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为何有的人存的普洱茶“越陈越香”,而有的人却没有?

为何有的人存的普洱茶“越陈越香”,而有的人却没有?

2019-03-1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茶叶的变化属于植物分解作用的结果,植物分解过程中有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微生物的参与,内外分解同时进行,则植物的能量释放的速度和分解速度会加快,微生物参与越多,分解速度就越快。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独有的一个特质,也是一个专有性极强的概念。在我国所有食品标准里面,包括酒类,只有普洱茶是唯一的在存储期上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长期储存”的食品。

 

  所以,越陈越香也就成为了普洱茶的专有名词。当然,越陈越香也正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形象化描述,是普洱茶整体架构中的一环,它的核心内容是陈化的机理,“越陈越香”是普洱茶陈化机理的另一种语言表述。

 

  “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品质概念。普洱茶陈化的过程,是普洱茶最后—道加工过程,是品质提高或再造的关键。

  很多人或许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都嗤之以鼻,认为“越陈越香”仅仅是普洱茶市场的营销行为。

  因为,当他们把从茶店老板或者泡茶人那里听来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后,发现,这些知识并没有使得自己手里的普洱茶变得越陈越香,所以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了普洱茶本身的品质上面。

  其实这些知识并非无用,只是这些所谓的“知识”有的过于片面,有的则比较单一,缺乏专业性。所以当大规模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很多人就自然的把越陈越香理解为市场销售行为。

 

  事实上,自有茶以来,以绿茶为主流的中国饮茶风尚,向来追求的都是新鲜自然的茶。比起来,从明代至今,文献记述寥若晨星,但却不绝如缕的老茶风尚,直到今时方为世人普遍所知。

 

  因为茶性浓烈,普洱茶在新茶时期并不适合品饮,普洱茶从压制成饼到作为日常品饮的茶品,大多都需要经过数年时间的陈放,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等待普洱茶变得醇和适口,这也是上面所讲,很多没能让自己手里的茶越陈越香的一个因素。

 

  普洱茶存储陈化的本质,是普洱茶不断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由此带来的内含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变化的规律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越陈越浓越香一定是有条件的。

 

  通过存储陈化,使茶叶内含化学成分进行非酶促自动氧化,发生氧化、降解和转化,引起褐色物质形成和香味改变的过程。

  在茶叶仓储过程中,类酯化合物氧化,产生挥发性成分-2,4-庚二烯醛等具有陈茶气味的特征;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糖类的自动氧化,形成茶褐素和黄褐色聚合物等;使普洱茶陈香显露、色泽褐变、茶汤红褐,苦涩物质降低,滋味逐渐趋于醇和。

 

  所以,并不是说市面上所有的普洱茶都适合用来存储陈化,普洱茶的越陈越香除了需要适宜的存储环境外,还需要茶叶本身的品质上佳才行,当然,好的工艺制程也是决定普洱茶最终成败的关键一环。

有用+10
分享

识别普洱茶品质优劣的方法

  要识别普洱茶的优劣并非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买到一款品质上好的普洱茶。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识别普洱茶品质优劣的方法。

  识别普洱茶品质优劣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看质:

 

  质即原料好,这是任何优质茶的第一基本要素,第一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点,普洱茶的其他美德就无从谈起。各产地由于气候、土壤、植被等不同,又各有特色,例如西双版纳的易武、临沧双江勐库、思茅澜沧的景迈山等所产的茶,应该都是普洱茶中之极品,但各自特点鲜明。

  观形:

 

  形即茶叶的条形,条形是否完整,是否紧结和清晰。叶老或嫩,老叶较大,嫩叶较细;看干茶色泽和净度,无异、杂味,色泽棕褐或褐红(猪肝色),具油润光泽,褐中泛红(俗称红熟),条索肥壮,断碎茶少。

 

  质次的则稍有陈香或只有陈气,甚至带酸馊味或其他杂味,条索细紧不完整,色泽黑褐、枯暗无光泽。生普的外形匀称、条索紧结、色泽呈青棕或棕褐、油光润泽,用手轻敲茶饼,声音清脆利索。熟普的外形匀称、条索紧结、清晰,色泽褐红、油光润泽。

  以上只是一般的情况,但对普洱茶的外形鉴别,长期接触普洱茶的,另有一种审美习惯。对于其他茶类,追求越新越嫩越细就越好;譬如龙井、毛峰瓜片等,然而在普洱茶面前,似乎应该"重神轻形",因为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基础,叶形新、嫩、细者,茶气并不很足,尤其是老树茶,粗老壮硕、黝黑朴素与秀润可人并不矛盾。

