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茶保存方法技巧大全

普洱茶保存方法技巧大全

2019-03-19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普洱茶保存方法

  有人说过“能住人的地方就能存放普洱茶”,理论上是不错,但必须设立专门的收藏空间,否则,长时间的存放于和人生活在一起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异味侵袭,比如:烟味、化妆品的味道、佐料的味道、其它食品的味道等等。有许多人把在民间找到的一些陈年普洱茶拿来给我鉴定,有在进藏途中寺庙里的,有很浓的酥油味和香火味,在民间人家橱柜中收到的窜入各种食品味,也有在供销社仓库中的已经生出霉变。一块普洱茶摆放几年、几十年尚保存下来不容易,却被污染或变质了,看着十分心痛可惜。如果要真正提升普洱茶的品质,令普洱茶升值,设立专门的储藏空间是必须的。

  仅有专门空间也是不够的,普洱茶在收藏过程中要有好的品质变化,还必须有适合的温度、湿度、氧份,同时,要透气、通风、避免阳光直射。普洱茶的发酵过程,主要是微生物作用,而这种微妙而精彩的变化,也是需要条件才能完成的。总的外部条件是温度、湿度、氧份。

  总之,存放普洱茶有五点必须注意:

  1.不可晒到阳光,味会带有不佳酸味

  2.不可有外来水入侵,除了后转化太快外,更可能水中有微生物而产生异菌发酵,产生不佳质变。

  3.不可有异味窜入,产生不佳气味。

  4.尽量单一茶品趁放,以免难掌握状况。

  5.一次取茶足量,不要经常碰动以免难掌握状况。

有用+10
分享

你知道以前普洱茶是怎样杀青的吗?

       杀青是制茶技术的关键工序之一。“青”指鲜叶,杀青顾名思义就是破坏鲜叶的组织。杀青过程即采取高温措施,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杀青不仅会破坏酶的活性,还要使内含物转换为各类茶制茶特有品质的基础。

 

  杀青,是茶叶初制的关键工序之一。在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中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杀青方式,对杀青的温度和时间的掌控,杀青程度以及杀青后对茶叶的处理方式等都影响着最终的普洱茶品质。那么你知道古时候普洱茶传统的杀青技术是怎么做的吗?本篇将带你一起来认识一下。

 

  传统普洱茶杀青工艺是很讲究的。

 

  1、採茶﹕天发鱼肚白开始採摘,至太陽升起一丈高左右﹐雾水渐收时停止。

 

  2、晾青:回到家马上把鲜叶平薄地摊于竹蓆面﹐至于阴凉通风之处﹔目的是将叶面的水份吹干。

 

  3、晒青:下午三时后把吹干了的鲜叶拿太阳光下晒﹐黄昏前回收。目的是使叶內水份去掉部份﹐令鲜叶变得柔软。

 

  4、杀青﹕将茶叶倒进铁锅内﹐以木柴加温杀青至微黄褐色。茶叶的好坏全凭这道工序了﹐一个炒茶高手是用双手炒的﹐火候与时间拿搯到恰到好处。传统做法是揉条跟杀青同时进行的。

 

  完成了这几道工序便是普洱茶散茶了。要加工成砖、饼、团茶时,便将散茶蒸软后上模压制。过去的普洱茶是专指云南西双十二版纳所产的乔朩大叶种茶﹐用以上工艺加工的茶叶才可称作普洱茶。

 

你说茶要是不苦不涩怎么会是普洱茶呢

“不苦不涩不是普洱茶”这是一句很流行的话,其实苦、涩、浓严格来说是三种不同的味道,不可一概而论。

你说茶要是不苦不涩怎么会是普洱茶呢

普洱茶的“苦”:苦有两种,一种是季节性的苦,春茶为上,最为香,甜或回甘。夏茶最次,入口便苦,有甚者接近于中药的苦,因为夏季雨水充足,虽助长了茶条索的宽大,亦造成苦底,相反,接受阳光日晒充足的植物,味偏甜,水果蔬菜同理。

二是地域种植的苦,茶叶的味道很大部分取决于土壤和天气,“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就是这个道理了,在众多普洱茶的产地来说,临沧、思茅(今普洱市)、文山州很多地方因气候和土壤不大适宜普洱茶的生长。种植出来的茶叶便是苦的难以入口。当然了,这种苦也被某些人说成是浓,实有误导之嫌。

普洱茶的“涩”:其实任何普洱生茶都是有涩味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味道,无法抹去。涩味的浓淡每个地区山头的茶叶都不一样,不能做好坏评定的依据。不过,台地茶(近年人工大面积茶园种植,茶树年龄不长)涩味易久留口腔,难散去,大树乔木茶(一般来说树龄几十年以上,乔木类)虽有涩味,但易散开,瞬间转化为回甘。

普洱茶的“浓”:茶味的浓是指茶一入口,便飞快占领口腔各个部位,使之全部充满此种茶的味道,再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无味了,如近些年被很多茶友所追捧的“老班章茶”,也有人把茶味浓叫霸气。

苦,涩,浓不可混为一谈,当然一种茶也可以兼而有之,不过,有苦味的茶自然就不是好的普洱茶了。

大滇说茶1001夜之54:普洱熟茶的境界

大滇说茶1001夜之54:普洱熟茶的境界

  普洱茶吧网资讯:关于普洱熟茶的境界知识。

  说到熟茶,太多人是非常轻视了。为了证明自己是资深老茶友,许多人不喝熟茶,甚至蔑视熟茶,开口就是“我不喝熟茶很多年了,只喝老生茶”。也有一些人认为,熟茶很脏,非常不卫生。实际上,我对熟茶非常重视,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但现在仍然觉得还有太多课题没有搞清楚,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观点。

