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普洱茶生茶有散茶和紧压那一种茶陈化效果更好呢?

普洱茶生茶有散茶和紧压那一种茶陈化效果更好呢?

2019-03-22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普洱茶生茶有散茶和紧压那一种茶陈化效果更好呢?

 

    原标题:普洱生茶不宜散存放的7大理由 
 
  普洱生茶的原料是晒青毛茶,理论上,晒青毛茶已经可以叫生茶了。

 

  也就说,生茶有散茶和紧压茶两种方式。表面上,两种茶方式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蒸压,是以有的茶友存放的生茶用的是紧压茶,有的茶友则以散茶的方式存放。

 

    那么这两种存放的方式相比,哪一种普洱茶陈化效果更好呢?

 

  笔者的经验,开始1-2年不明显,时间延长,紧压茶的陈化效果(不仅仅是速度)更佳.

 

  总结原因如下:

 

  1、空气接触面过大,氧化加快,香味物质因分子结构较小而很容易在空气中散失。

  2、由于空气中氧的浓度过高,内含物质尚未转化,即在空气中挥发。


  3、过快的氧化速度,丧失了不同氧化阶段的口感。


  4、生茶以紧结的方式聚集更有利于物质之间的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5、型茶比散茶多一道给水的工序,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6、在相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型茶中的有害菌繁殖缓慢,死亡率高,代谢物少。


  7、普洱茶的后发酵是一个缓慢、渐进的传递式氧化过程,它主要依靠外在生物酶促进其内含物质产生变化,茶叶一旦被空气隔离(如果茶叶以散茶的方式存放),氧化就变成了单一的自身的酶促氧化,这种孤立的氧化结果是有益内含物的散失,茶叶过早碳化。

普洱茶生茶有散茶和紧压那一种茶陈化效果更好呢?

 

    但需注意2点:


  1、茶体过于紧结(铁饼)会影响氧化进程。


  2、人工石模饼的紧结度更容易造就优质普洱茶。

 

  此外,相对紧结的型茶在开水冲泡时会有无数气泡冒出,这是碳酸物质在迅速氧化的反应,有小泡冒出,内含物质在空气中的损失较少,传递式氧化充分,口感也会有良好表现。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采摘介绍

六堡茶采摘


  过去,六堡茶初制由农户手工操作,采摘标准1芽3、4、5叶。其初制方法是:“将叶采下后,放于沸腾的水中,使其叶软而柔即得,约五分钟置于箩中,用脚踩压,至茶叶卷缩为度,然后以火焙干,干燥后以蒸气蒸至柔后,乃置于箩内存放待售。


    1937年,《广西特产志略》载:“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篮,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粘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

 

晋茶商与安化黑茶

晋茶商与安化黑茶

——“万里茶路”源起安化

伍湘安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安化·413500)

“万里茶路”是由晋茶商开辟的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国际商贸大道,是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大动脉,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史和文化史,它的历史意义可与“丝绸之路”媲美。关于“万里茶路”的起点,目前学术界有的专家认为:太平天国(1851年)以前是福建省的武夷山,太平天国后,晋商转向安化从事茶叶贸易,安化才成为“万里茶路”新的起点。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万里茶路”真正的起点应是安化。明万历23年(1595年)安化黑茶定为朝廷官茶后,晋茶商是在太平天国以前的明末清初就已来安化办茶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网。

2008年5月18日~25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山西大学、山西晋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大型文献记录片《万里茶路》摄制组,在安化进行了为期8天的拍摄活动,安化境内大量与晋茶商有关的实物和史料,以及居住在江南、酉州等地的晋茶商后裔,引起了摄制组的极大兴趣,摄制组成员认为:万里茶路的起点,安化提供的物证和人证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已出版发行的《安化黑茶》和将要出版的《黑茶之源》,对晋茶商与安化的历史渊源作了详细的考证和论述。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产茶历史悠久,“先有茶、后有县”,明嘉靖《安化县志》记载:“惟茶甲诸州县”,“早在汉朝属长沙,时称两梅山,有上梅山和下梅山之称。”宋熙宁5年(1072年)开梅山置县,上梅山是新化县,下梅山为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隶属潭州。

《中国茶经》记载:“湖南黑茶”原产地在安化。千年黑茶源自安化,唐·五代“其色如铁”的“渠江薄片”就是早期的安化黑茶。“黑茶”之名仅于湖南安化见之,为什么“安化黑茶”不习惯叫“安化茶”?因为明嘉靖3年(公元1524年)在安化首次出现“黑茶”一词,从这时算起,安化黑茶也有480多年历史。安化芽茶在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就定为贡茶;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定为朝廷官茶。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办茶,在清代茶行、茶号最盛时达300余家,形成了“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茶市景象。以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马辔市等茶马古镇为起点,是“晋帮茶商在安化当地设庄制茶,经加工精制之后,运往汉口,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恰克图。”(摘自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梁四宝、吴丽敏教授《清代晋帮茶商与湖南安化茶产业发展》),开辟了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国际商贸大道—“万里茶路”,从此安化茶远销西北地区和俄国,造就了大德诚、长裕川、大德兴、大德丰、永聚祥、大盛魁、大玉川、巨盛川、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诚记等一代商贾。

