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绿茶泡法>龙井茶冲泡茶与水的比例及水温控制

龙井茶冲泡茶与水的比例及水温控制

2019-03-23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龙井茶冲泡茶与水的比例及水温控制查看图集

 

 

龙井茶冲泡建议

 

  龙井茶绿茶,在冲泡时可以忽略洗茶的步骤,直接冲泡即可。冲泡的水温控制在85-95°C左右,避免沸水温度过高烫熟茶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即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

 

  龙井茶叶面较嫩,在冲水时切勿高冲,避免压力太大损伤茶叶。龙井茶用玻璃器皿冲泡最好,可以看清楚茶在水中被浸润,飘落的美妙过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echa_zu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资讯

 

龙井茶冲泡茶与水的比例及水温控制

 

 

有用+10
分享

信阳毛尖标准遭30多家茶企联名抵制

信阳毛尖标准遭30多家茶企联名抵制
信阳茶农赵凡国展示他自己炒制的信阳毛尖(左)和“小浑淡”(右)  河南商报记者 张郁/摄

如本版图片一样,右边是消费市场导向,左边是茶农和专家的呼吁,这便是当下信阳毛尖的发展迷途。

长期以来,在河南茶叶市场上,有人以“小浑淡”作为评判顶级信阳毛尖的标准。但这一标准备受争议,不少资深茶叶专家及信阳本土的茶友认为,这恰恰是低劣信阳毛尖的特点。

今天,中国茶叶界规格最高的行业盛会——北京国际茶业展开幕,信阳一位茶农计划在这次盛会期间,以“斗茶”的形式呼吁抵制“小浑淡”信阳毛尖。什么是“小浑淡”?这个“戏谑之词”,到底是代表了信阳毛尖的市场发展方向,还是让这个茶叶品牌误入了歧途?

事件

30多家茶企联名抵制“小浑淡”

今天,北京国际茶业展开幕,第22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北京活动周也如期开始。来自信阳商城县的茶农赵凡国也将参加此次展会。昨天,他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展厅两侧的一副对联也拟好了:公开斗茶会行家,金奖茶王都不怕。

在“茶都”信阳,这是一项普遍的娱乐活动,但提到此次“斗”茶,赵凡国心里并不轻松。

赵凡国说,他对茶技术特别痴迷,一直钻研高端绿茶的炒制技术,还获得过国家专利。但几年前,他炒制的上好毛尖,却被人以不是“小浑淡”为由,质疑为假信阳毛尖。因此,赵凡国决定以“斗”茶的形式,让消费者、茶商认清“真正”的信阳毛尖。

事实上,去年信阳国际茶文化节期间,赵凡国曾以同样的形式摆擂“斗”茶,今年的茶叶节期间,他再次摆擂。不过令他失望的是,直到展会结束,也没有一位茶商、茶农出面与他“斗”茶。

就在赵凡国去北京“斗”茶前夕,他将一份呼吁制止生产销售“小浑淡”信阳毛尖的联名书,交给了河南商报记者。

在这份联名书中,有信阳市30多家茶企的联合签名,其中不乏信阳市浉河区和信阳东南五县信阳毛尖主产区的知名茶企。

释疑

什么是“小浑淡”毛尖

赵凡国和部分茶企所呼吁抵制的“小浑淡”,是指当下一些茶商对信阳毛尖的戏谑之词。

赵凡国说,本来信阳毛尖和所有绿茶一样,一芽一叶,尖直圆紧,味道清香、汤色清澈。但后来,追捧明前茶风气日盛,谷雨前的一芽一叶,演变为清明前的“只取嫩芽、芽带白毫”,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淡绿而浑浊,汤味清淡。因芽小、汤浑、味淡,这种茶叶被茶叶专家批评为“小浑淡”。

赵凡国说,正是这句批评之词,传到了一些不懂茶的茶商耳里,却成了“赞美”之词。

之后一些茶农、茶商追求“小浑淡”日盛,于是茶农纷纷转向只做芽头,导致信阳毛尖越做越小,泡出来的茶汤也由清变浑。

记者在郑州国香茶城走访时,一些茶商告诉记者,“小浑淡”才是正宗的信阳毛尖。不少茶商表示,“汤越浑越是好毛尖”。而对于汤浑的原因,他们说 “汤浑是白毫多的体现”。

在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一位茶农说:“‘小浑淡’,现在市场上都兴这个!”他告诉记者,在茶叶交易中,茶商首先会看干茶,条形越细小越好卖,条形大了即便其他再好也不好卖,茶商、消费者认可“小浑淡”,茶农们也就生产“小浑淡”。

