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黄茶>黄茶泡法>鹿苑毛尖冲泡方法

鹿苑毛尖冲泡方法

2019-03-21 访问量: 40 茶礼仪网
  鹿苑毛尖是一种黄茶,滋味醇厚,被誉为湖北茶中之佳品。如果要喝鹿苑毛尖茶的话,我们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这样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才更好。那么,为了大家能够泡出好喝的鹿苑毛尖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鹿苑毛尖的冲泡方法。

  鹿苑毛尖冲泡方法

 

  1、用水

 

  水质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还会损坏茶具。所以泡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一般来说,以矿泉水(比如农夫山泉)或山上的泉水为佳,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反复煮开的水硬度提高,不宜泡茶)

  2、水温

 

  鹿苑毛尖茶适合用80度左右的水温冲泡,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然后再冷却至所需温度。水老水嫩都是大忌。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

  3、茶的用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一般来说,冲泡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比如150ml的水一般冲泡3g茶叶。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口重的朋友可以适当多投一些,口轻的朋友也可以酌减,多试几次,便能掌握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4、茶具

 

  鹿苑毛茶的冲泡,一般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玻璃杯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雀舌,翠片一类的扁形茶,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极是美妙。

  冲泡鹿苑毛尖,第一杯当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时,其香味即沁人心脾。另外,如用正宗紫砂茶具冲泡鹿苑毛尖,品时味道会更佳。

 

  冲泡步骤:

 

  (1)清洁茶具;

 

  (2)选择好1:50的鹿苑毛尖与水的分量;

 

  (3)将茶叶放进高温杯中;

  (4)在杯中倒进二分一的水,浸泡鹿苑毛尖茶叶;

 

  (5)在鹿苑毛尖茶叶浸泡了一分钟左右后倒进另外一半水;

 

  (6)注意在冲泡的时候,要提高水壶,让水由高出向下冲,并将水壶由上往下反复提举三四次。

  饮用注意事项:

 

  (1)鹿苑毛尖茶归于轻发酵茶,制造工艺近似绿茶,富含很多的茶碱、茶多酚等成分,能影响胃部的活动,因而胃部不适者不适宜饮用。

 

  (2)鹿苑毛尖茶中富含鞣酸成分,会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因而孕妈妈不适宜饮用黄茶,不然可能形成胎儿缺铁。

 

  此外,缺铁性贫血者、神经衰弱者、泌尿系结石者、肝功能不良者、便秘者、心脏病者、醉酒者、哺乳期妇女等人群都是不可饮用鹿苑毛尖茶的。

有用+10
分享

黄茶代表沩山毛尖

黄茶代表沩山毛尖。把沩山毛尖成为黄茶代表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他口感香甜,色泽鲜亮,口有余香,黄茶代表沩山毛尖。他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喜欢他的人非常多。黄茶代表沩山毛尖。他品质优异,原料稀缺,名声远洋。

黄茶代表沩山毛尖

  黄茶代表沩山毛尖。传说沩山毛尖在唐代已有名气,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的《宁乡县志》云:"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唯沩山茶为上品。民国30(公元1941)的《宁乡县志》称:"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密印寺内数株味尤佳。密印寺系南宋著名佛教寺院,坐落在沩山乡毗卢峰山腰处,始建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6)。殿堂高阁,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有塑贴金佛一万多尊,神态各异,故称万佛殿。寺内曾有一位老禅师,善于作茶,并能识别沩山地土、坡向及好茶出处。寺的周围有白果食檀、美女照镜、仙人进贡、芦茶瀑布、来木井等十景供游人观赏。

  黄茶代表沩山毛尖。黄茶销量最高的是哪一种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是黄茶中黄小茶的又一代表。沩山海拔千余米,山上有天然形成的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纵横十余公里。这里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境内溪流密布,卢花泉瀑布一泻千尺,常年云烟飘渺,罕见天日,有"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这里的茶园属黑色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非常丰富,再加上茶树饱受雨露的滋润,故而根深叶茂,于是形成了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的优异品质,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

  黄茶代表沩山毛尖。制作成的沩山毛尖茶叶形似兰花,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气芬芳浓厚,叶底黄亮嫩匀。品饮时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前清举人周在武《大沩凌云》诗,就可见其自然环境极宜茶,诗曰:"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山势长不改,云飞爱复西。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由此可见沩山毛尖产地的生态环境。

  能称作黄茶的代表作,也确实说明了具有一定的实力,虽然是黄小茶的一个分支,但是综合起来在黄茶系列中也有着很重的分量,可以说是一大分支。毛主席告诉我们,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么多人都认可的沩山毛尖,难道就不是黄茶的代表么?

