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茶道的影响

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茶道的影响

2019-03-20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华民族梢神、民族性格及文化特征相一致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华茶道在某种意义上即茶文化精神和茶德,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道梢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茶道特点影响突出表现在:

 

  一为质朴之性。在中国文化中,“中和”为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境界。人们常常把这种相对的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伦理、内在与外在、个体与群体都达到高度和谐统一,是古人追求的理想。而个体与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均衡、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则是封述君主心目中理想的太平盛世。而普洱茶的质朴、简约、宽厚、温和、淡定便是“中和”为中庸之道的最佳内涵体现。云南民族文化的质朴特质构成了普洱茶质朴内涵的文化之本。

 

  二为自然之道。“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天地万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就第一个意义说,它是人类生存的整个宇宙空间,它是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春夏秋冬、花鸟虫鱼等诸种现象。就第二个意义说,它又使人们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是人在自然境界里的升华。

 

  自然是生命的体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的梢神。儒家不仅主张万物含生.而且这种生命是融会贯通的,人与自然是相连的。道家的生命气象是阴柔的、宁静的,但这样的生命不是寂灭,而是与大自然相融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而佛家同样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佛性.物物皆有佛性,因此它的法界是自然的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因此中国的儒释道在思想主张上,都是肯定自然.肯定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

 

  云南民族茶文化虽不像内地茶文化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但同样深得自然之性,一切取之自然、源于自然、归于自然.更具本真的属性.体现在普泪茶的采种、加工、储存、运输、饮用都以自然为最高境界。

 

  三为明伦之礼。礼仪作为一种人类形式化了的行为体系,可迫溯到原始社会。当原始人的生存尚处于各种压力之下时.他们把万事万物的存在归之于超自然存在。原始巫术仪式是人类最早的礼仪行为。而后中国数干年的社会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个礼制发展的历史。礼制的产生与中华文明、国家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历代封建统治者以“礼义以为纪”维系社会专制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规则,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

 

  在无比丰富的云南民族礼俗文化中.其明伦之礼更充分地体现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早期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为今夭文化学和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活的史料。

有用+10
分享

春、夏、秋普洱茶在时间上的划分

  春、夏、秋茶是以一年中茶青采制时间的季节性特点划分出来的。

  春茶,是二十四节气立春至立夏期间采摘加工的茶。春茶有“明前茶”、“雨前茶”、“春尾茶”之分。明前茶是指清明节以前生产的春茶,统称早春茶。“明前茶叶是个宝,芽叶细嫩多白毫”,早春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叶。它可分为“头纲茶”(又名“头帮茶”)、“二纲茶”(又名“二帮茶”)两类。“头纲茶”是一年中第一次萌发第一次采制的春茶,“二纲茶”是第二次抽芽后果制的春茶,又叫“春尖”。雨前茶即“谷雨”节以前采制的春茶,又叫“春中茶”。“谷雨”至“立夏”所采的茶叶,叫“春尾茶”。

  夏茶,是二十四节气立夏后至立秋前采摘加工的茶。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的是指在二十四节气芒种至小暑期间采制的夏茶。滋味浓厚,又称“细黑条”。

  秋茶,是二十四节气立秋至白露之间采摘加工的茶,云南又叫“谷花茶”、外形类似夏茶,白毫纤细富光泽,叶条色微黄,内质较夏茶为佳。

  二十四节气白露以后所采制的茶叶统祢为冬茶,又叫“底茶”。白毫光亮,叶条枯黄少油润,多宿叶,内质滋味较淡薄。旧时很少采摘。云南除低热地区有少量采摘外,大部分茶区几乎不产冬茶。 

细说普洱茶历史(7)

  普洱茶在国内市场曾经出现过断代,虽然普洱茶的历史是悠久的。一方面,是由于战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普洱茶未曾十分普及和流行过。不说完成断代,也可说是接近。清末民国至解放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乱,生产普洱茶是很少的,甚至是停顿的,都是断断续续,战乱,民不聊生,生命都顾不上,交通又阻断。哪顾得上茶叶呢?解放后,由于人员的分离,流走海外。普洱茶的生产与品饮都没有随着时间得到延续。原生产普洱茶的人员流失到海外,销售渠道也随之流失;喝普洱茶的人群也大部分流散到海外,极大地减少普洱茶的需求与市场。解放初期,我国受到外国的经济封锁,而自己也是闭关的,改革开放后才重新把关口打开。种种原因造成普洱茶生产停顿,市场的断代。

