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拼配茶并不等于次货

普洱茶拼配茶并不等于次货

2019-03-27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普洱茶拼配茶并不等于次货

随着近年来,普洱茶的火热,古树茶开始收到人们的喜爱,各位茶友在选择古树茶时,更喜欢选择古树纯料的茶。但是名山古树毕竟存在稀缺性,所以导致其中的成本很高,令许多茶商忘而却步。

但是,高稀缺性,必然会有高利润空间,因此市场上的不少茶商为了赚取中间的利润,打着“纯料古树”的名头,实际出售的却是拼配为主的茶,这不仅是在欺骗茶友,更是给茶友们心中留下了“拼配茶=次货”的不良印象。

普洱茶拼配茶并不等于次货

认识一位做茶的姑娘,她家虽然专做古树纯料,但是也不会随意去批判,去否定拼配茶的优点性。

拼配其实指的是将不同产区、储存年份、树龄的干毛茶,按照一定比例配方进行均匀混合形成的茶品。拼配茶口感很丰富,层次多,变化多端,可以拼配出山头纯料没有的味道。拼配茶体现的是制茶师对茶的理解和追求的茶叶滋味。人心不可限,拼配茶的味道变化也是不可限量。

普洱茶拼配茶并不等于次货

纯料茶是某一特定产区的茶叶,这些茶叶是采摘自这个产区的不同茶树上,混合在一起,能够体现这个产区独有的口感特点,展现普洱茶千姿百态的山头之美。但是有些树龄比较短的台地茶,茶质含量不够充足,山头特点不明显,很难通过品饮来分辨。因此,能够体现山头特点的茶,才算是纯料茶,而纯料一般指古树茶。

个人认为拼配也好,纯料也罢,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让我们满意的口味。那么就涉及到一个非常好的词“协调性”。不管是拼配茶还是纯料茶,如果做出来的茶品不能达到协调性。那么茶品也将会是一个失败的茶品。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拟列入立法计划

  云南省普洱茶产量由2005年的5.2万吨快速增加到去年的8万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但今年以来,在茶叶收购、加工、营销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14件议案审议和办理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办理结束。在昨天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上,农工委和环资工委建议将普洱茶保护和滇池保护纳入省人大常委会今后的立法计划。

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审议时认为,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普洱茶目前存在的问题,除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外,亦应通过地方立法保护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品牌。在调查座谈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如下的立法思路和框架:一是明确我省行政区域内普洱茶保护工作的行政执法主体(拟定为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二是加强普洱茶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有关规范;三是《普洱茶综合标准》的一些重要标准,如对普洱茶定义、普洱茶商品标准的重要内容等作出相应的禁止性和倡导性的规范,以加强普洱茶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保证普洱茶的质量;四是保护云南大叶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和古茶园。鉴于本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将满,建议十一届省人大常委会列入五年立法计划,并于2008年开始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

  据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审议情况,当前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缺乏一个统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科学的水污染防治中长期规划;二是滇池治理科研基础不足;三是管理工作薄弱,没有形成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体制,省级相关部门在不同程度上对滇池治理工作关注不够;四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滇池水环境保护的局面没有形成。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认为,现施行的由昆明市制定、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滇池保护条例》,已难以适应当前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鉴于滇池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由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是必要的。环资工委建议把制定《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纳入省人大常委会今后的立法计划。

普洱茶的“入仓”和“回仓”是怎么回事?

 

 

  普洱茶属于黑茶类,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而得此名,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就叫普洱。在制作过程,对原材料的产区是十分重视的,入仓与回仓也是制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那对于普洱茶的“入仓”和“回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入仓”,是指普洱茶在后期存放中为加快化学反应而人为提供的一个高温高湿的存贮环境。入仓普洱茶的氧化速度是不入仓茶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由这种快速氧化形成的“特殊口感”和“特殊香味”被叫做“仓味”,这种“仓味”有少部分人能够接受,但大多数人都不认同,于是想办法来消除,这个消除的过程就被叫做“回仓”。

 

  “回仓”有多种办法和手段,最典型的是用微波炉烤炙或在太阳下暴晒,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将仓茶移至正常的自然环境存放来慢慢消除“仓味”。那么,“回仓”真的有用吗?

