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价格>陈年普洱茶除了价格越来越来高还有什么变化?

陈年普洱茶除了价格越来越来高还有什么变化?

2019-03-27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陈年普洱茶除了价格越来越来高还有什么变化?

普洱茶的储存对于普洱茶来说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存放这么简单,而是向着香、醇、甘、润、滑方向改动的重要过程。那么,普洱茶的陈化,除了储存陈化后价格越来越高之外,得到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首先感官的改变普洱在储藏过程中因为水分、温度、阳光等要素,在汤色、味道、香气等方面发作改动,汤色会由棕红变为酒红,香气会由鲜香改动为陈香,日晒气会削减乃至消失。

香气也会随着储存的时间慢慢的改变,普洱茶以其“越陈越香”的品质赢得了茶中“能喝的古玩”的美誉,且这也变成普洱茶市场上衡量陈化普洱茶报价的重要要素。适宜的储存条件下,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确会发作烤香、酚香、陈香和木香等香气。

陈年普洱茶除了价格越来越来高还有什么变化?

茶中含有很多的多酚类物质,它是多种性化合物的总称,其主体为儿茶素。与茶的汤色、味道和香气都有密切的联系。儿茶素无色,味道苦涩且有较强的刺激性,在储存过程中易发作主动氧化。首要脱氢而变成醌,再进一步聚合而构成褐变物质。这些色素的归纳改变,促进汤色逐突变深。

陈年普洱茶除了价格越来越来高还有什么变化?

内含物质的变化,普洱茶的浸出物包含茶多酚、可溶性糖、氨基酸、咖啡碱以及水溶性果胶等等。水浸出物含量的凹凸反映了普洱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普洱茶茶汤的厚薄、味道的浓强程度。但现在关于陈化时刻与浸出物的多寡并无切当的说法。不过咖啡碱含量会慢慢变少的,咖啡碱作为茶叶的特征物质之一,是茶叶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生物碱。现在研究的成果共同标明咖啡碱在茶的储藏存中是跟着时刻变长而削减的。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品鉴八步骤

  1、看干茶

 

  看干茶包括看生茶、熟茶。看新茶、老茶。看仓储情况,例如干仓会茶饼条索油亮,湿仓或湿度大的自然仓会有霉或饼面乌而不亮。品鉴古树与台地时可以看条索色泽,芽头多寡。品鉴不同山头茶要结合各山头茶的茶种和制作工艺,可以看条索粗细,看紧结度,有标准茶样最好。例如倚邦有小叶种,倚邦条索就比易武要细短。例如易武有做泡条习惯,条索就粗泡。而景迈条索较紧。班章芽头肥壮多绒毛。

  2、闻干茶香

 

  闻干茶香可以作为鉴别古树与台地,生茶与熟茶,干仓与湿仓,不同山头茶的依据之一。鉴别古树与台地茶的干茶香主要从香的深沉度判断,古树茶香较强烈,且有透人心脾的感觉,闻之香味似乎可以钻入大脑;小树茶香浅、淡、漂浮,闻之只能深达鼻腔。另外不同山头的古树茶香型有别,其中部分山头茶香型特征明显,如老班章、冰岛、昔归、易武、景迈、黄草坝等。靠闻香鉴别生茶熟茶、干仓湿仓比较容易,要鉴别古树与小树,鉴别不同山头则需要有较多的实践体验,还需要有较灵敏的嗅觉。

 

  3、观汤色

 

  观汤色可以作为品鉴生茶与熟茶,新茶与老茶,制作工艺好坏,仓储好坏的依据。例如正常仓储的茶1~3年汤色金黄,3年后汤色从金黄转向金红,十年后转向栗红。湿仓茶新出仓汤会不够清亮,退仓几年后会清亮。制作过程中闷到的汤色会不清亮。看汤色无法用来鉴别古树与台地。

  4、品滋味

 

  品滋味包括品茶的苦、涩、甜、滑和汤质饱满度等。可以鉴别茶种、树龄、茶园类型、茶区、制作工艺、存放年份、存放条件等。例如同为老树茶的大小叶种,大叶的甜、苦涩、饱满度都明显高于小叶种,小叶种香会稍好。再如同样生长条件和茶种,树龄越长茶越不苦涩,汤质越饱满,甜滑越好。台地茶和古树茶比台地茶苦涩明显但不饱满,涩不易化,古树茶苦涩强烈而易化,甜滑感和饱满度高。就茶区而言,一般纬度低,光照强,茶物质能量多,茶味足,汤质好。而存放年份的鉴别首先要判断仓储,仓储条件不同年份差异会很大,湿仓存3~5年会象干仓十多年。正常的自然仓存茶,1~3年生味消失,3~10年转化味明显,10~20年转化味减少,苦涩降低,20~30年苦味先退完,涩到50年还会有。

 

  5、试耐泡度

 

  耐泡度与茶种(大叶种比小叶耐泡),树龄(古树比小树耐泡),投茶量等有关。在同等投茶量下,古树比小树耐泡度基本多一倍,古树可以泡15~20泡。同样在投茶量相同时,大叶种比小叶种基本多一倍。耐泡度用于鉴别渥堆熟茶时只能鉴别熟茶原料老嫰度(粗老叶发酵的耐泡度差一半),耐泡度不能用于鉴别熟茶用古树还是小树发酵,影响熟茶耐泡度与发酵程度有关,大树、小树如果都发到七成熟,则茶的内含物约分解了70%,只剩30%,因此耐泡度相近。