 

  事实上,在品饮实践中,细嫩精致的宫廷级固然不错,但四五六级、甚至混有茶梗者别有风味;另外,尤其是一些手工作坊,由于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所为,跟工业化标准化的就不一样。这些石磨压制的茶饼,也许不够圆整,厚薄不够均匀,甚至有些歪斜,但别有一番传统工艺的人文美感在里面,很富有收藏价值。

  看色:

 

  色主要看汤色的深浅、明亮,优质的普洱熟茶,泡出的茶汤红浓明亮,具"金圈",汤上面看起来有油珠形的膜,优质的普洱茶熟普叶底呈现褐红色。

 

  质次的,茶汤红而不浓,浓而不透,欠明亮,往往还会有尘埃状物质悬浮其中,有的甚至发黑、发乌,俗称"酱油汤".优质的生普,色泽橙黄、清亮透明,仿佛被一层油膜包裹,久泡其色不变。

  普洱茶的迷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是汤色上的赏心悦目,思茅朱飞云先生用"融化的玛瑙"来形容普洱茶汤,以宝石红、玛瑙红、琥珀色等作为以汤色区分普洱茶品高下的简单方法,富有诗意而实用。

 

  总而言之,以色别鉴茶,干茶须以自然油润为上,汤色以通透明亮为佳。

  闻香:

 

  普洱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所谓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对嗅觉神经综合作用所形成的茶叶特有的香型。

 

  茶叶芳香物质是由性质不同、含量微少且差异悬殊的众多挥发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迄今为止,已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约有700多种,有的是各自分别独具的,有的是在鲜叶生长过程中合成的,有的则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

  普洱茶的香气成份到底具体有哪些还没有被完全检测出来,对普洱茶香气的鉴别,在品饮过程中主要采取热嗅和冷嗅的方法。

 

  优质的云南普洱散茶的干茶陈香显露,优质的热嗅香气显着浓郁,且纯正,冷嗅香气悠长,有一种很甜爽的味道。质次的则香气低,有的夹杂酸、馊味、铁锈水味或其他杂味,也有的是"臭霉味"、"腐败味"。

  闻香鉴别普洱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随时可以进行,但普洱茶的香气变化复杂,很不容易用语言准确表达,当然不同的闻香方法有不同的效果,有空杯热闻香、哈气闻香、开饼刀痕处闻香、杯盖闻香、杯底闻香等;还有冷香、温香、热香、前香、后香、暗香、沉香、明香等等区别。

 

  无论如何,普洱茶的香气重在自然,浓而不腻,清而不扬,重而不闷等。茶人们用米香、花香、果香、蜜香、草香、枣香、兰香、樟香、荷香等不得已的比喻来相容普洱茶的不同香气,这表明普洱茶香气的复杂丰富,而且这些变化万千的香气来自普洱茶原料本身和后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温度、湿度内部元素变化的结果。

  品味:

 

  味是对普洱茶感知理解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普洱茶品鉴的"初级职称"."味"之特点,也是普洱茶在品饮中与其他茶类有着显着区别的特征。

 

  在品饮实践中,普洱茶的"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舌面口腔的生理活动、生理体验感觉,另一层是以此为基础的含有很大程度的审美性趣味,成了"体味"、"玩味"、"品味"等意蕴,使人感受到不同味道的普洱茶和与之相应的不同味道,同时具有使人得到精神愉悦。

  我们经常说道"回甜"与"回甘",就是这两层感觉得混合;但是普洱茶以回甘为上,回甘的一定回甜,但回甜的不一定有回甘感。也就是说,回甘的普洱茶在"甜"外,还有一些对人的味觉有益的其他成份,古人品尝美食说的"兼味"、"味外味"就是此意;更具有对味的体验主要是从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来感觉。

 

  优质的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清爽滑润,醇和、甘甜、生津而千变万化。总之,就熟茶而论,好的普洱茶在"味"是大同小异的优秀,既回甜又回甘;反之,质量差的普洱茶则各有各的差劲处,不同程度的有苦、馊、酸、涩、麻、挂等特点。

  茶气:

 

  气是品鉴玩味普洱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普洱茶使人流连忘返、让人有依赖性的基础。普洱茶之深,很大程度上是深在一个"气"字上。

 

