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能泡多久?与这些因素有关

普洱茶能泡多久?与这些因素有关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普洱茶能泡多久?与这些因素有关

普洱茶比其他茶类更耐泡,这已经是行业共识。这主要是从茶叶内含物质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普洱茶的制作原料——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其内含物质的含量普遍比中小叶种茶更高。

除了茶树品种的原因,普洱茶究竟能泡多久,还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影响。

普洱茶的耐泡程度,与投茶量的多少呈正比,与品饮人数的多少呈反比。因为个人喜好不一,投茶量也会有所不同。量越大,可以冲泡次数就越多。如果同时喝茶的人数较多,投茶量也要相应的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冲泡次数,而又不影响品饮效果。

普洱茶是否耐泡,与出汤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如果饮茶者本人的口味偏重,每一泡的出汤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延迟,这就加快了水浸出物的溶出速度,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一泡的出汤时间更长,可以冲泡的次数就相应减少。

除此以外,水温、注水量等也会影响到普洱茶的冲泡次数。正是因为如此,为了使茶叶的溶出更稳定,投茶量与容器的大小、投茶量与注水量,就需要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比例。

当投茶量与容器比大约是1:16,茶水比在1:10到1:11之间,这个比例可以使茶叶的溶出更稳定,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少导致前几泡注水过多,以至于茶汤滋味淡薄或者茶汤量少,也不会因为投茶量过多而在后几泡因为茶叶膨胀而丧失注水空间。

关于普洱茶能冲泡多久,不能一概而论。耐泡的确会让人觉得物有所值,但品饮体验更重要,更何况普洱茶已经比其他茶更耐泡,所以,也无需太过纠结于此。

有用+10
分享

熟普洱茶的喝法是怎样的

  熟普洱茶性温和,养胃不伤胃,熟普洱茶的喝法是怎样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熟普洱茶的喝法很多,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熟普洱茶的基本喝法吧。

熟普洱茶的喝法

  1、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约10克(铺满杯底,略高)。

  2、用完全煮沸的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

  3、稍会,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10到20秒左右。

  5、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至于杯盖内。

  6、这样就泡好一杯香浓醇和的普洱茶了。

  7、享用完可口的第一杯普洱茶后,重复步骤2~4,但时间延长30秒左右, 要喝第二杯茶,以此步骤来泡普洱熟茶。

  以

  于熟普洱茶的基本喝法了解了吗,生活之中饮用一杯熟普洱茶是极好的,饮用熟普洱茶一定要选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专用薄胎瓷器皿,这样泡出的茶要原汁原味,香醇持久。

不知道选购普洱茶怎么办?

  喜欢喝普洱茶可是却不知道选购普洱茶,下面来讲讲这个问题:

  1、普洱茶按茶区和级别等级不同,口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苦涩重、有的淡青香、有的生津强有的茶气温和。但都应汤色清澈,口感甘甜润滑,气味自然;

  2、生茶茶气重、去油腻效果好,但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适宜胃功能较好,身体肥胖,血脂血压较高的人士饮用;熟茶茶气温和,润滑细腻、温胃暖胃、通便利尿、瘦身养颜,适宜所有人群饮用;

  3、乔木普洱茶树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树龄在500年以上,和樟树等多树种混生,构成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不施肥不用杀虫剂,营养成分充足,增值潜力大,但价格较高,适宜经济条件较宽裕的人士品用;

  4、普洱茶的增值潜力大,收藏普洱茶确实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收藏时一定要选择茶质好的乔木大树茶并由品牌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茶品;

  5、纯正的普洱茶是不添加任何色素、调味剂和香料的。

  6、年限久的普洱茶确实口感好、品味高,但市场上老茶的品种和数量是及其有限的,而且价格极其高昂。为追求利润,一些不法商人采取各种手段制作假老茶,由于一般人很难在外观上辨别真伪,其欺骗性很强。因此不要盲目的追求老茶,应多看多问多交流,或在信誉好的商家定向购买。

  通过上面所述的就知道选购普洱茶的要素是什么了。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云南地理风貌独特、气候多变,少数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也很奇特,坊间便流传有“云南十八怪”一说。用“怪”来形容,并没有贬义,只是表达出一种不熟悉、不了解的口吻。对于云南的特产普洱茶来说,那更是如此。

普洱茶的水太深了。就连一些基本的问题,很多茶人都无法给出答案。我们想通过系列文章让读者和爱普洱茶的人厘清关于她的几个疑团。

普洱疑团之: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说起普洱茶,不论是刚入门的“茶小白”,还是“浸泡”多年的老茶客,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普洱茶水很深呐!”,而茶界也流传着“普洱坑,深似海”、“普洱之道,水深且浑”的说法。

之所以会觉得“深”觉得“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洱茶圈是一个变幻莫测、尔虞我诈的“江湖”,更何况茶生来就与水密切相关。

其实,普洱茶并不“深”,“深”的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人心。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自然之物,或者说是一种日常饮品。然而,因存在树龄(原料)、仓储、时间等“变量”,加之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很容易被一些所谓的“江湖大师”所挟裹,天花乱坠地披上“道”“佛禅”“经脉”等外衣,使人感到玄之又玄。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知名作家潘灵曾说:

