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科普|普洱茶制作工艺环节中易被忽略的杀青

科普|普洱茶制作工艺环节中易被忽略的杀青

2019-03-27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科普|普洱茶制作工艺环节中易被忽略的杀青

本文重点聊聊杀青中火候的问题。以前我们更多会提到杀青的时间、锅温等,但这次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杀青的人与控制柴火的那个人的配合是极重要的。

事无巨细,大家知道就算是很日常的炒菜也是有讲究的,油温过高,菜一入锅就容易外焦内生。我们常将眼光放在烹饪可以被看见的部分,而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其实在老班章初制里,也有着这样一个很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那就是在手工杀青中火力与锅温的控制。

科普|普洱茶制作工艺环节中易被忽略的杀青

老班章的茶农习惯劈柴生火来进行杀青,手工杀青用的是厚重的铁锅,灶里的火舌将铁锅舔得滚烫,热量传递到了锅里的鲜叶上,这个过程里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木柴劈得不够细。不够细的话,火就烧得不均匀,比如放进很粗的木柴,灶里会涌起一头子很旺的火,你不得不多等一会儿,灭灭这头子的火气。

这时锅温已经随着火力时高时低,叶温也随之升降,每一锅鲜叶在杀青的时候锅温都有所差异,就会导致杀青好的鲜叶的叶温、熟度,包括芳香醇停留的温度都不一样。

烧火的小哥跟我们说,用以烧火的木材也存在着细微区别,竹子要烧得更快一些,而普通木材则由于其稳定性,更受烧柴火的小哥青睐。

因此为了统一柴火与锅温,控制柴火与锅温的这个人是很重要的,老班章在这方面做得堪称业内标杆,水准很高。

科普|普洱茶制作工艺环节中易被忽略的杀青

现在来为大家说说,杀青在什么样的状态算是合适了呢?当你用手将叶梗折弯到180度的时候,不会被折断的状态就是熟得刚刚好的度。

在杀青的过程里,锅温如果太低,低叶温导致时间过长,延长到了三十分钟甚至更长,那么就算叶梗达到了这个度,也是不妥当的。因为时间过长,茶叶在锅里就开始发酵了,茶感会更偏红茶的倾向,这是不利于该茶后期转化的。

另一个极端是锅温太高导致杀青时间过短,十五分钟或更少就完成了杀青,叶梗也可以达到这个熟度,但是高锅温会导致鲜叶绿茶化,叶片中酶的活性被破坏,茶叶会有常用以形容绿茶的豆香味。

科普|普洱茶制作工艺环节中易被忽略的杀青

除了锅温和火力控制,负责手工杀青的人翻炒的速率、手法、茶被扬起来的高度、茶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比例都是非常重要的。

杀青是接近匠人的一个工作,因为只有长期在同一口锅、同一个配合烧火的人的条件下,才能够熟知自己翻炒的速度,才能找到那样一个合适的杀青程度,说是独有的“手感”也不为过。

有用+10
分享

怎样理解普洱茶中的“酸”?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有人说茶出现酸就说明茶质有问题,是真的吗?那普洱茶滋味发酸是不是茶品质出现问题呢?

 

  导致普洱茶滋味发酸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茶叶里本身含有的酸味物质造成;二是渥堆时潮水(回水、补水)过多,发酵时间短,程度偏生所致。

  茶叶的酸味物质是味感呈酸性的物质的总称。主要是各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如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抗坏血酸、没食子酸和游离的酸性氨基酸以及带微弱酸性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等。

 

  “发酸”普洱茶中含有的酸味物质的形成都和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普洱茶滋味发酸的原因与渥堆发酵有密切关系,当“渥堆发酵”处理不当,酸味物质大量形成,就会造成普洱茶“发酸”。

