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浙江绿茶突围渴望破解的难题

浙江绿茶突围渴望破解的难题

2021-01-05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浙江绿茶突围渴望破解的难题

浙江,一直被认为是绿茶之乡,产销量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可在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品牌普遍不强,流通上缺少相互合作,缺少定价话语权,茶文化倡导传播不力等等。如今,这些问题已然成了浙江绿茶产业化更上层楼的最大制约。

绿茶产业现状的喜与忧
茶产业作为浙江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品牌的散、乱、杂一度困扰着产业的发展。名茶多,名牌少;政府培育的公共品牌多,企业自主创新、自主运作的品牌少;出口茶叶贴牌多、自主品牌少,一度制约着浙江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只是世界产茶第一大国,而不是世界茶业强国。”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宇民说到浙江绿茶产业忧心忡忡。

据统计,浙江有72个县市区产茶,拥有253万亩茶园,180多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产业年产值达56亿元,其中83%是名优茶。浙江用占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茶业出口占全国的60%强。

到今年5月底,全省春茶总产达7.6万吨,产值达65.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同口径的7.2万吨、54.4亿元增产5.1%、增值20.7%,春茶一季产值已基本接近去年全省全年65.9亿元的水平,一季实现今年茶农增收目标的二倍之多。这是我省近10多年春茶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金华、温州、台州三市均取得了增收30%以上的好收成;绍兴、杭州的增收幅度为16%左右,则相对小于全省平均增幅。

近年来,主导产品突出、区域经济色彩浓厚的浙江绿茶产业已基本成型,造就了龙井、龙顶、紫笋、径山、武阳、春雨等大量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绿茶品牌。如绍兴市年加工、出口珠茶达7万多吨,占全国珠茶出口总量的6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珠茶加工、出口集散地。杭州市余杭区拥有蒸青茶企业21家,生产流水线38条,年加工能力5000余吨,成为我国最大的蒸青茶加工基地。以绍兴、杭州两市为主体的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内,年产龙井茶2万吨,产值20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量的12%和32%。

自实施绿茶精品战略、名品战略以来,浙江各地按照“一县一品”,即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原则上集中打响与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要求,全面开展品牌培育与整合产销绿茶队伍。

“尽管每年茶叶需求量很大,可这个行业的企业不少,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茶叶大品牌掌握市场的份额占较大比例,小品牌的企业只能通过获取较小的利润在夹缝中生存。”开化龙顶茶叶市场总经理李文尧坦言。

“此外,绿茶种类众多,每个地方根据地方民众偏好发展自己的茶产业。”他举例,杭州是龙井茶的产茶基地,千岛湖生产银针茶,开化则以龙顶茶为主要市场,浙江省的茶叶产业区域分布明显。

享誉国际的著名“立顿”其实自己根本不种一株茶树,全靠收制茶叶经营,但就是依靠这个品牌,全世界都认可 “立顿”。相比而言,浙江茶叶企业都只能是望其项背。

浙江三明茶叶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则表示,“茶叶出口一直是企业的主要业务,但是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出口量下降了20%~30%,再加上做这个行业的商家也多,现在的境况不容乐观。”

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

缺少定价权,一直是浙江绿茶产业的硬伤之一。浙江作为茶叶大省,却一直缺少市场的定价主动权,与山东、广东、北京相比,数量、规模和档次也都略逊一筹。

当然,同行之间的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各地合作缺失,是憾失定价权的最大原因之一。今后化竞争为双赢合作,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拥有价格的话语权,是浙江绿茶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茶品牌茶文化一齐助推
“茶文化是茶叶产业的助推器,因此我认为促进茶产业的新发展应该重视茶文化的推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所负责人对《市场导报》记者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所是浙江弘扬茶文化的主力机构。研究会组织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被誉为绿茶中的 “奥林匹克“,至今已经举办了10届。通过研讨会,推荐中国绿茶,弘扬绿茶文化,有力地促进浙江甚至全国茶产业发展。

“茶产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产业,是因为它其中蕴含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如西湖龙井,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天竺、云栖、龙井等地察看龙井茶的采制并作诗赞美。因此我觉得茶产业本身就带有其文化魅力,这是碳酸饮料产业所不具有的。”针对碳酸饮料产业和茶产业在市场上的发展,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所负责人认为这是绿茶的一大优势。

