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其他茶>李联标与茶叶科学研究

李联标与茶叶科学研究

2021-03-13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李联标,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在国内他首先发现野生乔木型大茶树,对研究茶树起源与原产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旧茶园改造、新茶园养成技术、探索茶树高产优质规律和茶树品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李联标,原名李子丰,1911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苏省六合县。1917~1923年就读于私塾,6年的学习使他熟练地掌握了古汉语。1923年考入南京金陵中学,1930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农学系,193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在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从事茶叶研究工作。1936年间到中央农业实验所河南开封工作站,从事小麦推广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所迁往四川成都。1939年转赴贵州湄潭,筹办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任技士并负责技术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茶叶科研生涯。

他一向勤奋好学,在湄潭期间,白天工作繁重,晚上还经常学习到深夜。194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部进修,从事茶叶中酶性质的研究,与勃纳(J.Bonner)博士联名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1947年)发表了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论文。他是我国早期从事茶叶酶化学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研究成果受到茶学界的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正值帝国主义对我实行海上封锁,影响了茶叶的出口。那时,李联标在南京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茶叶技术研究工作,为适应茶叶出口前苏联的需要,他率队赴浙江平水茶区,领导绿茶改制红茶成功,推动了各地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扩大了茶叶的出口贸易。

李联标治学严谨,敢于坚持真理,经常教育学生在学术上不要随风倒,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1952年,我国遗传学界出现了背离“双百”方针的一些做法,在孟德尔遗传学说遭到批判的情况下,他毅然参加了由华东农林水利局主办的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及良种繁育研讨会,他身为学习小组长,承受着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学派之争,他不轻率下断语,也不附和任何权威,而是力主分析判断。

1951~1958年,他在浙江茶叶改进所和浙江省农业厅任工程师与茶叶科科长期间,当时浙江省重点产茶县的荒芜茶园达60%~70%,个别的竟达80%~90%,生产基础薄弱,技术推广任务繁重。他学有专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待生产技术问题从不孤立侧重某一方面,而是正确贯彻方针政策,从资金、物资、技术上扶持茶农恢复与发展茶叶生产,因而在垦复荒芜茶园、改造老茶园和发展新茶园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957年全省产茶46万担,比1949年增长2.3倍,对浙江省茶叶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李联标一向注重实践,每年由他编写茶叶技术指导纲要和主编茶叶训练班教材,主讲生产技术,深受茶叶生产第一线同志的欢迎。

李联标的茶学理论基础深厚,对茶叶科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国内外茶树栽培和茶树选种发展动态,从而提出过不少带有方向性的研究课题,如“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茶树播种方式与密度试验”、“茶树高产规律与技术指标的研究”、“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等。20多年的实践证明,他提出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既促进了全国茶叶产销的发展,又促进了茶叶科学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

根据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1981年由他牵头编写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一书,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和介绍先进的实用技术,受到读者的欢迎。1984年,农牧渔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他深知这是一部反映我国茶树栽培科学技术水平的论著。他独具匠心地起草了编写提纲,知人善任地组织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等方面学者30余人共同完成。在他古稀之年,虽经常病魔缠身,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和独到的见解完成了他所分担的写作任务。李联标终因积劳成疾,于1985年1月29日于杭州逝世。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