  一、熟茶的保健效果好于生茶

  熟茶,作为发酵食品,在发酵过程来看,似乎直观感觉不那么卫生,可类比的产品有酱油。大家知道,生茶是寒性的,起码,十年之内的生茶一定是寒性的,刺激肠胃很厉害。

  我每次建议大家喝生茶的时候,都是饭后半小时以及不要在空腹的时候喝。喝完生茶,最后来一泡熟茶,不为什么,就为了肠胃。熟茶的茶汤进入消化道,呈现碱性,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这使得熟茶有相当程度的预防治疗肠胃病的作用。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普洱茶减肥、降血脂等种种研究,都是基于熟茶做出的。正是因为有了熟茶,才有了普洱茶的欧洲市场,才真正有了普洱茶走向世界。进入欧洲市场,当然不能不谈销法沱,这个熟茶就是欧洲之所以接受普洱茶的原因。甚至我们看到,现在一些出口欧洲的袋泡茶,也打着云南普洱沱茶这样的标志。

  二、熟茶工艺之难点

  关于熟茶工艺的难点,许多人习惯把难点集中在发酵过程。因为发酵过程表现为:三分靠人,七分靠天。比较依赖于自然环境,这里的‘天’指的是:水、场地等各种因素。有人又说了,那原料呢?我有点晕了,大哥,你看得仔细点好不好?我已经固定了原料,谈的是发酵过程。我只是说在原料固定的情况下,发酵过程表现是七分靠天的。

  而三分靠人这一块,只要是正常智力的人,经过培训都是可以掌握发酵技术的。发酵关键是稳定,稳定的方法就是多做,总结经验教训。这三分是可以稳定下来的。

  关于熟茶,除了宣扬发酵的神秘,(号称国家保护机密)其他的概念少为人知,其实在压制中同样有很多秘密。

  读这样的茶,你又能读出什么?拼配,撒面,然后,最关键的因素:潮水量你读出了吗?

  我们来看熟饼的工艺。

  熟普洱茶:生茶毛茶一湿水一反复翻堆一出堆一解块一干燥一分级一分别潮水一蒸压(类似生茶蒸制过程)一干燥一包装。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茶叶经过了反复折腾,这个周期长达90天之久。当然,这是我保守的算法。

  从鲜叶到生产,茶叶经过了一个下油锅的过程。然后被反复蹂躏(揉捻),再在烈日下暴晒。刚结束这么一个残忍的过程,变成干茶,然后,又加水,搞得虚胖,发酵出一身臭汗,面目全非。这个过程一般是40-50天。

  好不容易换了身干衣服穿上。修养了几个月,上面传来旨意,要压饼。又得泡澡大约24小时,第二天经过高温蒸汽,再压制,烘干成饼。这样的过程,如果身子骨比较单薄。如小叶种茶,是经不住这样蹂躏的。

  我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泡澡的过程,等同于你把普洱熟茶散茶在水里泡了24小时,再蒸压成饼,你说这个过程关键不关键?

  也就是说,你喝的饼茶,已经被泡过24小时,然后再洗了个桑拿出来的。蒸汽的高温自然有消毒作用。问题是滋味……能留住多少?

  为什么要加水?废话,当然是为了把茶泡软,否则蒸汽那几秒,是无法蒸软熟茶的。蒸不软,怎么压成饼啊?所以这个水量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了。前面发酵得再好,如果这里没弄好,茶一样会变得很单薄的。

  我们是通过条索来观察潮水的多寡的,潮水多的茶,自然叶面会比较伸展,看起来漂亮得多。呵呵,这当然了,以生茶为例,条索很紧没关系,泡几泡自然就伸展开了。所以选购熟茶时,除了原料、发酵工艺,还要看紧压的工艺。

  三、熟茶的境界

  以大滇飞扬的胡说八道,熟茶也是有境界的。找好的熟茶那是比找好生茶难一百倍的事。比较客气地说,市场上有90%的熟茶无法入口。

  熟茶的第一重境界,是能喝。嗯,市场里有10%的达到这个要求。干净卫生,无杂味异味,这个要求,过分吗?

  第二重境界,好喝,非常难,要看运气。

  第三重境界……,仅仅是好喝,叫做卓越。

  翻阅资料,传统的熟茶制作方法跟现在的有较大差别。说是失传,有点过了。但是确实现在大部分茶厂不知道怎么做回传统熟茶了。而传统熟茶很多理念实际上是走到第三重境界必须的。

  在早期的云南地方标准中,熟茶在完成了渥堆发酵之后,要在厂家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才可以压制;而压制之后成品,亦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陈放,才可以上市销售。

  这句话在很多书里,可以找得到。而找不到的是:压制成品的时候,会选用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茶青,甚至有部分生茶。

  生茶,5年的,3年的,2年的,同一个地方的原料,同样是五级茶拼配,这是可能的一种做法;5年的老生茶10%,3年的熟茶,2年的熟茶,这也可能是一个做法。然后压制出来,无一例外,存放1年一2年后销售。历时过程也许长达6-7年,才有这样一个熟茶,然后,存放7-10年开始喝。熟茶也需要13-18年的过程。层次感有了,各种各样的特点出来了,谁能匹敌?

  回顾一些老熟茶,无一例外地喝出了少量生茶。曾经以为这是偶然,但在阅读史料的时候才发现,这也作为了早期熟茶的一个工艺,一直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