  此外,氧气是普洱茶发酵必不可少的要素,普洱茶渥堆水分过多,茶堆内部透气性差,缺少氧气,上述氧化作用难以完成,甚至产生无氧呼吸,各种厌氧菌、腐败菌大量产生、直接导致醇类物质大量生成,使茶品酸馊、叶底软烂而粘稠。

 

  渥堆茶出现“酸味”是普洱茶发酵中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发酵中开始后的4~5天就能明显觉查得到,表明茶堆内部已经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是普洱茶发酵的阶段性特点。随着时间延长和发酵程度加深,很多带有刺鼻性气味的低沸点香气物质大量分解消“酸”气物质走失不彻底,成品必然带有酸味。

  口感发酸的问题很复杂,生茶熟茶都有可能出现,酸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造成茶品发酸的原因,可能是产地和气候的因素,可能是制作工艺问题,也可能是入仓茶没有退干净,一些生茶中带点酸,若酸味不重,却另有一种“梅子”味的茶韵。如果酸的感觉伴随著其他不良感受,诸如霉味、锁喉等等,这样的茶就要小心;若在品陈茶或老茶的时候,如果有发酸口感,要特别注意分辨口腔和喉咙的感受,一旦感觉不好,就不要再试了。

如何鉴别新普洱茶的陈化价值?

如何鉴别新普洱茶的陈化价值?

眼下,普洱茶市场一路走低,新茶价格大幅度回落,而部分老茶也出现价格回调。因此,很多茶友都产生了“建仓”冲动。

由于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如何鉴别判断新茶陈化价值的能力,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话题。笔者收藏普洱茶十余年,认为首先需要先想明白,为何要存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优质陈年普洱茶的价格已经是天价,老茶涉及管道、真伪、仓储等问题,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尤其是很多陈年普洱茶的真伪鉴别、年份断代更是一大难题。所以,个人存茶,让那些新茶慢慢变老,就变成一种比较现实且可操作的方法。存茶,归结起来无非以下几点。a、为了将来可以有低成本的老茶喝。b、在存茶的过程中体验一种把茶“养大”的乐趣。c、收藏的乐趣。d、在普洱茶升值的时候,喝茶之余享受茶叶增值所带来的经济收益。e、新茶刚出时候一般没有假货,可以放心购买。

如何鉴别新普洱茶的陈化价值?

既然选择了个人存茶,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些茶慢慢变老,变好喝。但是,要确保自己手中的茶可以“越陈越香”,首先必须选对茶,但是选对茶之余,还需要优中选优,选出那些具备高度陈化潜力的新茶。就笔者个人经验来说,要具备鉴别新茶陈化潜力的能力,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存在于自己脑海里以及笔记本中的信息库。因为存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如果存茶者没有耐心及毅力去等待新茶慢慢变老,那自然也无法从存茶的过程中去获取足够大的信息量。

一开始接触普洱时候,就要找机会尝试喝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品牌、不同茶区的普洱茶。然后按照品牌、茶区、类型加以区分,记录在笔记本中。普洱茶的品牌、茶区、类型纷繁复杂,在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不可能去尝试所有的普洱茶。所以,就要抓住重点,比如抓住市面上流行的几个大品牌;抓住几个重要茶区,比如古六大茶山与新六大茶山;抓住几个不同类型的普洱茶,比如纯料、拼配。