山西《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抄本详细记载了山西祁县至安化水陆路程: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7日,陆路计580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陆路计775里;从赊旗镇走水路到樊(今湖北襄樊)计水路345里;再从樊至汉口,水路计1215里;从汉口至益阳,计水路840里;从益阳至边江(安化境内)计水路255里;或不走汉口而由樊至常德,由常德再至益阳,计水路340里,再由益阳至边江抵安化境。以上陆路行程总计1355里,水路近三千里。若再从安化办茶后返回,经山西走西口(包头),或走东口(张家口)运至恰克图,万里茶路的终点是俄国的圣彼得堡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网。

安化黑茶与晋茶商的历史渊源悠远绵长。最早来安化收购黑茶的是晋茶商,据清同治《安化县志》33卷·时事记记载:“晋帮茶商赴安办茶始于明末清初,‘国初,茶日兴’,贩夫贩妇,逐其利者常八九。远商亦日至,曰引庄,曰曲沃庄,曰滚包庄……皆西北商人也”,“国初”即清初。安化黑茶定为明朝官茶后,晋茶商越过产茶的四川和湖北,就是看好了安化所产之茶原料品质好,才来安化办茶行、茶庄。安化最早加工茶的茶行苞芷园就是晋茶商办的。在晋茶商之后,才是陕甘等地茶商来安化办茶,时称他们为“西帮”。在安化县城东坪镇黄沙坪桥口一口保存完好的古茶钟,是清乾隆28年(公元1763年)晋陕茶商庆贺桥口关帝庙竣工而铸造,至今有240多年历史,钟上铭文清晰可见:“今信大清国山陕两省众商人等捐资善铸洪钟一口重一千余斤,于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桥口关帝庙永远供奉,乾隆贰拾捌年岁在癸未季春月孟旦。”这是晋茶商与安化茶叶交流重要的历史物证,是晋陕茶商乾隆时期就在安化办茶的历史见证来源湖南黑茶茯茶网。

山西曲沃茶商与安化茶人在乾隆年间创制的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等,由晋茶商带回山西做为礼品送给上层人士、绅士及亲友,后成为朝廷贡茶,其加工制作工艺延续至今,已成为“安化黑茶”产品中的精品。

对黑茶杀青技术的解读

黑茶属于一种后发酵类的茶。其主要分为湖南黑茶及四川黑茶、云南黑茶。

对黑茶杀青技术的解读

手工:手工杀青黑茶时候要选用一口大锅斜嵌在灶中。一般杀青都是采用高温快炒的方式。当炒的有水蒸气的时候,右手拿着树杈,左手拿草把将其转滚闷炒。等炒到茶叶带有粘性颜色转为暗绿且无关泽、香气益处、梗不易断的时候是杀青最好的适度。

机械:用机械来进行杀青,只要让锅的温度达到要求,而且投放入的鲜叶最好控制在八到十千克之间。还要根据茶叶的鲜老程度及含水量的多少来进行闷炒或者抖炒。此杀青的适度与手工杀青无异。

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为了避免黑茶水分不足杀不匀透,一般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都要按10:1的比例洒水(即10千克鲜叶1千克清水)。洒水要均匀,以便于黑茶杀青能杀匀杀透。

对黑茶杀青技术的解读

1.手工杀青:选用大口径锅(口径80~90厘米),炒锅斜嵌入灶中呈30度左右的倾斜面,灶高70~100厘米。备好草把和油桐树枝丫制成的三叉状炒茶叉,三叉各长16~24厘米,柄长约50厘米。一般采用高温快炒,锅温280~320℃,每锅投叶量4~5千克。鲜叶下锅后,立即以双手匀翻快炒,至烫手时改用炒茶叉抖抄,称为“亮叉”。当出现水蒸气时,则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将炒叶转滚闷炒,称为“渥叉”。亮叉与渥叉交替进行,历时2分钟左右。待黑茶茶叶软绵且带粘性,色转暗绿,无光泽,青草气消除,香气显出,折粗便不易断,且均匀一致,即为杀青适度。

2.机械杀青:当锅温达到杀青要求,即投入鲜叶8~10千克,依鲜叶的老嫩,水分含量的多少,调节锅温进行闷炒或抖炒,待杀青适度即可出机。

对黑茶杀青技术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