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其他茶>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2021-03-13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孩童时,我们只哇哇地背诵“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诗句,但不得其解。今夏秋之交,走访了四川盆地边缘、名山县蒙顶山茶文化旅游风景区,才知道早在唐代、宋代蒙山茶就名声在外,民间以扬子江冷泉水为佳,以蒙顶茶为上品,故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说。

蒙山,中国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世人誉为“仙茶的故乡”,明代被皇帝封为“皇茶园”。“蒙顶甘露”排在中国十大名茶之四。唐代元和年间,蒙顶茶被列为贡品,黎阳王入川检贡茶时,在蒙山写诗云:“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由此可见蒙山容纳积淀了悠长的历史和厚重的茶文化。

我们沿索道而上到了蒙顶山天盖寺。西汉植茶始祖吴理真的肖像就塑在殿内,历代茶具和有关蒙山茶标本也陈列在此。明代天启二年复修的石牌坊,是进入蒙顶五峰的大门。传说县令率采茶僧采贡茶时可经中门进入,凡人则从左右两门进入,石碑坊上镌刻着佛教梵语,由此证明蒙山茶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古蒙泉,又名甘露井,相传为吴理真所凿。井内斗水,深不盈尺,旱不涸,雨不溢。传说吴理真在蒙山种茶,每天从古蒙泉取水浇灌,其精神感动了羌江龙神的女儿———玉女。玉女由此井出来和吴理真结为夫妇,一同种茶。立在玉女峰上高5.3米的汉白玉塑像正是传说中的羌江龙神之女。传说玉女把身上的白纱巾抛向空中化作云雾,使蒙山从此烟雨蒙蒙、云雾缭绕,玉女也被奉为“蒙山茶仙姑”。她向游人诉说着蒙山茶从“昔日皇帝茶”到进入今日百姓家的漫长历史。

蒙山石屋是全国尚存三处石屋之一,北京建筑学院有关专家学者曾亲赴蒙山考察。此屋传说为吴理真种茶的休憩之地。始建于唐代的“皇茶园”,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面积3.5平方米。园中植仙茶七株,高不盈尺,千年不枯不长,不生不灭,凡人不能擅自采饮。其茶从唐代入贡至清末,岁岁如此。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山还有历史上制作贡茶的寺庙———智矩寺。寺内塑有两条石龙,一条称干龙,一条称湿龙。干龙一年四季朴朴生灰,雨过风吹,浑身无水迹;而湿龙则相反,一年四季龙身含水欲滴,晴天潮湿,雨来前更见湿润。因而老百姓奉为“神龙”,终年香火不断,也成了蒙顶山古代的“气象台”。

蒙山与茶文化有关的还有明代石刻盘龙亭。龙身高13.9米,由40块石礅组成,龙头高翘,尾如蛇状。六棱碑上刻有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218个“龙”字,为我国茶山所罕见,亦是书法家研究古代书法的好教材。在盘龙亭下,仿诸葛亮八阵图所建的十二道曲径9900级石梯,勾连交错,如斗折蛇行,盘旋于群峰之中,穿行于万绿丛中,时而路断岩险无去处,时而穿云破雾入洞天,探奇访胜,妙趣无穷。此外,还有大树掩映下的石笋、名人楹联和一些传奇故事,既点缀了蒙山的风景名胜,也为茶乡增色添辉。

最有趣的是茶艺表演。研究蒙山茶文化40年的茶人成先勤先生把我们领到半山腰的蒙山茶艺馆,即名山县茶叶学会龙井泉水山庄茶业培训基地。成先生在表演大厅为我们安排了蒙山茶艺十二道程序的茶艺表演专场。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让我们眼花缭乱,只见长嘴铜茶壶(1米多)时而在头顶飞舞,时而又在腰间盘旋,尔后又准确无误地将茶壶抓在手里,从头顶、从腰间、从肩上、从背后……万无一失地把水掺到茶碗里。是在耍杂技?还是在玩魔术?能将茶技的硬功练得如此之精,真不愧为名师出高徒。据当地人讲,“基地”这支茶艺队伍,在四川茶道功夫最全、影响最大,曾在成都、南京、深圳旅交会表演,在中央、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多家电视台亮过相。我们在大饱眼福、大饱口福和不亦乐乎之后,又去拜访了成老师精心设计的茶园。

那茶园不是在室内,更不是普通的坝坝茶,而是在绿树成荫、竹林掩映、风光秀丽、人与自然相融的山间。随着地势的起伏,园内设有多个水池,池中假山游鱼,流水潺潺。错落有致的茶桌,以树林、竹林巧妙隔开。8月正当暑期,茶园内并无暑热,且有阵阵微风吹拂,更引人兴奋的是一缕缕阳光从绿树竹林的缝隙投影在茶桌、茶碗和品茶人的身上,让人心旷神怡。

过去,蒙山有着辉煌的历史,今天,蒙山开发的脚步声走得更响,特别是蒙山茶文化尤令人心醉。

掺茶18招,招招都难学,滴水不漏才算功夫。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