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熟茶教学知识(十四)夏天适合喝熟茶吗?

普洱熟茶教学知识(十四)夏天适合喝熟茶吗?

2019-03-19 访问量: 25 茶礼仪网

文/少庄主
  (14)夏天是不是不适合喝熟茶?

  不一定。

  夏天不适合喝熟茶其实是一个想当然的看法,因为夏天天热,熟茶是红的,从感官上就觉得热。但事实不一定这么直观。

  首先熟茶不是热性的,茶本来是寒性的,通过发酵,熟茶只是不寒了而已,顶多算温性。所以喝熟茶也不会更热。

  再一个现在的环境随着空调的普遍使用而改变,夏天人的衣着单薄,但很多人的家里、办公室、餐厅、汽车里面都装有空调,环境温度很低,这种情况下再喝一些比较寒的茶,其实更不合理。

  所以夏天是不是适合喝熟茶,一定要依据各人的生活、工作环境而定。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水路”是哪一路?

  水路是普洱茶品饮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水路细”是指茶水清甜且单薄;“水路好”,应该是无燥干感,水在舌和喉之间润,生津回甘好。诸如此类等等。



  对水路的观点与理解不一,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纯属广东俚语,“水路”即指汤感,意为茶水的路数、路子,“细”相对于“粗”,粤语中尤指细腻、精巧,引申为评茶术语即指“甜滑、厚润、不显粗涩也”。


  以上说法,有对的,有模糊的,也有错的,那什么是水路呢?应该怎么去理解和表述?


  对水路的表述


  水路是一个民间品饮的通俗用语,没有官方的定义标准,但在一些评茶标准的审评术一般对水路的表述用:细、细致、粗、较粗等用词。水路是水性这方面的概念,跟汤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水路的“粗”与“细”


  普洱茶的水路,指饮茶过程中茶汤流过口腔和喉咙的感觉。区别于汤感的是,水路指的是一种动态的感觉,通常以粗、细区分。用绸缎和粗麻拖拽过人的皮肤,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将这种感觉类比到茶汤流经口腔和喉咙时,前者为细,后者为粗。


  水路的粗、细除了与制作工艺有关,与茶青的嫩度和茶种也有关。


  水路跟厚、薄、回甘是否有关


  普洱茶的厚、薄对水路有影响,但这些概念的表述是属于普洱茶品饮汤感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普洱茶的回甘跟水路没有直接关系,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也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


  相关混淆概念的区分


  1、“水很杂”的区分:杂是将其归类到“嗅觉”里的,通常令人感到“杂”的茶是因为气味,而气味杂的茶则通常水路会显得比较粗,所以大家习惯了说“粗杂”,其实,若是再细分的话,“粗”归于水路,而“杂”则应归于嗅觉。


  2、“水路持久绵长”:“持久”、“绵长”是属于回味方面的范畴,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3、“水路宽广”:个人认为“宽广”是属于协调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形容水路的感觉。


  4、“水路饱足浑厚”:“饱足浑厚”一般指的是汤感厚度方面的概念,一般不用于表述水路的感觉,可以改成“茶水饱足浑厚”来形容茶汤的厚度。

有一种“古董”叫普洱茶

  “驮马铃儿响,青石路儿弯,云深茶儿香……”因为这首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歌谣,我喜欢上了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原料产自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普通的绿茶,茶农俯身便可触及。而乔木型大叶种茶,茶农常常需要架梯子上树方可采摘。长年生长在云海深处的野生古茶树,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其原生态以及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那里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少数民族人,都将普洱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在布朗族人的茶林里,都有一棵高大的“茶魂树”,树干上捆绑着用竹篾编成的小篓子,用来盛放祭祀品。茶农采摘“茶魂树”上的鲜叶前,都要先祭拜茶神,祈求来年茶叶丰收。“茶魂茶”必须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德高望重之人采摘,采茶前要斋戒、沐浴、更衣,然后跪拜在“茶魂树”下,献上泡好的普洱茶和饭菜,点上蜡烛、香火诵读经文,诵经完毕方可上树采茶。

 

  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祭祀,历来是云南各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尤其在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中,普洱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云南拉祜族,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普洱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品质的好坏,作为检验男方制茶手艺高低的主要依据,并据此确定是否将女儿嫁给对方。在傣族的男女恋爱中,普洱茶也大有用场。少哆哩(姑娘)看中哪个毛哆哩(小伙),便用茶水泡饭给他吃,如果男方也喜欢女方,便高兴地将茶泡饭一口气吃光。布朗族姑娘出嫁,不论娘家家境殷实或贫困,在给女儿的陪嫁品中,茶树都是必不可少的。

 

