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过山车上的茶艺之“道”

过山车上的茶艺之“道”

2019-04-04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过山车上的茶艺之“道”

接上篇:亚运会宣传片的坑,怎么填?

“茶艺”可以看作是日常泡茶的经验总结与仪则规范。撇开茶艺的表演性套路与营利性考量不论,它之所以能够被普及并得到一定的认可,除了其“美”或表演性的一端,仍有许多关乎“泡茶”本身实用性的一面。对于初涉茶界的小白和茶行业从业人员来说,多了解一些茶艺的套路,依样画葫芦地去做,确实也能把茶相对优美的特性展现出来。虽然称不上个性,但也中规中矩,符合较佳的品饮标准了。

日常泡茶的经验总结

现在茶艺师考试用的这套“茶艺”形式,来自于八、九零年代的台湾,当时茶与台湾社会紧密契合,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当这套表演体系传播到大陆后年久失修,加之有些从业者片面追求“美”而忘却泡茶的初衷,使它越发僵死、浮夸,而引人诟病了。即便如此,茶艺或茶艺表演也并非一无是处。

以茶艺培训乌龙茶茶艺的教程来说:冲泡之前的温壶、温杯是醒茶、提升茶香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让第一泡茶汤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温,不致因水温不够而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溶出;而茶汤倒入温热的品饮杯中,也能避免因冷热温差过大而产生不适的口感。

此外,茶艺考试的标准程序需要一面操作、一面介绍。如铁观音温润泡的介绍词十分冗长,甚至多到显得累赘,然而,冗长的介绍不知不觉中拉长了温润泡的时间,让半球状的茶得以充分舒展,使第一泡茶汤不至于寡淡。这或许是套路设计者的巧思,但许多学了茶艺的泡茶者不明白其中道理,一将介绍词抽离,便难以控制温润泡的时间,往往造成茶叶未能均匀舒展而影响到第一泡的滋味。

在冲泡过程中要求的高冲水、低斟茶,高冲水有利于茶叶在泡茶器中的均匀舒展,透过水柱击打的力道激发茶香,低斟茶则防止斟茶时茶汤溅出,影响桌面整洁;又嗅闻茶香时讲究三嗅——热嗅、温嗅、冷嗅,让品茶者感受茶汤在不同温度下的香气变化;再如壶泡时,壶内注水之后还要再以热水淋一趟壶身,为壶加温、使之内外温度一致,也是有利茶汤表现的。

其它茶类也是,如绿茶红茶的降温泡,可以避免水温过高而影响茶汤的鲜爽度、甜度,同时降温也降低了茶具的操作难度。——上述种种,若操作得当,都是可以为泡茶加分、并优化客人的品饮体验的。时至今日,它们在日常茶饮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将这些日常泡茶的经验总结放到茶艺培训的教程当中,确实有助于新手更快地掌握泡茶技巧。

当然,茶艺作为具有表演性质的演示,也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规矩,有的对泡茶并无加分作用,甚至也有刻意为了“美”而牺牲“茶”的部分。如泡茶时注水不可过满,以防茶汤溢出,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茶席的清洁与美观,同时又可防止因茶具过烫、手拿不稳而影响到茶艺师动作的美感。但这种规定会直接导致盖碗或茶壶水温不够,对于一些需要高温激发茶质的茶类,温度不足会直接减弱茶汤的表现力。而好茶的香气是溶在茶汤之中的,茶汤不触及杯盖,所谓的盖香几乎是浮香,而非沉落茶汤之中的水香,这对于爱茶之人来说,无疑是品饮体验上的大损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过山车上的茶艺之“道”

茶艺之所以会演变成前文所述的样子,与“茶艺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有关。茶艺师泛指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专职人员。据行业观察,茶艺师所服务的客人,有很多是抱着欣赏表演的休闲心态,或者在有茶的环境下谈事情的,在那样的场合下所用的茶,多数是普通大宗茶品。冲泡大宗茶品的方法务求修饰茶叶的缺陷,与认真冲泡一款好茶的侧重点不同,方式方法自然有所差异,无可厚非。

为了进一步规范“茶艺师”这个职业,2006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凡是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都需参加茶艺师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后才能上岗。于是,茶艺服务有了专属的就业通行证——茶艺师职业资格证,相关职业技能鉴定的应试人数也逐年攀升。

证书似乎代表着专业度和某种话语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茶行业的升温,部分培训机构窥探到了其中的“商机”,本来带有从业性质的茶艺师资格证悄然变身,渐渐成了器乐考级一般的才艺认证证书。大大小小茶艺培训机构纷纷成立,许多非从业人员也趋之若鹜,加入考证大军。

这套证书分五个级别,要求依次递进,要想取得高级别的证书,须通过前一级别的培训、测试与从业年限的等待期。这样的规定或许是为了茶艺师职业的规范与茶行业更好的发展,却在实际的操作中变了味道:每一个级别的攀升,相较于考证人员真正水平的提升,更直接的反而是考证费用的水涨船高,以及不可“跳级”所导致的叠加收费。培训、考试的资质基本为特定机构所垄断,要取得资格证只能照着游戏规则来:交学费才有资格考试。当然,所谓的考试通过率甚高,有些地方甚至只需交个“团购费”便可拿下证书,“拿钱换证”几乎成为行业不成文的规则。而掏出证书展示等级、凭证说话,又成了部分茶爱好者卖弄的方式,茶艺师证注水严重,风评渐差。

2016年底,国家曾一度取消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当时在茶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讨论甚是热烈。然而,仅仅过去68天,在相关利益链人士的动作之下,相关证书又再度被恢复,“茶艺师”从原来的“调酒和茶艺人员”分类转移到“餐饮服务人员”分类下寄居,成功换得了喘息与复活的机会。

或许有茶友将日常饮茶与茶艺演示或表演分开看待,不迷信这套表演性的泡茶套路。然而,对于很多不怎么喝茶或刚开始接触茶的人来说,茶艺的盛行会让人误以为喝茶就伴随着一套繁琐复杂的程式。就如同多数人对日本茶道的误解一般,认为日本人仅仅是喝茶拘谨、规矩多、跪到脚麻、喝茶叶末末,没体验还好,可能体验一次就怕了。负面的印象让人对茶敬而远之,自然难以从根本去理解其中之“道”。

仪式化过重致使内涵备受束缚,如果是为了保留传统的做法或精神,留下更多给“人”和“艺”之间相互选择的空间倒也无妨,但若是为了“推广”所谓的“茶文化”或者“茶生活”,强调从小学习茶艺套路的“向下扎根”、或者鼓励学生参加茶艺大赛的“适龄学习”,过分提倡这类披上“传统文化”的龙套,一味强调仪式或规矩的套路而未解其中道理,最终可能事与愿违。(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