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岩茶,闻香六法

岩茶,闻香六法

2019-03-29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岩茶,闻香六法

图来源:图库

品鉴武夷岩茶的内质,主要从香气、滋味、汤色、叶底这几个方面来鉴别,其中香气和滋味是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品好一杯武夷岩茶,是从闻香开始。而武夷岩茶的香总是那么让人捉摸不定,干香、盖香、水香、碗底香、清香、炭香、果香、品种香等,也正因如此才叫爱茶之人着迷不已。今天,且让小编带你“闻香识岩茶”,准备好开始“闻香之旅”了吗?

干香

干香,即是闻干茶的香气。老练的茶商收购茶叶的时候,通常会先抓一把干茶在手里,拱到鼻子跟前一闻,就能大致地判断出这个茶的质地。

闻干香的时侯,可以先感受茶叶的干香效果,是否有异味杂味,比如霉味、陈仓味等。火功比较高的茶有浓厚的火香、炭香;火功到位的茶,则是花果香、甜香。一些品种茶在茶干时就能很好表现出品种特征。如:奇兰,老枞水仙这些品种特征相当明显的茶品。

湿香

湿香,是指利用水气的热度激发干茶后,所闻到的香气。有个很好的方式来区分干香的好坏,将盖杯用开水加热后倒干,取适量干茶置入杯中,加盖轻摇,可先从鼻腔轻轻呼气,然后深深、利落地吸气,让其气味直冲百会穴。闻湿香的一个作用,是让干茶的香气特征更加明显,更好识别。

盖香

盖香,是指第一次茶叶注水之后,在杯盖上留下的香气。盖香是区别茶叶品种特征及品质高低的重要环节。很多茶品的特征在杯盖的表现都是很明显的。当然,盖香也是从茶的香气上对茶叶品质好坏进行评定重要指标。好的岩茶盖香会有幽长的花香,或是馥郁的果香,或是花果香并重。茶品在盖香上的表现主要有:品种香(茶香)、花香、果香、炭火香等。还有就是茶叶的异味杂味(如果有异味杂味)这个时侯也可以很好的品评出来。如:烟味,返青味等。

水香

水香,是指茶汤里含有的茶香。这时是对盖香的进一步加深了,也就是对盖香的进一步确认。水香不是指飘在茶汤表面上的香气,是指茶水入口后在口腔中的香气。茶香隐含在茶汤当中,这需要借助口腔,才能“闻”到。一杯茶汤入口时,先不要急着把茶汤咽下去,让它在口中游走片刻,反复翻滚几下,茶汤和味蕾充分接触,感受茶汤里的香气。

杯香

即茶汤喝完后遗留在茶杯内壁和内底的茶香,则宜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吸气。好的岩茶,挂杯香香气持久而且花果香气绵长,不同的山场还会有一些独特的气韵,待茶汤冷却后,再闻杯底,那种感觉实在是妙极。

碗底香

是指几泡以后,将盖碗倒置,取出茶叶后盖碗碗底的香气。这个香气也是对茶叶品质高底的进一步确认,以清幽的香气为上。当然主张,盖香,水香,杯底香的三香一致为上了。

应该注意的是,嗅觉有其高峰期。所以,闻香,在嗅觉敏锐度逐渐消失时,应休息片刻,使嗅觉恢复其敏感度,再继续。

有用+10
分享

武夷肉桂茶冲泡方法

  肉桂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区,是武夷岩茶中较为出名的一种,现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种,并被大力繁育推广。具有独特的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另外,要想喝到一杯好喝的肉桂茶,那么也是要注意冲泡方法的。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武夷肉桂茶的冲泡方法。

  武夷肉桂茶冲泡方法

 

  (1)肉桂茶的泡法:将二茶匙的干燥肉桂加入一杯热开水中,浸泡约十分钟后,过滤即可饮用。

 

  (2)调味:可添加蜂蜜增加口感。

 

  冲泡肉桂茶的时候茶量、水量、水温是关键点。

  (3)茶量:以容器(壶或盖杯)大小而定,一般为容器量的半数量。

 

  (4)水量:以茶量为准,一般一克茶叶20-25毫升水。

 

  (5)水温:应达初沸98摄氏度以上,特别是第一次冲泡。

 

  (6)浸泡时间:第一次以1分钟,第二次1.5分钟,第三次3分钟较适宜,以后逐渐时间接近加倍延长,尽量保持汤色与第三泡一致,优质武夷岩茶可以冲泡六次以上。

  饮用注意事项:

 

  由于肉桂为辛热药,性烈,故不宜多食,每一次的食用剂量也不宜过多,《神农本草经》中曾有记载诸如肉桂一类的药物都有俗话讲的“小毒”,服用过多易产生头晕眼花、眼镜肿胀干涩、咳嗽口干、心跳加快等现象。

 

  肉桂茶对于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要忌服,孕妇要慎服。

 

  喝肉桂茶的好处

 

  武夷茶,温而不寒,久藏不变质,味厚不苦不涩,香胜白兰、芬芳馥郁,提神消食,下气解酒,性温不伤胃。

 

  肉桂茶性温,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通血脉,杀虫止痢。寒冷的冬天,来一杯肉桂茶可以整个身体暖起来,饱餐后也可帮助消化。

  肉桂茶具有、防辐射、抗衰老、抗变异、提高免覆力、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通血脉、杀虫止痢等作用。肉桂茶还被誉为“健康之宝”,寒冷的冬天来一杯肉桂茶可以驱寒保暖,饱餐后有助消化。

 

  国际茶界评价武夷肉桂茶是“万物之甘露,神奇之药物”。

 

  以上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一般人群都是可以饮用武夷肉桂茶的,而且对身体的益处很多。但是,也有部分人群不适宜饮用,因此要注意合理选择品饮。

台湾乌龙茶发展历史

乌龙茶是台湾茶业的支柱,源自福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以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享誉茶界,现在更加大发展高山乌龙,茶业给台湾的农业带来巨大的拓展空间,经济前景十分良好。下面来了解下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历史。

台湾乌龙茶发展历史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年产茶叶23000公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

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吨。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台湾茶业的发展,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16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1810年(清朝嘉庆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1858年(清朝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Mantheson&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随后抬头之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过十余年,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

安溪乌龙茶空调做青探讨

在传统的乌龙茶加工中,由于控制手段落后,只得“看天做青”,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做青环境,使之尽可能接近最佳条件,但大多难于达到,致使一旦环境变化,再好的制师傅也难做出好茶。随着工业技术进步,用较低投资控制做青环境成为可能。采用空调等设备改善做青环境(主要是调控温度、湿度),符合制好茶的条件要求就容易达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调做青”。

完成机构:安溪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福建安溪3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