 

  6、闻杯底香

 

  闻杯底香可以作为鉴别新茶与老茶,生茶与熟茶,制作工艺,古树与台地的依据,但在实践中主要用来鉴别古树与台地。杯底香的强弱与持久,与茶的树龄,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同等条件下树龄越老杯底香越强烈越持久,同样的,同等条件下生态环境越好杯底香也是越強越持久。

  7、闻叶底香

 

  闻泡后的叶底味可以作为鉴别古树与台地,干仓与湿仓的参考依据。古树茶的叶底泡到茶汤已基本无味时闻之,仍然有茶叶的淡淡香味;台地茶、小树茶的叶底泡到茶汤基本无味时闻之则没有了茶香,闻到的只是树叶味。干仓茶叶底有正常茶香,湿仓茶叶底会有少许呛鼻味。

 

  8、看叶底

 

  看叶底是品鉴普洱茶的最重要步骤,凡普洱茶在原料、制作、仓储中存在的问题在叶底上一点有体现。从原料讲,茶种中的大叶小叶、野生栽培可以分辨;古树与小树可以分辨;是否单株制作可以分辨。从制作讲,制作闷红、焦片、糊边可以看到;轻发酵的茶叶或者有黑硬叶梗,或者叶底软烂;熟茶发酵的程度、好坏可以从叶底完整度,色泽是否一致等判断。从仓储看,干仓的叶底栗红有光亮,色泽一致,有弹性活力;湿仓叶底或有黑梗黑叶,或全黑,或无光泽,或软烂。

茶饼的冲泡技巧:普洱茶七子饼怎样冲泡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普洱府早在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而得名,在官方文书中第一次使用“普洱”这个地名。“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七子饼茶形似圆月,是云南传统出口品种,畅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过去民族,儿女亲事,非送七子饼不可,相传至今,旅居东南亚一带的侨胞,现在也很盛行。了解了这么多的七子饼茶知识后,下面是不是得对普洱茶七子饼怎样冲泡也要有个了解?

1.备具:准备好茶具及普洱茶。

2.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

3.投茶:将普洱茶小心置入壶中。

4.润茶:沸水置入壶中,快速倒去唤醒茶叶。

5.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6.分茶:将壶中的茶叶过滤于公道杯中,同时保持茶汤均匀,再分别均匀地分入小杯中。

这六步就是普洱茶七子饼怎样冲泡的程序。但若要观赏到普洱茶七子饼怎样冲泡的表演则最好到专业的茶馆去领略下普洱茶七子饼怎样冲泡及其饮茶时的氛围。

在以上有关普洱茶七子饼怎样冲泡的介绍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些事项。

紧压茶,它与散茶不同,甚为紧实,所以,仅用沸水冲泡是难以将紧压茶的茶汁浸出。因此,饮用紧压茶时,首先必须将紧压茶捣成小块或碎粒状,尔后再在铁锅或铝壶内烹煮才可。不但如此,而且在烹煮过程中,还要不断搅动,在较长时间内,方能使茶汁充分浸出。

普洱熟茶年份的断定

关于普洱生茶,我一直在说,不要试图随便找一片茶,让我分出具体哪个山头的茶。这是不可能做得到的,我也不相信有任何人做得到。基本上,一个人能判定的茶,首先只是大概的方向;然后还要看自己是否亲自到过当地,亲自做过这个茶;然后还要经常喝这个茶。云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较为出名的山头茶,不下200个。找个非典型地区的大树茶,足以让专家汗颜,让教授折腰——绝无可能知道这些地方。某茶友对大滇的回答不满意,说大滇的回答里充满了太多不肯定因素。事实上,是你知道得越多,越不能肯定。自然界并非是能用统一不变的逻辑来衡量的。比如邦崴的茶,一个制茶的朋友称为茶树博物馆;覆盖了过渡性、栽培型、野生型的树种;从很小的,到近千年的茶树;各种香或者不香的;很苦或者不苦的;大叶种的、中叶种的、小叶种的都有。一句简单的某某茶如何如何,并不是大滇能够轻易给予肯定结论的。所以,普洱茶的熟茶,关于山头产地的判断;首先我要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精确起来。

其次,是年份判断。

(1)1-3年的熟茶,相当容易判别。堆味明显、汤色浑浊,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正常发酵工艺的普洱茶,如果堆味不明显,汤色较透;只是表明在出厂前,商家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陈化。关于新熟茶,为什么会汤浑?一个较为不负责任,但是正确的答案是;因为是新熟茶。所谓的第三代普洱茶发酵工艺,酵母发酵;目前来看,在这一点得到了改善;汤色较清澈,堆味轻或者没有;但缺陷是没什么茶味。

(2)3-7年以上的普洱茶,我认为是可以喝的普洱茶了。3年内喝,确实有个问题,许多人都觉得容易上火。3-7年的普洱茶,堆味基本可以忽略;茶汤清澈,经过醒茶后,基本无杂味,部分会有轻微陈香味。

(3)7-15年的熟茶。这个时间段的熟茶,通常主要根据陈味的轻重来判别。等级较高的茶,如宫廷级会出现荷香,粗老茶做的会出现枣香或者中药香。汤色透亮是必须的,玫瑰红如同红酒。对于这个阶段的茶,如果不能根据口感来判别,那么还要根据包装纸,仓储条件等综合判别年份。而且,还不是那么精确地判别。如果想精确,还需跟生产厂家的生产记录做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