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与咖啡较劲的茶叶:星巴克当前,中式茶往哪儿走?

与咖啡较劲的茶叶:星巴克当前,中式茶往哪儿走?

2019-04-04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与咖啡较劲的茶叶:星巴克当前,中式茶往哪儿走?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这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店。

某台湾百年茶店和全球第二的上海星巴克咖啡烘焙工坊,就像跨越时空一般,就这样,都出现在了上海的街头。

一个是传统茶叶为主的老牌茶叶店,一个是舶来的时尚咖啡店,各自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客群又有什么不同呢?

作为一直暗中与咖啡较劲的中国茶业圈来说,这样的对比,可能对大家会有些启发。

规模对比

1.某台湾百年茶店:

位于上海徐汇区新天地的门店,开业于2010年,面积约200平米。在上海的3家门店里,这家历史最久、面积最大,所以是实际意义上的上海旗舰店。

虽说自称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全球也才只有不超过13家的店铺,大概相当于星巴克在上海一个区的门店。不同,可见一斑。

2.星巴克:

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位于上海兴业太古汇,2017年12月6日开业。

这座“星巴克旗舰店”共有两层,面积2700平方米,不仅引入焙意之Princi、茶瓦纳TEAVANA等高端餐饮,还能见证咖啡豆从生豆到饮品的全过程,被誉为“咖啡的奇幻乐园”。

观感对比

1.某台湾百年茶店:

店铺总体色调红黑,中国最正统的颜色,暖色调的灯光不很明亮,散发着柔和的温暖光线,店里放着西方古典音乐也是轻轻的。

在这样的色调、音调和光线下,整家店看起来安静而温暖。坐下喝茶,人很容易安静。

2.星巴克:

已经开业一年的星巴克工坊不用再排队了,不过推开门的那一刻,编辑身上的所有兴奋劲儿一秒钟被全部调动起来。那不是一个工坊或者咖啡店,是一个乐园,一个大party。有吃有喝有得看有得拍??

上下两层2700平的空间里,现代加工业风的设计,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咖啡香、面包香飘荡。连通上下两层的咖啡烘焙炉的气势自不用说。数个环形吧台错落在空间里,最大可能地拉近和客人的距离。

店员对比

1.某台湾百年茶店:

晚上6点,店里一位女店员,轻声细语地和茶语网编辑讲话,耐心地给编辑泡茶。很周到地介绍自家产品,在茶叶专业知识上也够专业。

就在编辑坐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来了另外3位客人,都是熟客,来咨询过年茶礼的事。

2.星巴克:

就在星巴克里,你转身就会遇到迎上来的工作人员,他们手持便携式微电脑,熟练热情地介绍产品。

他们的介绍很有激情,在专业度的承托下,显得尤其有蛊惑力,茶语网的编辑站在店里不到十分钟,就看到不下十五个顾客为这样的蛊惑力买了单。

产品对比

1.某台湾百年茶店:

产品陈设规整,品种丰富,有编辑曾见过的最全的台湾茶,单花茶类就有4种,不过所有的产品采用了几乎一样的包装。

2.星巴克:

星巴克烘焙工坊的产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了。

咖啡的种类简直就是想全部打包,各种甄选特调,各色巧克力、面包、甜点??包括衣服、背包、手表、钥匙链在内的文创。大概就是只有你没想到的没有你没见到的吧。

无论“家世”背景,还是如今在各自行业的地位来说,两者都很显赫。

一个专注于传统茶行业,曾经和路易斯威登合作出品过茶箱。

无论在台湾和大陆,产品设计理念、店面装修风格、审美情趣甚至是店员的着装风格,都代表着一定的高度,有历史积淀,也有与时代共同的发展,对于一个老品牌而言很不容易。

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星巴克,虽年轻,但是全球的咖啡巨头,在中国的咖啡行业甚至有着垄断性的地位。

在中国,没有咖啡店模仿得了星巴克的风格,因为它有着太强大的外族基因。它把“别家的咖啡只是咖啡,星巴克的咖啡是文化”的理念根植人心。

而基因的不同衍生出所有的不同。装修风格、陈设方式、待客方式、甚至是结帐方式,两者都不同。

在这些表象的不同里,有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认真思考过后的答案是有。

某台湾百年茶店始终代表传统的中国茶,以更具审美趣味的方式营造一个,更适合现代人饮茶习惯的空间和氛围。它甚至也做了茶吧台,但仅限客人试茶用。

它代表的是东方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含蓄内敛,不事张扬、彬彬有礼。

星巴克烘焙工坊,一开始就用“全球第二”的大面积为自己赚够了噱头。

它是西方式的张扬奔放和热情。它带来的是全新的咖啡体验,把一杯咖啡的由来拿到你面前展示,且结合中国的文化符合做包装。它明白时下所需,且能投其所好。

最深层次的不同里是文化的基因。

2018年12月17日,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开业一年,终于不再排队。2018年12月18日,某台湾百年茶店上海旗舰店开业八年了,始终不用排队。

一个是西方的缩影,一个是东方的代表,两种全然不同的体验。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我们又应该向别人学习些什么?这也许是中国茶业领域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