 

  从普洱茶的氧化原理可知,普洱茶内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在的基本规律是:各种碳水化合物分解还原为糖,糖与酵母反应,产生醇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再与各种各样的酸反应,形成酯类化合物。而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适宜的环境是内含物质缓慢的链式转化条件。如果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内含物质的转化就会因“越轨”而产生“异化”,“仓味”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结果。“入仓”是为了加快转化,而这种转化的载体是微生物的“胞外酶”。高温高湿在造就有益菌的同时,有害菌也大量繁殖起来。当茶叶中的“青霉菌”不能抵御“白霉菌”、“黑霉菌”和“黄球菌”时,有害菌群就成了普洱茶“异化”的主角。

 

  “入仓”的普洱茶,轻者表面灰暗无光、有“仓味”。重者表面挂白霜(白霉菌覆盖),中间现“金花”(点状或面积更大的黄球菌),最严重的是整个茶体“褐变”,有机物大量损失而过早碳化。

 

  “回仓”对于遭受轻度破坏的普洱茶来说,兴许有一点点效果,但决无可能恢复其应有的品质。

 

  有些普洱茶也有“仓味”,但并非人为“入仓”,而是由于长期存放于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所致(例如广东、香港和沿海一带),对于这样的存放环境,目前能够解决的办法只有降温除湿和缩短存放时间,转移存放环境。

 

  普洱茶的“入仓”和“回仓”就如上所述,不同的制作方法会导致茶叶在外形、口感、汤色、色泽上会有所差异,建议大家在购买普洱茶时,一定要试喝。好茶的定义不是越贵的茶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茶才能算是一杯好茶。

普洱茶的发酵工艺

  1、发酵载体的建立。普洱茶的发酵在进入“准发酵”时期,需要固定一个发酵“载体”,这个载体通常是以紧压成固态形状实现的,如团、饼、沱、砖等。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团、饼、沱、砖呢?而不是其他模式?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运输方便的考虑。如果紧紧是为了运输的方便,笔者恰恰认为除了“砖”符合这个因素外,其它的团、饼、沱都不具备方便的特点。一是它们都有圆形弧度,而有圆形弧度的物品很难叠加,因为它们的受力面积比砖小,受力均匀度也比“砖”差了一大截。这就自然带来了运输上的难题。二是在同等计量下,团、饼、沱要比砖占用更多的空间,带来运输成本的提高。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饼、沱的制成工艺本身要比“砖”来的复杂。因此,普洱茶制作者不可能因为所谓的“运输方便”的原因,加大自身的制作成本。

  2、普洱茶紧压成型只标志着生产过程的完结,而发非酵过程的结束。晒青毛茶如果没有经过紧压,即使存放时间再长,也是普洱茶的原料,不可能成为普洱茶。普洱茶原料在紧压成团、饼、沱、砖这些固态形状后,也就完成了普洱茶所有的生产过程(含产品包装)但相对发酵而言,其固态发酵的过程远没有结束。换句话说,普洱茶在紧压成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酵“载体”,开始了后续发酵的过程,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发酵的过程,普洱茶才能结出真正的硕果。

  3、紧压成型促成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氧菌与厌氧菌的转换,这是普洱茶发酵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晒青毛料虽然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但基本上是以有氧菌群为主,而普洱茶更重要的发酵是以厌氧菌群为主,因为只有厌氧菌群的“参与”下,普洱茶才能出现其独有的衍生物质,而这些衍生物质是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因子”。而厌氧菌群存活与“工作”的前提,是厌氧条件。因此,“紧压固型”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4、紧压固型以圆形为特征,使发酵产生最佳的“工作效能”普洱茶紧压固型有多种形态,除了砖茶以外,都带有明显圆形特征。如团茶外形似满月状,饼茶近似半月型,沱茶则接近碗形(半圆状)。这种圆形为主的特征,不仅是为了外观的美感,更多的是符合发酵的要求。

  当然,普洱茶的发酵也有特例,即普洱熟茶制成的散形茶。我们知道,普洱熟茶经历了“渥堆”的过程,而“渥堆”本身,就源于厌氧发酵的机理,已经经历了厌氧发酵的过程,只是时间较短而已。出堆的熟茶一般采取两种工艺过程,一是依照传统普洱茶的制法,在拼配之后,直接紧压成团,、饼、沱、砖等固态形状;二是直接筛分,以散形茶出现。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散形茶虽然经历了“渥堆”,这一过程就是厌氧发酵为主。但它毕竟存在时间较短的弱点,属人工快速发酵,与自然陈化、缓慢的发酵有诸多品质上的差异。因为发酵的过程是此消彼长,逐步转化的过程。时间越长,反应越为充分,效果越佳。

  二是“渥堆”后的散形茶,因为又回到客气的裸露之中,缺少厌氧的环境,只能与红茶一样,会出现木质化或碳化的过程,保存时间相比紧压茶短。后续的品质也无法与紧压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