  “喝茶要喝新,茶叶须保鲜。”这是品茗的一般常识。普洱茶却恰好相反,不但没有保质期,而且存放越久茶香越加醇厚。它追求的是岁月的痕迹,是生命的永恒之美。将陈年老普投入杯中,倒入煮好的泉水,叶片在水中缓缓苏醒,一缕一缕的红慢慢渗透在水中,沉香四溢开来。冲泡好后,茶汤透明,红如宝石,艳若玛瑙,清澈见底,油光可鉴,舌感醇和,爽滑润喉,回甘持久,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陈年普洱茶是时间的醍醐,是光阴对细节的耐心雕凿,更是一种用时间去完成的修行,也是对茶禅一味最好的注释。

 

  普洱茶的后发酵工艺是马帮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其间蕴藏了天、地、人的机缘巧合。传说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濮姓茶庄,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濮氏茶庄生产的茶被指定为朝廷的贡品。这一年岁贡之时,淅淅沥沥的春雨格外绵长。近四个月的风雨兼程,濮少庄主伙同马帮到达京城后,连忙卸驮验茶,不料一路的风浸雨湿,原本绿中泛白的青茶饼变成褐色。濮少庄主吓得上吊自杀,好不容易被下人救活。贡期迫在眉睫,濮氏茶庄一行惶恐至极地向皇帝呈上那褐色的茶饼。不曾想,乾隆轻呷一口,顿觉醇香直沁心脾,绵甜爽滑,顿时龙心大悦。乾隆问:“此茶何名?”濮氏茶庄一行人吓得只打哆嗦,不敢回答。乾隆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之后,濮氏茶庄根据这批贡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发酵工艺,其他茶庄纷纷效仿,从此代代相传。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不少的编剧、导演还将这段故事搬进了电影、电视剧中。可事实上,普洱茶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云南人民把乔木型大叶种茶加工制成普洱茶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云南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同样闻名遐迩,绵延了上千年。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承载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和民族兴衰,在古道上艰难地行走,用厚重的脚步丈量着大地,坚韧地完成了对数千年历史的串接。

 

  纵览中国的历史,普洱茶始终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密不可分。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击败南中(当时的云南)孟获之后,恩威并行,及时安抚当地民心,其中措施之一就是指导南中少数民族种植乔木型大叶种茶树,鼓励发展茶产业,促进了民族事业发展。至今,诸葛亮仍被云南许多民族供奉为“茶祖”,茶农尊南糯山为“孔明山”。明朝,为了民族和睦、安民固边,政府鼓励边地各民族发展茶叶,开辟茶园,培植优良品种,用普洱茶同邻国交易马匹、香料、宝石、手工艺品等,从而安抚了一方人民,守住了一方疆土,使之成为功不可没的“绿色长城”。清代,朝廷在云南设置“普洱府”,对茶庄、茶号上贡的好茶及时下旨嘉奖。并以普洱茶为“润滑剂”,勉励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建茶山,共同发展普洱茶产业链,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乾隆57年,普洱茶首次做为国礼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从此流入海外,走向世界。

 

  普洱茶因绿色环保并具备消食、减肥、降血脂、防止冠心病等保健功效,深受台胞的喜爱。在海峡两岸隔绝的那个年代,台湾同胞辗转香港购买中国云南的普洱茶,品尝乡土的味道,怀念海峡对岸的祖国和亲人。普洱茶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两岸的血脉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两岸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胞喝上了祖国的普洱茶。普洱茶有效地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与理解,在杯盏中潜移默化地化解了历史遗留的一些心理障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华民族复兴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的关键时刻,普洱茶将会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大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的舌头与普洱茶

人的舌头与普洱茶

舌头各部分的味蕾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舌尖主要品评茶叶的"甜味",舌的两侧前端主要评定茶的醇和度,舌两侧的后端主要评判普洱茶是否"发酸",舌心(中央部位)主要感受普洱茶的"涩味" ,舌根重点体会普洱茶的"苦味",由于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不同,品评普洱茶时,茶汤入口后,应在舌头上循环滚动,充分感受各种滋味物质的状况,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辨别普洱茶的滋味。

在品评普洱茶之前,最好不要吃辣椒、葱蒜、烟酒、糖果等会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以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此外,品评普洱茶的滋味,应特别注意茶汤的温度,把握好茶汤的"品评温度",一般以50℃左右较合适评味。茶汤太烫,味觉受高温刺激而麻木,影响正常评味;茶汤温度过低时,一是低温情况下的味觉对"滋味"敏感度下降,二是茶汤自身的滋味物质经热汤调和导致协和度下降,滋味由可能的协调而到不协调,影响评定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