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文化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文化

2019-03-27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文化

宋代王禹赞美普洱茶曰:“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一畹等于三十亩,九畹形容广袤无垠。普洱茶具有樟香、荷香、桂圆香、玫瑰香、参香等多种香气,其香味组合甚至盖过了九畹浓郁的兰花香,而普洱茶则酷似深秋夜空中皎洁的月亮,这是多美的意境啊!同时,由于普洱茶中富含的多酚类物质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会不断进行着缓慢的自然陈化,从而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所以它不同于其它茶类,在适宜的条件下,普洱茶可以进行长期储存,而且年份越长的普洱茶,越受到广大茶客的青睐,其经济价值就越高,普洱茶因此具有了品饮和投资的双重价值,被誉为“能喝的古董”。普洱茶不仅有着悠久历史的传承,更蕴藏着质朴、浑厚的茶文化精髓,让我们沉醉于琥珀红浓的晶莹世界里,流连在若隐若现的淡淡清香之中,或孤单、或热闹地啜饮着自己的人生之味,透过普洱茶的悠悠陈韵,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逝去的峥嵘岁月,耳边依稀又响起了崇山峻岭之中的马蹄声声……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普洱茶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古代的普洱茶

现在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普洱县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古代的普洱茶称谓就是指普洱地方出产的茶;另一种则认为普洱县并不是普洱茶的原产地,而是茶叶集散地,普洱茶在古时是以集散地而命名的。我们暂且不去争论两种说法的曲直,但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证明,这段时间的普洱茶是以地名含义而命名的。早在唐代,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就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普洱古时属银生府,可见当时就有普洱茶产出。普洱茶得名于明代。明万历年间,《滇路》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到了清代,普洱茶曾经盛极一时,成书于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如此描述:“出普洱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更以这样作为起首语“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二、传统的普洱茶

民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的普洱茶通常被人们定义为传统普洱茶。传统普洱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原因和漫长的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上,云南的茶叶主要是通过数条茶马古道销往西藏、四川、香港和南洋等地,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茶叶的运输主要是依靠马帮驮运,为了方便运输,往往将散茶蒸压成型,外包笋叶,装入竹筐出运。同时,为了防止茶叶在运输途中破碎,装筐之前,向茶(主要是砖、饼、沱)喷洒少许清水,使其回软。外包笋叶在包装前,也需浸湿变柔软后便于包装。由于云南自然气候的多变性,日晒雨淋,反复交替,同时茶叶本身和笋叶中也包含着水份,这些都促使茶叶进行着缓慢的自然发酵,经过漫长的运输时间到达目的地后,便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后发酵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滋味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三、现代的普洱茶

现在销量最大,传播最广的是现代普洱茶,也就是采用人工渥堆技术生产的普洱茶。

1973年,当时昆明茶厂的厂长吴启英首先进行普洱熟茶研制,并于1974年率先在昆明茶厂试制成功了“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技术”。1975年昆明茶厂开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产。与此同时吴启英将这一技术推广到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1979年在全云南省的茶厂推广。

从此,云南的普洱熟茶进入市场,由于吴启英渥堆技术的科技性、安全性,产品受到港澳市场的欢迎,并逐步取代了广东的“发水茶”。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因此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新阶段--现代普洱茶。(文章来源:九江日报)

有用+10
分享

大话普洱:攸乐普洱茶

  攸乐现称基诺隶属于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是古六大茶山之一,有茶园6000多亩,其中古茶园约2000亩,过去攸乐的毛茶大多被易武茶商收购,用来加工成易武紧压茶出售,攸乐茶山民间也有加工少量竹筒茶的习俗。

  攸乐大叶种古茶树特点:条索紧而结实,满披银毫,汤色呈金黄色,清澈透亮,香气高杨、舌面苦涩度稍高,苦底重于涩,且苦味明显,茶性较烈,茶汤入口回甘较快,持久,茶底叶片饱满柔软细嫩而肥厚。另外攸乐茶外观不漂亮,茶叶常带有少量锅灰(茶叶杀青时粘在锅里的焦叶碎),是由于当地茶农做茶的习惯造成的。

普洱茶膏悠远的记忆

普洱茶膏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的名称是与普洱茶同时定名的。即1729年(雍正七年)。当时,清朝皇室在云南普洱地方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管辖六大茶山等地,统管茶叶交易,不准私商贩茶。这样就使在普洱府地区交易的大叶种茶,统称为普洱茶,因此茶叶史专家们认为,普洱茶名称是以地方名称定名的。也就在这一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普洱茶团、普洱女儿茶及茶膏,进贡朝廷做为贡品。这里指的茶膏就是普洱茶膏。由此可见,在1729年之前,即普洱茶及普洱茶膏正式确定名称之前,普洱茶及普洱茶膏就已经存在,否则,清朝皇帝不会在圣旨中明确点明。

一、普洱茶膏的产生

其实,只要注意中国茶叶发展历史,尤其是制茶工艺演化历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与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糖尿病跟普洱茶膏的关系

糖尿病与普洱茶膏的关系!经常有朋友问,喝普洱茶膏能不能治疗糖尿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糖尿病是什么,另外我们也要知道,普洱茶膏虽然是优质普洱茶精华的高度浓缩,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长期饮用,也具有改善身体机能,降低血脂等作用,但毕竟普洱茶膏不能代替药物。那么普洱茶膏是如何改善身体机能,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呢?

研究证明,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对降血糖有明显效果,其作用与胰岛素类似。茶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核糖、半乳糖等组成。普洱茶膏是由老树、古树所产茶叶制成的,茶多糖的含量较高。对于糖尿病,通常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控制和治疗。但是,有部分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过敏,那么茶多糖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植物胰岛素”,这是普洱茶膏的健康价值之一。而且,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与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一同使用,还可以增强药物的降血糖效果。

在研究机构专门针对普洱茶膏的功能性研究中显示,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能使血液中总胆固醇、中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浓度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能增加。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还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的胆固醇以及脂肪的浓度,起到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的作用。

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还具有明显的抗放射性伤害、保护造血功能的作用。有专门的普洱茶膏研究发现,经常饮用普洱茶膏,普洱茶膏中的茶多糖能保持血色素平稳,红血球下降幅度减少,血小板的变化趋于正常。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电器进入家庭,人们接触电磁辐射的时间越来越多,多饮茶能够预防长时间、低剂量的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另外,茶多糖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凝血、抗血栓、降血压等功能,对健康有重要意义。

普洱茶膏中含有较多的茶多糖,而且茶多糖是以小分子的形式存在,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可以这样说,普洱茶膏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理想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