观点

“小浑淡”不能代表信阳毛尖水准

“很多消费者只重茶叶外形,于是一些茶农和茶商专做单芽,茶商又以单芽误导消费者,形成了恶性循环。”赵凡国说。

他认为,茶农们为了追求茶叶的小,在制作过程中过度揉捻,使茶毫脱落和茶叶破碎,从而导致茶汤变浑。同时,茶农加工过程中揉多抖少,杀青前摊晾失水不够、杀青不透都会导致汤浑。

“这不仅是制茶技术的问题,更是信阳毛尖茶叶标准的问题。”河南茶叶协会高级顾问李伟说,“春茶中明前茶的白毫最多,茶农们只采明前茶的芽头,这才是产生‘小浑淡’的原因。”“他们生产销售的汤浑、味涩、味淡、生青气重的信阳毛尖,不能代表信阳毛尖的水准,应该得到纠正。”李伟说。

他告诉记者,1982年河南省供销社制定的信阳毛尖最高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但到了2008年信阳毛尖的“国标”出台时,信阳毛尖的最高标准变成了“85%以上单芽,其余为一芽一叶初展”。

对于这项“国标”,赵凡国认为这是错误消费观念和畸形市场导向的结果,这份“国标”的制定也并未征求广大茶农的意见。采访中,一些信阳本土茶友认为,判断信阳毛尖好坏最有说服力的标准就是口感:“尖刚刚长出,品相确实很好看,但味道却没出来,口感自然很淡。真正好喝的,是一芽一叶或多叶,茶香汤清,回味绵长。”

声音

信阳毛尖应该回归传统

欧阳道坤,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曾撰写过诸多关于信阳毛尖的文章。

他认为,正是消费者和茶商病态地追求信阳毛尖“以小为美”,最终导致信阳毛尖的价值观误入歧途。而让他心痛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普通茶农和商家中,就连生产信阳毛尖的龙头企业也这样做。

“信阳毛尖的传统是一芽一叶,其他绿茶中也没有哪一种是单做芽头的,长此发展,对信阳毛尖的品牌是致命打击。”欧阳道坤说。

此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痛批过当下信阳毛尖一味追求“芽”和“绿”,认为“小浑淡”不是信阳毛尖的正统。

“如果不能把信阳毛尖的价值感拉回正确的轨道,信阳毛尖品牌将走向毁灭!”欧阳道坤警告说。

欧阳道坤此前任职信阳毛尖集团副总经理、信阳国际茶城运营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他的一席话立刻激起信阳毛尖市场千层浪。

他说,信阳毛尖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要积极引导,让信阳毛尖回归“一芽一叶”的传统。

“信阳毛尖作为一种饮品,口感才是第一位的,过分注重外形只会进入死胡同。”李伟说。

恩施玉露茶历史文化及发展介绍

恩施玉露茶历史文化及发展介绍

 

 

恩施玉露

 

历史渊源及发展


  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产于湖北恩施市南部的芭蕉乡及东郊五峰山。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方式十分相似。

 

恩施玉露曾被称为“玉绿”,相传是清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一蓝姓茶商研制的。晚清至民国初期,是茶叶发展的兴盛时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改锅炒杀青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汤色、叶底绿亮、鲜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苍翠绿润,毫白如玉,外形条索紧圆光滑,故改名为“玉露”。恩施玉露以其别具一格的品质特色,赢得了茶人的赞赏。

 

恩施玉露茶历史文化及发展介绍

 

 

品质特点

 

  恩施市五峰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朝夕云雾缭绕,山下为滔滔清江环抱;山坡缓园,峪地平阔,砂质壤土,深厚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促进了茶树健壮生长,而且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此外,恩施玉露含硒量适中,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该茶干茶含硒3.47毫克/千克,茶汤含硒0.01~0.52毫克/千克,符合富硒茶0.3~5.0ppm的消费要求。

 

恩施玉露茶历史文化及发展介绍

 

 

经沸水冲泡,恩施玉露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明亮如玉露,香气清爽,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心脾。

 

婺源茗眉绿茶茶史追溯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着《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货实多”。
宋朝,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 《宋史食货》中对茶叶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明朝,婺源茶叶受到朝廷赞赏,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威廉.乌克斯在所着《茶叶全书》中,称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
婺源茗眉绿茶婺源茗眉清代中叶,是婺源绿茶外销盛期,茶叶产量较高。据民国史料记载:“在昔茶叶繁荣时期,每年产茶约五万担。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因“洋茶生产日多,华茶不能直接运销,而由洋商购去掺以洋茶,以伪乱真,使华茶声誉不振,”,婺源绿茶生产由此而逐渐衰落。
解放后,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婺源茶叶科研人员结合原有茶叶技术,新创“婺源茗眉”,1976年年产茶叶5万担,跨入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行列。1982年被列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1986年年产茶叶8.7万担,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959年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商业部评定该茶为“世界茶叶珍品”;1982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6年和1990年由商业部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由婺源茶厂生产的江山牌茗眉又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名茶。1995年3月,婺源被命名为“中国绿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