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莫让天价茶成为行业之殇

莫让天价茶成为行业之殇

2019-04-04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莫让天价茶成为行业之殇

武夷岩茶,一向都是“网红”体质,任何与它相关的风吹草动都能营造出大风大浪的感觉;而7月13日,央视财经频道《3·15在行动》栏目播出的“天价武夷岩茶调查”内容中,栏目记者到福建武夷山,对价格参差不齐且个别价位奇高的武夷岩茶进行暗访调研,并明确地把“武夷岩茶”列为“天价茶”。这款敏感的茶和这个敏感的词撞到一起,无论是在茶业界还是大众消费者中,都引起极大的反应。

《茶周刊》将《3·15在行动》栏目当期的拍摄内容和与事件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并配以评论,邀读者共同探讨。

业内人都称“水深”市场之乱令人咋舌

据《3·15在行动》栏目记者调查得知,目前茶叶市场上,最红火的武夷岩茶名为牛栏坑肉桂,价格标注得最贵,市场上每斤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在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不到一平方公里内就能看到十几家出售武夷岩茶的店。

据记者调查发现,一位武夷山市拥有几款岩茶顶级品牌的知名制茶大师说,其实高价是一个噱头,卖几十万元的茶和其他茶差别在所谓的手工制作,这取决于制作人和原料。很多茶商透露,当地一些所谓的大师茶,用的原料和其他制作者的差不多,不过是在制作过程中,有的是大师负责监制,有的纯粹只是大师签了名,茶叶的价格就立即翻上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被市场追捧的牛栏坑肉桂(业内通常简称“牛肉”)应该产自牛栏坑。面对如此著名的“牛肉”,茶商给出它的成本价,高低起伏相差巨大。一家茶厂的老板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你看‘牛肉’,它分‘牛头’‘牛尾’‘牛背’,如果是卖六千元左右的,是种在比较高的地方,卖三千元左右的,种在‘牛背’。”当记者表示要去牛栏坑实地造访,一位名为阿青、自称在牛栏坑拥有一片茶园的茶商却支支吾吾不肯领路。

在牛栏坑所在的天心村,记者认识了村民阿兰,她带着记者来到牛栏坑。一进牛栏坑,四处遍布的茶企广告牌立即映入眼帘,这些牌子上写的大多是某企业“牛栏坑基地”之类的字眼。阿兰说,插牌子的这些企业并非真的在牛栏坑拥有茶园,而是外地企业与天心村的茶农达成了合作协议,给钱就让插牌子。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镇天心村村支书也说,这些插牌子的商人不一定从牛栏坑买茶叶,立一个牌子就是为了做宣传找噱头,而且牛栏坑的种植面积也就三十多亩。而记者发现,武夷山核心茶区里的牛栏坑面积,也只有二十亩左右,年产肉桂岩茶也就一千多斤。

那么,市场上家家都在售卖的“牛肉”,都是怎么来的?一些茶商告诉记者,市面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牛栏坑肉桂,很多都是马头岩肉桂,甚至于别的山场的茶替代的,大多都是以次充好。

茶商阿青说:“茶叶这个东西水很深的……一些所谓的牛栏坑肉桂是拼在一起的。”阿青的丈夫当场演示了如何用其他低价茶叶,拼出高价“牛肉”的过程。

在岩茶市场,各种天价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令人眼花缭乱,即使拥有十多年经验的茶商也感叹茶叶市场水太深,看不懂。

相关政策及时出台以期整饬市场乱象

在该栏目的专题报道播出之前,7月9日,武夷山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就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产销管理促进茶叶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武夷岩茶市场中一些扰乱市场发展的现象已经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打击、处理制度。

在节目播出后,7月15日,南平市委、市政府(武夷山市是南平市的下辖县级市)高度重视武夷岩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已采取保质量、严监管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茶叶质量评定、制茶大师评定、茶叶市场监管、茶企规范以及武夷岩茶宣传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坚决扼制“天价茶”的六项措施,确保让广大消费者都能喝上质量可靠并且适合自己的正宗武夷岩茶。

