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毛尖茶>黔南州做强都匀毛尖茶产业

黔南州做强都匀毛尖茶产业

2020-12-24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英德茶叶网讯:多彩贵州,千山茶翠最惹人眼。

走进盛产“都匀毛尖”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高山云雾之中,满目茶海。

瓮安县银盏镇桐木村的茶农范贵方惦记着自家的70亩茶园,每天都要来山上看一眼,心里才踏实。这片茶园他经营五六年了,眼瞅着要进入丰产期,一亩茶园从春到秋采下来,收入不会低于5000元,真正是一座“绿色银行”。

“我们的都匀毛尖茶好得很,习总书记都点赞呢!”跟记者聊起自己的茶园,这位老茶农脸上绽满了幸福和自信的微笑。

然而在早些年间,许多像范贵方一样的茶农却乐不起来。虽然“都匀毛尖”历史悠久,早在1915年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摘取过金奖,但多少年来,这一品牌却并没打响,茶叶卖不上价钱,茶农也得不到实惠。

如何让这个古老品牌重塑辉煌?黔南州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并在近年来逐渐放开手脚,开始强力推进茶产业。也正是在这个当口,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对都匀毛尖所代表的黔茶品质表达了认可和希冀:“我知道贵州的都匀毛尖,毛尖茶味道一般比较清淡,像贵州这种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的地方,可以保持较为适宜的温度,能出好茶。”“关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

总书记的“点赞”,无疑给黔南茶产业的发展送来了最强有力的东风。政府部门措施更实,各级干部干劲十足,茶农茶企更是信心倍增。西南的大山深处,“都匀毛尖”蓄势待发,期待着实现新的跨越,担当起“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

对黔南来说,发展茶产业,就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举措,也是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的最佳方式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黔南州寡照薄地固然不利于粮食种植等传统农业发展,但发展茶产业,短板就一下子变成了优势。

高山云雾出好茶,好山好水好空气是黔南州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地处黄金纬度带上的黔南州,夏无酷暑,冬少严寒,茶叶主产地平均海拔1200多米,斗篷山、云雾山等优势产区更在1400米以上。青山壁上,或云雾缭绕,或细雨蒙蒙,极利于茶树吐翠。全州森林覆盖率高达54%以上,且连片林区多为原生喀斯特原始森林,为喜阴的茶树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习总书记要求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转方式、调结构’进行了重点部署,而对我们来说,发展茶产业,就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举措,也是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的最佳方式。”黔南州委书记龙长春告诉记者,“资源环境优势是黔南州茶产业竞争力的保证,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驱动力;而茶树种植又有固土保水的作用,可实现发展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黔南州磷、煤资源丰富,尽管发展能源化工业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大力发展茶产业战略才是适宜黔南实际的。

对此,曾做了十几年煤炭运输生意,现在带头组建都匀市坪阳村河头茶叶合作社的张光辉深有体会。因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贵州近年来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小煤矿,张光辉也觉得煤炭生意做下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回到老家种起了茶。

“煤越挖越少,茶越种越多,环境更好了,农民致富的路子更多了。”张光辉说,“以前村里只有一些古茶树,现在茶叶卖得好,政府又有补助,大家都跟着种起来了。”

如今,坪阳村周边原本的荒山上,已经遍布郁郁葱葱的茶园。春来发新翠,一叶如一钿。高山云雾缥缈之处,茶农的致富梦结结实实生了根。在都匀摆忙乡、贵定云雾镇、独山兔场镇等茶叶重点乡镇,茶农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茶产业在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之外,产生着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社会效益。

发展茶产业,是优势所在、转型之需、增收之途、生态之要。这不仅是黔南州的发展逻辑,也是贵州全省的战略思考。去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产业基础,适时出台了《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都匀毛尖作为绿茶重点品牌之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重任。

而在黔南州,去年5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已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首个为茶产业立法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从省到州,全局谋划,瞄准症结用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陆续出台,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组合拳,将长期困扰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品牌、人才等瓶颈逐一击碎。

有规模才能有影响力,都匀毛尖改变“小打小闹”局面,政府支持,干部带头,企业拉动,农民响应,百万亩茶园应运而生

尽管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囿于深山阻隔,加上产量有限等原因,直到前些年,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都匀毛尖”还是比较陌生的名字,甚至有的外地客商一度把“都匀毛尖”叫成“都均毛尖”,让黔南人好笑之余,又觉尴尬。

“打响品牌,需要多方用力,但首先必须得有规模,有了一定的产量做基础,才谈得上知名度和影响力。”龙长春说,“我们通过抓基地,扩总量,目标是到2016年,全州茶园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75万亩发展至200万亩。”

这一目标如何真正落实下去?都匀市茶产业发展局副局长蒙祖辉告诉记者,前些年因为茶青卖不上价钱,群众也没有种茶积极性,他跟茶农说要扩大规模,结果茶农跟他说:“多种什么?这些茶树我都要挖来甩了。”

要扩大规模,就得让群众看到效益。为此,黔南大力培育和引进茶叶企业,一方面自建茶叶基地,另一方面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茶园。目前,全州仅招商引资在建的茶产业项目就有47个。

收购和加工的企业多了,茶青价格也就跟着水涨船高。瓮安县花竹涧春茶业公司的老板杨建中说,以前这里的茶农卖茶青都是扛麻袋,摆地摊,现在坐在家里等人上门收购,哪家出价高就卖给谁,根本不愁卖。

当然,随着企业的进驻,对原料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倒逼着茶农改变粗放的种植管理方式,自觉守护黔茶的高品质。“要用有机肥,也不敢打农药,农残超标了,茶青没人收。”桐木村茶农吴明萍很清楚此中要害。

在黔南州梅渊商贸有限公司的都匀毛尖茶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每一个茶青收购窗口,都贴有一张《茶青采摘标准》:雨前独芽、芽叶完整、无病虫害斑点、无鱼叶鳞片等9项标准牢牢守着标准化生产的关口。

在都匀市供销茶场,一畦畦茶树中整齐地亮着“黄牌”。“茶园病虫害全部绿色防控,通过处理病叶、翻耕园土、配有机肥等措施,最大程度上将病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种了20多年茶的茶场场长文战标,见证了都匀毛尖有机茶病虫害防控体系的一步步成熟。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