  气原是一个哲学概念,指构成天地万物初,始的最基本的物质。气论贯串着中国传统艺术和人物品藻的始终。普洱茶品饮的较为抽象的范畴,却也是普洱茶上品下品之分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常说,普洱茶是有生命的,品饮普洱茶是一门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普洱茶的"气"而言。

  普洱茶之气,就是以优质原料的基础,所谓的"得天地之精、日月之华"、"百草之首、万木之花"的好茶,再经过人的用心加工,得天、地、人之灵,生普洱茶厚、正、足之气。

 

  当然,普洱茶神奇但不神秘。所谓茶气,就是茶之所以为茶的物质基础在品鉴时候在人的感官和精神上的综合经验,我们形容茶气,往往用"茶气足不足"、"茶气正不正"、"茶气厚不厚"等词语形容,从物质基础来看,主要是茶多酚、咖啡因含量足不足;而茶多酚,就是茶之所以为茶的物质基础。

 

  普洱茶的原料必须要用云南大叶种,就是因为茶多酚含量比国内国外其他任何茶区茶种的含量高,生茶在悠悠岁月的陈化中茶多酚的含量会逐渐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也大幅度的减少,如果作为原料的晒青毛茶茶多酚含量低,就形成了茶品的先天不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说某一款茶"茶味淡薄",也就是茶气不足。

  茶韵:

 

  韵是普洱茶品鉴中较"气"更难加以形象地说明的主观感受,可以先打个比方,唱歌时虽然旋律、音高、节奏准确,但无动听感,就称为"有声无韵";在评价人物时,一个美女即便是身高、三围、五官都很好,但死板呆滞无灵气无教养,就缺少"韵",也难给人美感。这一点甚至让李笠翁为难,在《笠翁秘书。态度篇》里,他说美女要让人迷恋,重要的不是身材皮肤五官,而是"媚态",媚态又是无形之物,非有形之物,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

 

  普洱茶的韵很难界定,但在品饮实践中的最直观体验就是"生津",各种不同的上品之茶,有的生津在舌尖,有的在舌面,最佳者连喉部都生津,所谓的喉韵就是指这一点。饮茶生津,有如听音乐的"余音绕梁",看好风景的"山色有无",与德高学深的长者相处的"如沐春风"之感。

  当然,生津不能完全概括普洱茶"韵"的感觉。老茶之韵与新茶之韵不同,新茶之韵较直接,老茶则显含蓄--当然,有些品饮者把"湿仓味"当成普洱茶的韵,其实是把缺点当成了特点甚至优点了。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了解到,普洱茶可以从几个方面识别它的优劣,而这几个方面都需要综合起来考量,我们才能识别出这款普洱茶是否是上等的普洱茶。总之,买普洱茶的时候,我们多加用心的挑选就好了。

如何鉴别普洱茶的好坏?掌握这6点就够了!

如何鉴别普洱茶的好坏?掌握这6点就够了!

有一茶友说:普洱茶有生茶熟茶之分,还有山头之分,还有纯料拼配之分,还有年份之分。。。要区别一款普洱茶好坏,真不容易,这知识量堪比一本语文课本。其实,想区别普洱茶的好坏,掌握6点就够了,最起码,你懂得了喝普洱茶,如果还懂一些茶艺的术语,那就锦上添花啦!

那普洱茶的好坏如何区别?判别一款茶好不好,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要看其海拔高度,产区,树龄,季节,制作工艺。但我们很难通过品一杯茶,便能解读出这些数据。这是现在很难实现的。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眼前的一杯茶或一饼茶,去揭晓它身上的“达芬奇密码”。我们应该如何去破解。

如果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望,闻,问,切”,从品茶的角度,就是“看,闻,观,品”。

我们先来看看生茶

第一步:看外观。首先,看茶体是否完整,表面有无其它杂质(比如黄片,毛丝,绳线);其次,看普洱生茶整体条索的光泽、老嫩、肥厚等。一般建议,拿不同山头,不同树龄的茶饼,做比较,有了参照物,容易读懂普洱茶。

第二步:闻茶香。先是闻干茶的香气,有无异味;其次可以通过其香气区别是新茶还是陈茶,新茶和陈茶的香气是不一样的,前者有股青味,香气教明显,而后者,有股木头的味道。

第三步:观汤色。主要看汤色的透明程度且没有其他(非茶类)漂浮物。新茶茶汤淡黄澄明,陈茶茶汤色如琥珀黄。

第四步:闻其香。通过高闻,冷闻,闻杯盖,闻茶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自然之气,是否纯净、自然,有无异味,有无烟味,是否持久,是否高扬。