在经过初期的不断尝试后,要可以清楚地辨识出诸多市场主流品牌的产品特色;然后,针对茶区,要可以清楚地辨识出易武茶区的茶的特点、布朗茶区的茶的特点、勐宋茶区的茶的特点、南糯茶区的茶的特点、邦东茶区的茶的特点等;最后,也要可以清楚地辨识出纯料茶与拼配茶的区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建立这个茶叶信息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毅力去不断地尝试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茶叶,然后将这些特点自我总结归纳,记录在你手中的笔记本里,储存在你的脑子里。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就算迈出了判断普洱新茶陈化潜力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建立一个较为初步的个人信息库需要1~2年时间,而且这个信息库的建立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在漫长的喝茶岁月中,信息库里的数据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建立信息库后需要有足够长的个人存茶历史,持续地跟踪一片新茶的转化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品饮一番,了解这片茶的变化,才能够有效地掌握这片茶的陈化脉络。笔者觉得这个时间至少需要5年以上。为何是5年?而不是3年?8年?因为按照现在普洱茶后发酵主流观点来说,5年时间是可以判断一片茶是否可以“越陈越香”的一个时间点,也就是说一片茶是否有前途,在第五年时候,大部分人都可以下结论。而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在其刚出厂时候就加以判断。若是等到市场认可了某款茶的陈化潜力,那么其价格往往也水涨船高。

事实上,归纳能力与逻辑思维对于鉴别普洱新茶陈化潜力而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个人信息库以及存茶历史。对于人类而言,归纳能力与逻辑思维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因素之一。对于鉴别普洱新茶陈化潜力而言,足够好的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存茶人将每天喝茶、存茶中所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脑海里。

因此,笔者一直强调对于新茶友而言,多喝,多看,多想,少买才是正确的习茶之路。学习茶,不管是普洱还是其他茶,没有终南捷径。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多思考,才会有所得。

熟茶是普洱茶的难点和重点你懂熟茶吗

之所以说熟茶是难点,是因为它的认知比较难。信息的不对称是目前熟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熟茶是普洱茶的难点和重点你懂熟茶吗

客观上,茶区以外的客商和发烧友难得到现场完整的观察一次渥堆发酵的全过程。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造成了很多包括论坛的一些言论领袖在内人士对熟茶认知的片面。我看到的很多对熟茶议论,都停留在猜测、推论、臆断的层面上。

对熟茶要有一个深刻而且客观的认识,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从业3~5年的经验是不够的。

而实际参与发酵的师傅和伙计,大多不具备网络沟通的能力。发熟茶是个非常辛苦的工作,翻堆的时候,工作环境的温度趋近摄氏60度,参与这项艰苦工作的,往往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

主观上,生产商和资本的对立也造成了熟茶信息的不对称。生产商这边,绝大多数厂家的发酵车间是谢绝参观的,对熟茶的讨论,也基本停留在掌握渥堆技术的小圈子里面;而在掌握话语权的资本这方,因得不到熟茶生产的掌控权干脆就有意无意的诋毁熟茶,熟茶的认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之所以说熟茶是重点,一个是熟茶的产量要比生茶大,也就重;再一个熟茶在用户端的实际消耗量也要比生茶大。在以往得到的一些关于普洱茶保健功能的临床试验结果,绝大多数专指熟茶。

从消费人群来讲,熟茶的潜在消费人群要大于生茶,从个人消费的角度看,每天当中适于饮熟茶的时段也比适于生茶的时段要长。在刘勤晋教授的试验中,生茶过量的小白鼠比熟茶过量的小白鼠先死。

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熟茶才是普洱茶的重点。

关于熟茶这个比较大的命题,我挑选的几个曾经碰到常见问题,把我知道的、能说的、逐一说明一下:

1、熟茶的“熟”字什么意思,是不是指蒸过的茶就叫熟茶?

不是。蒸是为了压制,紧压茶都要蒸,与生熟没关系。

熟字来源于中医,很多中药的名字前面都会加个熟字,比如熟地黄,这个熟字有制、改性、发酵的意思。

2、熟茶发酵需要多少天?轻发酵是不是时间更短一些?

45天。不会更短,发酵的轻重是通过洒水的量来调节的,都是45天,根据环境的不同会有1~2天的出入,但与发酵的轻重无关。

3、芽头是不是比较不耐发酵?

正好相反。芽头在堆中的发酵是最慢的。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要是一堆茶发酵过了,就是所谓的烧堆,芽头部分几乎不受影响,其它部分就卖不出去了。

4、熟茶存放久了是不是没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