造诣的村民组织起来,直接在墙上挥毫作画、写诗,大大提升了村庄的颜值,也提升了村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村委会墙头上撰写的《村民诗词专刊》。

很多人说,走进解住村,感觉不像是农村,因为这里的文化味特别浓,和平时所见的普通村庄不一样。大街小巷的墙上,有村民的很多原创诗词、书画作品。《解住村民诗词专刊》,呈现在该村村委会院里那面长10米、高3米的墙上。种种迹象表明,该村村民书画、诗词的造诣之高,在焦作农村是很少见的。

“在解住村,很多村民已将书法、绘画、诗词融入到生活中、血液里,他们把这些看得比吃饭还重要,对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推崇,让人感动。”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叶朝辉感叹。

文化是村里最美的风景

一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为何如此青睐文化?

据村里老人们介绍,该村文化底子厚,诞生了8个非遗项目。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几个中学教师特别注重文化教育,免费教村民写字作画、作诗填词,影响了一大批村民,提升了诗词和书画在该村村民心中的地位。

解住村内书法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

贺百树老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该村村民普遍很穷,很多人买不起笔墨纸砚,村委会负责人就将村里的一棵大柳树伐掉卖钱,买来笔墨纸砚,免费发给大家。

贺全会说,现在的村委会负责人为了支持村里的文化建设,自掏腰包为村民买书、买纸、买文具。

去年11月,该村把村里的墙统一粉刷,让爱好书画、诗词的村民在上面尽情创作,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颜值,效果让不少村民都大吃一惊。

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这里考上大学的孩子逐年增加。最近3年,该村出了1个博士研究生、4个硕士研究生,考上“双一流大学”的孩子大有人在。去年,该村的孩子有的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有的考上郑州大学。这些孩子,都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或会书法,或会画画,或会写诗词。

小村拥有两名省书协会员

今年80岁的贺家道、78岁的贺百树是村里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都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们就像两棵根深叶茂的老树,将他们对书法的热爱传递给其他村民,免费教村民书法。

解住村内书法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

十几岁时,贺百树喜欢上了书法。几十年前《河南日报》刊登的一幅书法作品,他至今还记得那书法作品的内容:芙蓉国里尽朝晖。

“书法竟这么美,这么有味道!”这幅书法作品仿佛击中了贺百树的心扉。他把这张报纸揣在怀里,没事就拿出看,用手写,在心里“写”。

“当年,俺村的房子几乎都是土墙,写粉笔字再没恁合适的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贺百树老人激情满满。当时,他每天用粉笔在墙上写字,把全村的房屋外墙都写满了,可没人说他把墙弄脏了,该村村民一向很尊崇文化。

后来,贺百树认识了沁阳某中学一位书法顶呱呱的教师。这位老师在沁北教学,贺百树就去沁北学;这位老师到沁南教学,贺百树就跟着去沁南学。

80岁老人贺家道在篆刻印章。

贺家道老人痴迷书法的劲头和贺百树老人有一比,同样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都有自己的书法工作室,经常免费教村里的年轻人、小孩子书法。

在该村文化活动室里,记者看到,很多书法作品的笔锋成熟、老到,遒劲有力。要是不听介绍,记者根本想不到这些作品是村里小学生写的。

叶朝辉介绍,该村一家理发店里的理发师特别爱好练书法,店里地上、墙上都是这个理发师的“墨宝”。叶朝晖笑言,这是他在焦作看到的外表最朴实却最有文化味的理发店,应该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该村乡村医生贺宗海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没有病人时,他就喜欢练书法。给病人开药方,他有时用毛笔写小楷。“贺医生,您的书法真好啊,这张单子我可舍不得扔。”不少病人这样评价。

村里成立诗词编委会

别看解住村村子小,喜爱诗词的人可不少。该村专门成立了诗词编委会,今年60岁的贺全会是主编,负责编辑村里的诗词墙报。

有村民调侃他:“全会,全会,你真是书法、诗词全会啊!”

诗词上墙。

贺全会的水平真不是吹出来的。去年,贺全会去陕西西安华清池旅游。游览完毕,有随身带纸笔习惯的他心潮澎湃,诗兴大发,写下一首诗:“华清水暖朱阁深,多少艳情作秽尘。玉液泡昏皇帝志,琼浆洗醉贵妃心。不怜国事怜香玉,不爱江山爱美人。可叹玄宗遗恨晚,误国史鉴警当今。”随后,他把这首诗投给当地一家报社。没过多久,这首诗就被采用了。如今,这事在该村成了美谈,成了激励其他村民学习诗词的鲜活事例。

随身携带纸笔,不仅是贺全会的习惯,也是村里很多爱好诗词村民的习惯。为了一句好诗词,有的村民不说捻断数根须吧,也是苦思冥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直到琢磨出让自己满意的佳句来。

解住村文化墙上的诗词书画。

每年,该村还出一期诗词墙报,那面墙是长10米、高3米的墙呢。谁的诗词如果入选了是很骄傲的一件事,一时成了村里的名人,很受人尊重。

叶朝辉说,他读了村民创作的很多诗词,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和学院派的诗不同,村民的诗里有泥土的芬芳,有清澈的露珠,有汗水的气息,有着朴实的美……

一名村民的《长相思·清明寄怀》这样写道:“草青青,苗青青,杨柳依依细雨声,沉沉乱绪中。思相逢,梦相逢,诲训谆谆难了情,汪汪泪水盈。”

“你能想象吗?在这个村里,很多村民家里有诗词研究方面的书籍。平时在一起,他们最大的乐子就是一起背诵诗词、研究诗词格律。”叶朝辉感叹。

乡野清风识墨香,

丹青溢彩绘锦图。

一手书画,一手诗词,

解住村村民就这样把自己的平凡日子

过出了满满诗意,

活出了无限精彩。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文 蒋鑫/图

主编:王晨光统筹:王鹏

责编:赵晓晓校审:陈婷

编辑:靳岩

责任编辑: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