第五步:品其味。除了品茶汤有没有异味和杂味,还要留意去苦涩化开的速度,是舌底还是两颊回甘生津,回甘是否持久,新茶较陈茶,入口强烈。

第六步:观叶底。待,品完茶后,可以用茶夹夹一片茶叶出来,用手揉捻或撕开,看茶叶底的老嫩、色泽、柔软和新茶的杀青程度。

我们再来看看熟茶

第一步:看外观。先看熟茶整体有没有杂质,颜色(褐红色)均匀度。通过熟茶的颜色,可初步判断其发酵程度。

第二步:闻茶香。这个和闻生茶干茶一样,看其有无异味,这是判断一饼茶好坏的第一步,再好的山头,再好的毛料,再醇的口感,再久的年份,若有异味、霉味,都属于劣质产品。

第三步:观其汤。观察茶汤是否透明、红润。劣质的茶饼,茶汤浑浊不清,不见五指。

第四步:闻其香。闻香的第一步,也是先判别有无其他异味,再闻是否有陈香、木香、药香,香气是否持久。若出现异味,就区别是因存放导致的,还是制作工艺不足所致。

第五步:品滋味。口味茶汤的浓度、顺滑度、回甘度等。新茶品未经时间陈化的茶菁味道,还有火燥之气,喝多了会上火。陈茶苦、涩味道已经淡化,入喉顺口。

第六步:观叶底。将熟茶茶叶轻轻摊开,观察其是否肥壮,是否有光泽,是否匀齐一致,用手试着揉捻,以试其韧性,如泥状为差。

辨别普洱茶的好坏,第一个标准,就是要干净、卫生,其次才是口感,茶汤,茶的品质。虽说普洱茶具有收藏价值的,但,再好的茶也是喝了才有意义。而入口的产品,不管是茶,还是其他饮品,第一个标准就是干净卫生。离开这些,其他的,都是枉然。(图文来源:普洱世家) 

普洱茶的仓储概念及其分类

普洱茶的仓储概念及其分类


一、前言

年份与仓储,一直是普洱茶多年来在消费市场容易最被诟病的罩门。储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口感上的差异,甚至导致消费者在食品卫生安全的疑虑。香港仓储是近代普洱茶市场的主流,以高温高湿的人工陈化方式使口感快速改变,这也是渥堆熟茶的起源,然而有特殊气味。2001年以前的普洱茶市场主要在港澳台地区,绝多数老茶,包括极为少见价高的印级古董茶可说是香港湿仓茶的代表作品。而这些老茶,在现在北方与云南市场开发的同时,却遭到不少消费者与茶商的质疑,甚至责难。对笔者而言,1986年深入研究普洱茶至今,以品饮香港湿仓茶为主,不管是从科学检验角度,亦或口感上,并不认同一些消费者将香港湿仓茶列为「劣质」、「有害健康」的概念。本文,笔者从历史角度、地理环境、品饮口感,以及茶人涵养来分析与厘清普洱茶的仓储概念。

二、仓储概念

从2000年开始台湾普洱茶市场的风潮,笔者立即警觉到普洱资讯随着网路扩展与传递之快速,有关於年份与仓储状态都将有被探讨的空间,而不再是神秘未知。再者,以普洱老茶快速被大陆与国外市场消化,老茶将迅速消失於市场;加上对食品卫生的要求,可预见在未来普洱茶市场,消费者对於年份与仓储状态的辨识将会有高度求知慾。
好茶,除了需要好原料、好制程外,优质的储存环境更足以决定性的改变一切。温度、湿度、通风性、光线、压力、杂味等等,在在影响茶品香气口感转变,以及陈化速度。然而,市场上一直以年份来评估茶品价格,是否年份越久品质越好?

好茶的定义,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优质普洱茶品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乾净,如果仓储环境不当,尽管是数十年或是百年茶品,也不尽然有品饮价值。健康、喜欢、符合自己经济能力,就是好茶!