茶叶企业经营规模小、品牌多而散一直是浙江茶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幸运的是,近几年来,茶商的品牌意识亦在不断更新。“很多企业通过举办绿茶大会、茶文化节、茶艺比赛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进而增强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开化龙顶茶叶市场总经理李文尧表示。

“浙江历来给大众的印象是产优质绿茶的,但是浙江一直存在‘名茶多,名牌少’的问题。”面对现今碳酸饮料占据饮料市场“半壁江山”的现状,马连道茶网负责人陈先生指出,浙江绿茶产业要赶上甚至超越碳酸饮料产业,首先要注重品质和品牌的保证。一些名优绿茶,比如龙井、碧螺春,是不愁销路的。

就拿龙井茶来说,长期以来品牌各自为政,经常为谁更正宗而互相争斗,至今无法形成品牌合力,这也给大量假冒龙井以可乘之机。“我们这里产的大佛龙井茶出了浙江之后就成了西湖龙井,很不利于品牌的推广。”新昌县江南名茶市场负责人陈霞认为,目前绿茶产权的保护问题与品牌的缺失问题是相联系的。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洞庭湖碧螺春等名茶其实也都面临品牌缺位的通病,在产业化推进之路上走得并不顺畅。

有些业内人士甚至指出,颇有名气的龙井茶还只是一个产品名称,称不上是一个品牌。“杭州的西湖龙井茶,还没有很知名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大。西湖龙井要在品牌方面脱颖而出,必须在茶叶品质方面高人一筹,使国内其他龙井茶无力竞争,从而进入国际高端消费市场。”杭州龙井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青峰表示。

“今年4月提出要逐步整合全省的绿茶品牌,集中打造浙江绿茶品牌。”浙江省农业厅茶叶科负责人介绍说,正是考虑到浙江绿茶难以形成竞争合力,省农业厅现在才下决心着手做好品牌统领及保护工作。

加大科技投入谋求腾飞
“现在把绿茶作为原料用在饮料、医药、保健、添加剂等方面很广泛,在日本已经渗透到整个食品工业了。”马连道茶网的陈先生指出:“其实最大的竞争力还是在科技。咱们国内的研发能力确实不行,投入也少。包装和加工都是初级阶段。”

陈先生认为,虽然市场上茶饮料销售逐渐赶上碳酸饮料,但是现在的茶饮料品牌基本上都是这些碳酸饮料市场的延续,品牌都在他们手里。而且茶饮料的科技含量很高,如何能保留茶叶原有的口感、味道,仍在探索中。浙江茶产业不妨采用天然茶的产业和现代饮料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茶饮料市场的发展推进天然茶市场,在茶饮料的制作中尽量保持原茶叶的原有味道和特色。

“碳酸饮料之所以受欢迎,主要一个因素还是口感,这是最直接最直观迎合消费者的因素。因此,我们希望茶叶产业要加强科技工艺,改进口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所负责人也从加强科技投入上提出了对浙江绿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打“健康”牌拉动茶消费
杭州浙大茶奕宝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先生对导报记者说:“按照我们的理解,茶就是一个健康饮料,因此首先应该从健康出发来推广、吸引消费者。”

“从健康的角度多引导很重要。”浙江省农业厅茶叶科有关负责人指出:日本原本是一个碳酸饮料的消费大国,但是随着茶的传入和推广,茶文化不断被日本国民接受,以乌龙茶为代表,带动绿茶等茶叶的整体消费,日本对茶叶的消费最高时达到70%。

1995年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等同志提出“茶为国饮”的建议,2005年刘枫同志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茶为国饮”的提案。近年来,随着茶与健康、科学饮茶知识的不断普及,茶文化宣传的加强,“茶为国饮”这个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加、饮茶生活方式不断被接受,以及近年来倡导的‘茶为国饮’的认识不断在社会中加深,我们相信,无论是泡制的茶,还是茶饮料,都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对于茶叶产品的包装,浙江省农业厅茶叶科有关负责人说,我们认为茶叶的包装应该更加体现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标准,包装的风格应该趋向于风格固定、品牌化、文化特征突显等。特别是更多体现“健康”的元素。(任立栋 周颖 郑画眉)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