“我烦人家,是因为很多喝普洱的,都太喜欢装,故弄玄虚,好像普洱这饼太阳,发出的灵光,不沾佛,也要粘上道,实在不行,也得扯上禅什么的,一碗红酽的茶汤,硬要人为地填进一些特别的佐料进去。我每每喝茶,听那些个自以为是的所谓茶人,牛头不对马嘴地布施宗教,我就会反了胃。当然也有不谈宗教的,人家谈时间,一说就是千年古树的叶,百年茶庄的开业饼,一口茶水下肚,我都会有罪恶感:又喝掉了多少历史和光阴呀!”(潘灵《一段普洱茶的闲话》)

“道”“佛禅”也好,“经脉”也罢,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出就出在被“大师”们当成了忽悠人的手段。就拿最常提及的“茶气”来说吧。对于“茶气”是否存在,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在他们看来,“茶气”饱满、内含物丰富的茶,在品饮后会引起身体的某种或系列反应。譬如,最常见的是发汗、打嗝,还有就是饮者感到放松愉悦。也有人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读,认为“茶气”是“茶进入人体后引起的药理作用与人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

“茶气”是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是确信不疑的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周红杰教授对“茶气”这个概念持保留看法,觉得它“有点主观、有点玄”。他不承认也不否认“茶气”的存在,而是认为“茶气”用来描述茶品质好坏时“缺乏专业性,并非科学的语言”,而且“很容易被引导和夸大”。

的确,就跟“茶韵”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茶气”是种很个人、主观的身心体验,不论存在与否、如何正确定义,实际上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它让品饮者感到放松愉悦。

然而,“茶气”一旦被“大师”“挟持”,就立马变了味。他们神神叨叨地把品饮后的“体感”无限放大,进而“神化”,并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比如,在某个时辰喝某种茶(多数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茶气”会走什么经脉,甚至可以“打通任督二脉”。同时,在喝茶时,“大师”也会要求闭眼闭口,防止“茶气”泄漏。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连续喝过几道后,不同的品饮者出现了不同的“体感”。有人汗流浃背,有人打嗝放屁(笔者认为,普洱茶品杯容量通常较大,连续热饮数道,打嗝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有人感到手脚发热、满脸通红,有人感到某部位隐隐作痛,有人甚至能明显地觉察到“茶气”从脚底“冲”到了头顶,各有千秋。

当每个人说出自己“体感”时,“大师”往往会“神乎其神”地指出每个品饮者身体哪里有问题,而且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让“茶小白”或弟子们钦佩不已。若是有人表示饮后感到不适,“大师”则解释为“体质弱承受不来强茶气”。有时,遇到一时半会解释不来的,“大师”们就避而不谈,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传说归传说,普洱茶是健康之饮,这无可厚非,且古人亦云“茶为万病之药”,但若说“茶气”强的普洱茶能“治百病”,这未免也太玄乎了。不过,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更有甚者喝完茶后,声称眼前“佛光闪现”、见佛见菩萨或是大彻大悟、涕泗横流。喝茶都能喝到这种“出神入化”的份上,离走火入魔也就不远了!即便品饮者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体验,也恐怕是强烈自我暗示的结果吧!

把普洱茶推向玄虚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就是:一些“大师”、“茶人”,只要一喝普洱茶,尤其是老茶,张口闭口,不是谈玄说佛,就是参禅悟道。综观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跟佛、禅、道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历代“借茶参禅”的禅宗公案也不在少数,品茶有所感悟更是爱茶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可是,这些也往往会沦为“大师”们的“布道”工具,一泡茶从头喝到尾,满嘴都是禅语佛法,摆出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这种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者,而是被民国宗门大德袁焕仙所说的“佛魔”。

中国茶界批判|为什么普洱总逃不开“玄虚”?

更令人堪忧的是,他们还贻害了一批初学茶的年轻人。于是,这些拜了“师”的年轻人有样学样,纷纷换上素衣禅服,有的干脆直接穿了僧服,挂上念珠。品普洱茶时,不懂装懂,谈玄说虚,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扒去这些“神魔”、“玄虚”的外衣后,暴露出来的往往是利益——推销观点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卖茶,为了盈利!当然了,也有一部分“大师”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江湖地位”。

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备受欢迎的茶,普洱茶因产地(山头山寨)、时间(树龄、仓储年份)、仓储环境等差异及其变化而使它呈现出的多样性。但是,它终究是茶,是一种饮品、一种商品,是物质的。因此,我们通过品饮,用感官体验感知它的色、形、香、味、韵。也许,每款茶的内含物含量、每个人的喜好及对茶的敏感度不同,使得每个人品茶后的身心反应也不尽相同,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同时,从精神层面来说,因每个人的学识、人生阅历千差万别,使得每个人对茶的理解、感悟也是千人千面,或浅薄,或深刻,或玄奥,不一而足。

日本茶道鼻祖、集大成者千利休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归根结底,普洱茶是用来喝的,不可将其“神化”,更不能“妖魔化”。把普洱茶请下“神坛”,走出迷思,令其回归百姓日用之道,才是真正的普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