 

岳阳黄茶有什么历史文化典故?

岳阳黄茶有什么历史文化典故?

娥皇、女英带来岳阳黄茶

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九嶷山下。两位爱妃娥皇、女英奔丧途经洞庭遇险,湖面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她们托起聚成君山。为了不让君山岛被淹,在湖底还有“定海神针”可随洞庭湖水涨退而伸缩。

其间,二妃将随身所带的茶籽播于君山。茶籽经悉心培育,在君山白鹤寺长出了3兜健壮的茶苗,成为君山茶母本,也是黄茶之源。自此君山有茶,后来人们模仿“定海神针”之形将君山茶制成针状,取名君山银针。

岳阳黄茶与文成公主入藏

唐代的岳阳黄茶,不仅受到了宫廷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媒介,为汉藏的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引出了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6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出发时,文成公主带了一些她所喜爱的书籍、日用品,以及陶器、纸、酒、茶叶等嫁妆,而入藏时带去的茶叶就是岳州(今岳阳)名茶“灉湖含膏”。文成公主入藏后,把饮茶习俗传到西藏,使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并升华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规模的茶之盛会。

贾母品茗栊翠庵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有一段贾母品茶栊翠庵的故事,许多茶叶学者认为,这是文学大师曹雪芹对君山茶最细腻的描写。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散席之后,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栊翠庵,妙玉相迎进去刚坐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道:“知道,这是老君眉。”据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考证(见《中国茶经》第238页),老君眉是指洞庭湖中君山岛所产的银针茶,外形似老人的长眉,故名老君眉,茶名带有增寿的意思。

乾隆江南品贡茶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来到岳阳,乘船泛舟洞庭,登上君山,并品尝了君山茶。乾隆看到柳井水冲泡的君山茶,水色清冽,幽香四溢时,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当即封银针茶为御茶。

乾隆皇帝是一位品茗斗茶的行家,晚年他更是嗜茶如命。在御花园里有他专门饮茶的亭阁,并有纳贡的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铁观音等。闲时,他常去精心斋(今北海公园内)品饮君山银针。

虽小众而低调,黄茶却是真正的“茶中贵族”

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市场占有率一直最低,但独特的“闷黄”工艺让其跻身于六大茶类之中,可谓是六大茶类中低调而高贵的“隐君子”。

01、黄茶的历史

黄茶的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明朝时就出现了“闷黄”技术,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此时都有记录。

清朝是黄茶发展的颠峰时期,各地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开始成熟,很多黄茶纷纷出现,如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等。

民国以后,黄茶产量逐渐减少,很多技术失传。

至近代,黄茶开始复燃,但因其制作技术要求较高,没有普及的价格优势,产量虽在提高,但在六大茶类中仍然算是少有人知的一个品类。

02、黄茶有哪些?

黄茶具有黄汤黄叶,叶甜爽醇的特征,属于轻发酵茶,最重要的特点是制作工艺中“闷黄”这一工序。

虽小众而低调,黄茶却是真正的“茶中贵族”

黄茶按原料的成熟度来分类,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

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的君山银针,四川雅安的蒙顶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包括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03、黄茶的“黄”是怎么来的?

黄茶的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闷黄—干燥。

其中闷黄是黄茶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茶“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

在闷黄过程中,将杀青叶趁热堆积,使在制品在湿热条件下发生热化学变化,最终使叶子均匀黄变,其本质是在高温、高含水量下,在制品的叶绿素降解,多酚类化合物进行非酶氧化,产生黄色物质,使产品干茶、茶汤和叶底表现出黄或黄褐的色泽特征,以及甘醇的滋味品质。

黄茶的闷黄工艺繁杂,有的只闷一次,有的要闷两次三次,方法不一、工序也不同,如蒙顶黄芽需要三闷三炒,君山银针需要两烘两闷。

闷黄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差之毫厘,就可能造成“黄茶不黄”,对技术、温度、湿度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真正的黄茶产量低而价格高的原因。

04、黄茶的存在感为何低?

黄茶在日常茶饮中并不多见,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黄茶,黄茶的存在感为何如此之低?

黄茶中的主要品种均为历史名茶,底蕴深厚,很多以前都是贡茶。但近代以来,受制于极为严苛的闷黄工艺,黄茶相对于其它茶类出品率较低,很多黄茶产区都“黄改绿”,上佳的黄茶产量愈发稀少。较低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使黄茶中的一些品类真正消失了,例如广东大叶青。

工艺复杂、产量少、价格高、市场普及率低,这些因素导致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小众而低调。但物以稀为贵,在高端茶饮市场,黄茶尤其黄芽茶却因独特、稀少而成为真正的“贵族”。

注:文来源苏茶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