  解放后,普洱茶恢复生产,量都是极少的。主要是应付一些特殊的销售,如边销到新疆、西藏;和出口到香港,换取一点外汇,当时香港是中国经济唯一一个对外窗口。这些更多是为政治的。当时,云南的茶叶大部分是用来产生滇红和滇绿,用来产生普洱茶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当时广州的茶叶店都是卖红茶、绿茶、花茶多,就是有普洱茶也是散的熟普(七十年代后)。放在不显眼的地方,又黑又邋遢,根本没人问津。

 

  那么普洱茶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的呢?我们又要追塑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当时,很多香港同胞回到广州探亲,他们都时兴带一些物品送给内地的亲戚朋友,例如,衣服、电风扇、收录机、电视机等等日常用品和电器。改革之初国内物资还非常短缺,香港人带回来的物品,是极受国内同胞的欢迎的。因为,当时香港的物品的确比国内的好很多。因此,国内人也对香港人也产生了一种羡慕和崇拜的心理,觉得他们的文化和经济都比我们先进,他们什么都好,什么都比我们好。人如果对某人或某种人产生了崇拜的心理,不但会觉得其人好,其人的东西也是好的,连他们所说所行也是好的,反正一切都是好。甚至崇拜会愚昧到,认为香港人放屁都是香的。七、八十年代一个普洱的香港工人,五、六十岁在香港找不到老婆,回内地可以找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做老婆的,还可以百里挑一,还大把人争着应婚。如果,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但人在长期短衣缺食,穷到怕的时候,遇到有人给钱给食的,又是不难想象的。

  当时,香港回来广州探亲,还喜欢带着亲戚朋友到茶楼喝喝早茶,大家高兴高兴。喝早茶一大桌人,才十几、二十元,对于几十元月薪的内地人是个大数目,对于几千元月薪的港人是湿湿碎。到了茶楼喝早茶,开位后,服务员会问客人喝什么茶?香港人会说,喝菊普,他们在香港都喜欢喝菊普。这里的茶楼开始是没有,但很快就有了,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什么是菊普呢?原来是散的熟普加一点菊花。香港人说,菊普又香又滑,主要又不伤胃,红茶苦、涩,绿茶伤胃。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在此讨论,但以当时广州人对香港人的崇拜心理,广州人立马就把这奉为喝早茶的最高境界,马上就成为一种时尚、流行。所以菊普马上就成为当时茶楼喝早茶主要的茶品,一下就风行全广州,辐射到珠三角。

  菊普直至九十年代初,才渐渐地被铁观音所取缔,成为茶楼茶的主要茶种。此是后话。但这是不影响当时菊普的风行。大量消耗的散熟普,为普洱茶恢复和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也是普洱茶断代后,在内地市场萌芽的阶段。

普洱茶生茶是绿茶吗?



普洱生茶是不是绿茶?

普洱茶过去没有生熟之分,自现代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成功之后,人们便将普洱茶依工艺不同做了细分,将自然发酵的茶定为生茶,将人工发酵的茶称为熟茶。近几年,不少茶友都有类似的疑惑,甚至有人认为普洱茶生茶应该划归到绿茶。而这种想法本身具有浓重的“绿茶情结”。

1、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普洱茶的制作早于绿茶。这方面的史料记载有很多。如果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的圣谕,其“散形茶”(绿茶的前身)根本就不复存在。

2、现行的茶叶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茶叶颜色划分,如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这是历史习惯的一种划分,但缺乏严谨性;另一种划分是按发酵程度划分,如不发酵茶(绿茶)、轻发酵茶(乌龙系列、白茶等)、全发酵茶(红茶)、后发酵茶(普洱茶、茯砖、千两茶等)。如果按后一种茶类划分的话,普洱茶的生茶也不应划到不发酵的绿茶系列中,因为普洱茶的生茶属于自然发酵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