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2019-03-27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作者雨婷说:“如果静坐茶桌,我会以艺演绎茶本味。若是暴走茶山,我会淋漓记录茶源,用客观带回真实。茶艺是茶的表达。茶源是茶的根本。学茶以来,幸运的是能走遍茶山,寻得茶源。行走在茶路上。始终保持初心习茶艺,保持热情走茶山。只愿能呈现出客观的语言,真实的文字,抓心的图片。”今日和你共享作者茶山行系列图文之《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2012年的茶山行,是我在茶山呆的最长的一次,整个春天,我们一个星期探寻一个茶区。2012年的第一站是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最边上的寨子。在那里见到了最为原始的布朗族人,喝到纯正布朗族亲手栽种的茶。原计划第二站要去传说中的班章,却因为我们老总一个电话,改变了方向。我们前往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易武乡。因为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易武茶区的原始森林,进去采茶异常困难,怎么困难法呢,致使我们连夜就赶去勐腊县?且看我此篇的探险历程。

易武,每一个喝茶人,做茶人,对这个地名都不陌生。可很多人只是听过,在2012年的时候也许去过,单绝没有那么深入。从易武镇,开车直线前进就可以去到易武比较有名的麻黑村,落水洞,曼秀村等等。当然也可以去到现在火到不行的丁家寨。但是丁家寨,只是我们停车的地点。我们此次的目的地,要去丁家寨的,薄荷塘和白茶园。这两个地方应该不陌生,特别是贴吧的茶友,你们跟随咧哥去过,拿绝不是一般可以步行上去的茶园。

首先我们在寨子里,就分好了摩托车,骑摩托的瑶族大哥,身配砍刀,穿着他们麻布的开衫,一条短裤,一双拖鞋。认真的交代我,待会你要是害怕,就搂紧我,但是不要动,因为路很窄,你越是动,你越是害怕,明白了吗,我点头示意,心生怀疑。等真正到了小路上,只想回家,不想进去,我左边对面是另一座山,左手边不超过10厘米就是悬崖,我们骑行在一条只比摩托车车轮稍宽一点点的土路上,各种绕山而行,各种上坡,下坡。我在想他们每次进去采茶,都这么辛苦,从前的先辈,没有摩托,又该如何。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惊险的摩托拉力赛完毕,到了一片空地,又被认真的嘱咐一番,一会慢慢走,不好走就拉着我,见到什么物种不要弄他,告诉我,小心被咬。又是一番恐吓式的嘱咐。经历摩托小路,我对他深信不疑。之后谈起来,我和我们老板和摄像师都觉得不真实,我们竟然能毫发无损的进去又出来。这是一条基本没有路的路,大山里面,就算经常有人走,经过雨水,加上泥石滑落,原本有的痕迹也会被覆盖的。基本都是上坡路,没走几步,三个人都面红耳赤,再上一段路,直接不是面红,而是脸色惨白,你可以想象,陡峭山路,你要一直弯腰,腿脚很用力,才能顺利向上行走。这个姿势,光是保持就很累了。沿途偶尔会有水,他们说,这是自然有灵气,给我们一条难走的土路,又给我们一片水,平坦的石头,坐上去休息吧。此时路刚过一半,热的喘不上气,洗个冷水脸,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放松?

我们三个人几乎是跌跌爬爬的到薄荷塘,其实薄荷塘并没有太多的茶树,而且长得很分散。来之前外面说的一点不假,就那么几十棵茶树,采摘又那么难,茶质也确实好。当时正逢中午,刚好有茶农采好茶摊凉一会,准备往回走。而我们被通知,要去他们基地,做中午饭吃。那是我有生以来,我敢保证,是有生,今后再也不会有机会吃这么原始美味的一顿饭。我累到瘫坐在那,看着他们生火,砍竹子,扯芭蕉叶。你也许想象不到,用现坎的竹子当碗筷,用现采得芭蕉叶当盘子,都是新鲜的食材,米饭是他们从寨子里带上来的。只记得我整整吃了两竹筒。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在弯弓原始森林的回程,我可以说自己是汉子吗?已经不是女汉子的问题了。在临时搭建的小棚子里休息片刻,吃过午饭,我们才开始像茶树走去。弯弓的茶树,并不是像其他寨子一样,茶树集中的生长在一起。除了薄荷塘,其他的古茶树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山道峭壁上。