入仓茶

将茶品储存於某一仓储环境,而企图以人工方式改变自然环境,例如增湿、增温、不通风等等,以利茶品快速陈化,此即『入仓茶』。一般坊间加以区分为「乾仓」、「湿仓」,然以传统香港茶仓在快速陈化的仓储中,只有高温、高湿、不通风的仓储,所谓乾仓、湿仓茶品只是同样仓储中不同状态的茶品。

湿仓茶汤色较暗而深、不清亮,除非仓度非常轻、老茶或退仓多年的茶品,才有可能清亮而油光。汤滑水甜,口感饱满;适度入仓,时常会有超越未入仓茶的表现。但最大缺点,就是不管怎麽退仓,永远都有仓味。

辨识湿仓茶的几个要点,可从外观、汤色、口感、叶底等做综合判断。受潮茶品特点:

一、基本上会有所谓白霜,严重者出现黄点、绿霉、黑毛。仓储较轻者,则仍会出现茶面油光的状态。

二、茶菁条索模糊、无光泽。

三、茶饼中心坚硬而边缘散落。

四、容易有茶虫嗜咬、白色丝状黏液痕迹、虫屎。
五、外包纸张与内飞容易有茶渍。

六、汤色较深、偏黑,较不清亮。

七、口感闷顿,不清爽、有杂味。

八、叶底色杂、不均,容易出现黑硬碳化。

未入仓茶

定义相对於入仓茶,没有刻意加湿、加温、不通风、添加其他要剂或物质等等,随自然四季变化、自然储存於人类可以长时间生活生存的空间,此称未入仓。

未入仓生茶,汤色从金黄、黄红、灭晟⑼噶羚昙t…依年份与制程、品种不同而有所变化;共同特色与关键在於汤色清亮,且泛油光。

「果酸」是稍有年份未入仓生茶品主要特色,口感清爽不腻、回甘强,茶韵足、杯底留香。四、五十多年的印级茶,如果没有入仓,以重手浸泡仍微带苦涩味。缺点在於陈化速度慢,苦涩度高、汤质相对较薄。

翻仓

在私人仓储中,因长时间储存,空间内相对温湿度与通风性有所差异,储存於仓储上方、下方、前面、后面空间的条件一定不同。为求整批茶品陈化速率相当、缩小差异性,会将茶品位置做适当调整,称之。
退仓

因湿仓茶是以人工快速陈化仓储,通常使用高温、高湿、不通风方式,其产生有如腐质稻草、泥土味等对多数人来说不易接受。茶商将茶品置入特殊环境,如高温、低湿、通风方式将茶品内令人不快之杂味消除大部分,此称之「退仓」。

此类仓储,在香港属於传统退仓仓储,但若温度太高,将会使茶菁变成黑而不亮,茶汤滋味薄水的茶品。

斗茶

『斗茶』,在民间流传已久,切确年代笔者尚无考证,在此仅将此法用於检

测二种茶品优劣与仓味。二种茶在相同客观条件下,使用相同茶具、相同的水冲

泡水、相同置茶量、相同水温、相同冲泡时间、相同泡数、相同杯子等等,二种

茶交替喝,如果出现其中一泡茶的滋味出现大变化,比如滋味变淡、出现杂味、

苦涩味增加…等等,则此泡茶质相较劣於另一泡茶品。

斗茶的情形下会将较劣质的茶品缺点表现出来,而当明显入仓茶碰到没有入仓茶时,「仓味」它会成为缺点,如同杂味般被突显出来。然,明显入仓茶(较闷的茶)单独喝的时候,不会有此感觉,主要是因为茶内的浸出物质中许多活性物质会成为对比物质。入仓茶,在增湿、增温、不通风的环境下,基本上与熟茶洒水渥堆过程有些类似。若将入仓茶或是熟茶以120度以上的高温烘焙,所排出的味道,二者十分相近。

通常监定有无入仓,笔者以新制栽培型野生茶为对照组。为何使用新制栽培型野生茶?如前文所提「斗茶」是以茶品互相比较,如果对照组不够乾净、浸出物含量不高,也就是茶质不好或仓储状态不够明确,将无法明确突显对方的缺点。

茶园茶(台地茶)茶质如果不够好,以内涵物质不及对方时,在口感上可能会略逊一筹;此时,对照组茶质输了如果出现杂味,将无法确认是仓储的杂味,还是茶质的杂味?

最后使用栽培型野生茶监定茶质与仓储状态的主要因素,可能再几年后容易被推翻。1956-1996年之间(古董茶品之后)的茶品,坊间量产茶品少有纯野生茶。直至1996年以后,尤其1999年以后的茶品出现大量栽培型野生入仓茶;如果仓度轻、茶质好,以新制栽培型野生茶做对照组,如果茶质不够厚重,可能无法将入仓茶的杂味比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