莫让天价茶成为行业之殇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健全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源头赋码、一品一码,从茶叶种植到生产流通的全程可追溯体系,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2、严格“特级制茶工艺师”评选评定,对“没有参与茶叶加工就随意签名”的,坚决取缔“特级制茶工艺师”荣誉称号。

3、加强上架茶叶商品明码标价的监督管理,开展市场调查,及时掌握茶叶价格动态,有效加强市场价格引导。

4、加强税收管征,对扰乱税收秩序的茶企开展税收检查、评估、税额核定,坚决打击过度炒作、误导消费、扰乱市场等行为。

5、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失信企业“黑名单”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禁止享受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并在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传媒平台公布。

6、加大“饮茶健康”理念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高、中、低端茶叶产品。

周刊评论:道不明的高价茶须整治的茶市场

随着视频越传越热,消费者愤怒了,茶界也坐不住了;节目最后那位茶商的一声意味深长的叹息,让不少行业从业者五味杂陈。

其实陷入困境的不仅是岩茶。截止到2017年,产量仅占云南省总产茶量4%的古树茶,和牛栏坑肉桂遭遇的情况类似,也是因为品种相对珍稀而被商家过度炒作追捧,造成中国茶叶市场另一个“著名的”普洱茶乱象。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斥责无良商家、黑心茶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把目光转向这些真假难辨的茶叶和虚实相交价格的背后,支撑它们的恰是市场上的一股“口味奇奢”的小众需求。

英国《金融时报》7月12日发出题为《中国富有消费者推高奢侈茶叶价格》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文中指出一位名叫陈景熙(音)的茶农所卖的大红袍,2017年从每公斤10.8万元涨到12.5万元人民币。据当地茶农说,由于富有的企业家对高档茶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该类茶叶在过去10年里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一路上涨。

按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在物质满足后,就开始精神追求;茶是有文化属性的,文化人对它的大力渲染使得富有者竞相投钱追捧,即使他们对茶一知半解。这就无怪连茶商自己都说“喝茶水很深,不容易玩清楚”。

退一万步讲,一个善用文化推产品,一个甘心高价买品味,也无可厚非;但这有一个前提,商家出售之物必须符合该商品之名,不然,像借此名卖彼茶、在原产地挂牌打噱头之类的行为,便是对消费者的欺骗。用编故事的态度做产品绝不能要,毕竟这是喝进肚子的汤水,不是吹在耳边的传说。

“大师”二字如今略显尴尬,因为不觉间它已从受人敬重的手艺人变成江湖骗子之流。记者对茶行业的“大师们”有一个请求:请假大师不要妄称滥用这个名号,这里有你们担不起的责任;愿真大师可以对得起这个荣誉,这里有你们赔不起的信任。

对于“天价茶”,记者也曾听到行业人这样解释:“如果可以做一次就能赚足的快钱,谁还想一笔一笔赚慢钱?”是啊,做生意当然是为了赚钱,但是把价格抬得虚高,只能产生曲高和寡的效果——离消费者和主流市场越来越远。那些烘托起来的数字和极少数捧场的卖家,是病态的成绩和泡沫般的胜利。茶终究是有文化味儿的日用快消品,真正滋养它的注定是坚实的大众消费群体和生活化的产品需求。希望行业从业者维护行业市场秩序,摆正心态搞经营,赚钱也是一件需要诚意的事儿。

央视节目播出后,也有茶界人士反映片中在武夷岩茶价格、制作流程和品种界定等地方出现错误,甚至还有一些片面的观点。记者相信这些绝非视频的本意,这期节目是想借天价岩茶为由头,提醒茶行业尽早肃清不良行为,保持健康有序发展。

另一方面,央视该栏目对武夷岩茶一些概念性误读,也间接反映大众对武夷岩茶,乃至对各类中国茶知之甚少。所以茶行业与其在茶上虚头巴脑地做文章,不如踏踏实实为消费者普及茶叶知识,为茶业正本清源,切实惠泽行业中的耕耘者。(评论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