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从“品茗”到“茶道”(1)

从“品茗”到“茶道”(1)

2019-03-26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从“品茗”到“茶道”(1)

“品茗”的审美属性与中国茶道的本质

当我们对于中国茶文化中的“品茗”审美属性有了上述把握之后,最后需要进一步探讨这种审美追求与所谓的“茶道”是怎样的关系。

关于“茶道”,在中国有一种比较模糊的认识,那就是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且中国人自古拥有重“道”的传统,所以茶道,当然也源于中国。然而,近年来学界对于这种认识,出现了关于中国茶道的有无之争。肯定者与否定者各执一理,双方的论点其实并没有真正构成学术意义上的对话与探索。只在各说各的道理,当然,这可能也是学界的常态。

要认识中国是否有“茶道”,首先必须确认“何谓茶道”,不知“茶道”是什么?哪能知道中国有没有“茶道”?然而,要对“何谓茶道”?或者说为“茶道是什么”进行明确定义,这是极其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对立观点双方各持己见的缘由所在。不过,从学术探索的基本而言,可以首先确立一个探索的共同平台,确定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标准,以此观察中国的茶文化中,是否存在“茶道”的问题。那么,这个共同的标准应该如何确立?我们可以参照先人们学问探索的方法。其实学问探索就是一种哲学探索,哲学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如何进行探索,同样适用于我们关于“茶道是什么”的探索。

在这里,再次让人想起柏拉图《理性国》中关于“善是什么”的探讨。苏格拉底面对格劳孔“善是什么”的追问时,首先明确表明自己不知道“善是什么”,但是,他可以回答自己的所想(haoietai),即“如果是善,其应该是怎么样的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出了著名的“日喻”、即以太阳比喻成“善”的存在。[1]也就是说,虽然不知道“X是什么?”,但至少可以确立一个“X是怎么样?”的范型作为标准,以此确认双方所抵达的结论是否符合这个标准。这也是我们在探索未知的事物时所能凭借的唯一可行路径。

要探索“茶道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确认“何谓道?”

在中国传统哲学语境中,关于“道”的理解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涵,一种是自然世界终极的本原性存在、根源性原理之“道”。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中的这种“道”,此“道”也可理解为“天道”、“地道”或“天地之道”、“自然之道”。

另一种则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中所说的“道”,这种“道”即“人道”、或“人伦之道”,因为孔子所追求的是与人相关、形成人类社会仁治、礼治之和谐秩序的原理。

为此,两种“道”的性质与作用有所不同,前者的性质特征为“法自然”,揭示的是自然本身的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则是探索修身之则,能够引导、治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伦”之所存、“理”之所在。所以才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之说,这里的“道”当然通“导”,指的是“引导”或“治理”,其性质是“道义”、“道德”、“道理”等。然而,无论怎样,作为“道”的存在,对于人来说两者都具有老子所说的“不可道”的特征,其终极之义都是无法言说的。为此,只有通过人的各种“行”、或者说具体的“事”得以呈现、进行探索。

同理,当茶从物质存在的层面,上升到寻求“道”、呈现“道”之所存的追求之所谓的“茶道”时,就必须具备“法”自然、“养”身心、“修”德行、“弘”道义的追求,并以此呈现人类探索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的善美营为。只有这样意义的以“茶”问道、以“茶”悟道、以“茶”载道、以“茶”弘道的审美营为才能称之为“茶道”。(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