如果你去了弯弓,就会明白什么叫做上山容易下山难。时而过河,时而下坎。穿越树林的时候,我是拄着树枝往前走,遇到陡坡,甚至是没路可走的时候,只能拽着前面带路的茶农大哥。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之后回到寨子里,茶农大哥说:你真的是女生里面比较牛X的了,那种路,很多外省男人来了也叫苦不迭。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来的那么强大的毅力去走完这一路。只记得陡峭的破路,每间隔好长的一段时间,才看得到一棵茶树。只是每一棵茶树都让我们觉得再多的路都是值得。在弯弓原始森林里面几乎每一棵茶树,都需要爬上去才能采到鲜叶。和旁边一般的古树对比,茶树的高度其实是与普通古树一样的。

看到茶树,才会明白,茶农所说的量少量少,原来是这个原因。我们一路走,一路采。每间隔一棵茶树,采摘鲜叶的时候,茶农都把上一棵茶树的鲜叶拿出来放在芭蕉叶上摊凉。尽量避免产生红梗。影响茶叶后期的品质。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这一趟弯弓原始森林的行走,可谓是冒险,开眼,历练。最重要还弄明白弯弓、薄荷塘究竟在易武是何意思?临近下午,我们一行三人,几乎要不能保持清醒,茶农快速采完鲜叶,我们又再次跌跌爬爬的开始走路了。上山时弯腰,下山时也得弯腰,否则几乎垂直的路,以成年人的体重根本行走不了。身体疲惫到就连摩托再次过悬崖的时候,脑子里都没有害怕了,只剩下身体的疲惫。

回到寨子,面色惨白的三人同时瘫坐地上,喝水都要等到精气神缓过来。远远的看着茶农开始制茶,摊凉杀青……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探险历程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加工和分类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分传统和现代两种制作工序。
1、传统普洱茶制作工序:杀青(生晒、锅炒)揉条(手工揉团)晒干
2、现代普洱茶制作工序(人工熟化):杀青(锅炒、滚筒)揉捻(机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湿渥堆(洒水、茶菌)干燥
普洱茶的成型过程:
采茶—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筛选分类—紧压成型.

普洱茶的分类:

(一)依制法分类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二)依存放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三)依外型分类

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75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7、普洱茶的中级,上级品大都以沱茶及饼茶居多。

富博洋普洱茶茶道

  富博洋在《天天向上》说:心中有道,倒茶成茶道,心中无道,茶道成倒茶,茶道倒茶本无差,贵在朴实无华,一念照作,便落俗流,普洱沉香本来聚足琥珀光,强增其色老抽一样,真伪原因就不是永恒的大道。

普洱府与普洱茶

品茶师 普洱府与普洱茶

普洱茶之名为普洱茶,是因普洱府而得名。

普洱,云南的一个地名。

唐代属银生府,清雍政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辖思茅厅、六大茶山、橄榄坝、及江内、六版纳,并对江外车里定慰司实行羁縻管理。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更名为普洱县,棣属思茅地区。

清代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既是府制,管理着西双版纳和思茅等地,又是贸易重镇,是滇西南茶业交易的重要市场。

普洱府地域广大,处澜沧江中下游,年平均气温在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土壤ph值为4~6,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型,当地海拔差异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纯净、阳光通透,地杰物灵。

其所辖之六大茶山出产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茶多酚类物质、儿茶素、安基酸、咖啡碱和水浸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叶,这些物质对普洱茶的后发酵形成越陈越香的特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因滇西南的大山深壑而成,因漫漫的茶马古道而成,因云南少数民族的自然朴拙而成。

清初,普茶的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的。

茶农们将采摘的茶杀青后在阳光下曝晒,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蒸压成形,制成圆形紧茶。

晒青毛茶与一般绿茶相比含水份最多,由于山高坡陡,茶叶在运出产地时要装入竹筐,为防止茶业是齑碎,须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喷洒少许清水,翻拌均匀,将茶潮软,这更加大了含水量。

将这种晒青毛茶从产地运出,用人背大约12天,马驮大约6天,运到位于普洱府的集散地,此时,这批茶叶已基本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过程,由生茶变成发酵较轻的熟茶。

在普洱或思茅的总店,一部份散茶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随后销往藏区或东南亚。

从普洱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拉萨。

这条路全程需要100多天,路途遥远,昼夜温差悬殊,一路风吹雨淋,漫漫马帮路使这些茶饼不断地缓慢冷发酵,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后发酵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它的去膻去油腻的作用和消滞解毒的功效,在藏区留下了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古老谚语。

普洱茶的形成,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形成的产物。

普洱茶自然天成,超越了人类的主观设定,当初,这些工艺很难为人解读,造成了普洱茶的神秘感。

普洱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地方产的茶,它是指滇西南生长的大叶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经过后发酵而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普洱茶因地得名,普洱又因茶而闻名四方,这是明清以后普洱茶叶商贸繁荣的结果。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20年),谢肇渏在《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

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记》中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

普洱茶一名正式有了文字可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