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2019-04-04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图为:小背篓,采茶工人的必备装备

2018年春茶季,茶农忙碌起来。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在茶农眼中,采茶是一场人与时间的较量。他们平均每天要采茶8个小时,熟练的采茶工45分钟能采3公斤鲜叶。

3月3日上午9点,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竜竜村下寨,村民谢文昌正抬着手机站在自家茶园内拍照、录视频,通过微信将茶叶生长的状态发给一早出发去景洪参加喜宴的妻子看。

“明天就要赶紧来采了,再过三天茶叶就长老了。”谢文昌皱着眉头,嘴里叼着烟,手不时地拨弄着一根高出普通新芽一个巴掌那么长的嫩枝。

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图为:茶园在日出中醒来

缘茶而生

竜竜村因茶而兴,村民们因茶而富。一个日采茶25公斤的茶农,每天收入能达到425元。

跟去年相比,今年竜竜村春茶的发芽时间提前了一个星期。春节假期刚结束,谢文昌一家就开始采摘头拨春茶。

3月初,茶树尾梢刚刚吐绿,片片沾着晨露的嫩绿色新叶就是采茶人的目标。春茶季,太阳刚刚升起,茶农们就已经来到茶园,他们很好认——都戴着长檐草帽。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谢文昌习惯了早晨七八点钟就穿着拖鞋到茶园。

采茶是艰苦的劳动,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相比春茶采摘,夏季的茶园则是蚊虫的最佳避暑地,高温下,毛毛虫经常躲在叶子背面,采茶工被蜇是常有的事。在竜竜村,每公斤春茶鲜叶比其他季节的鲜叶收购价高出4元左右,优厚的报酬就是茶农们采收的动力。

为了保质保量及时采完30亩茶园的新叶,谢文昌雇了4个工人。“季节如跑马,采茶如绣花”,采摘春茶的时机稍纵即逝,但采茶仍然要像绣花般精准细致。不采老,不采嫩,留叶采;看准了,手要快;眼睛盯着一处,两手靠近,像推土机那样顺着采过去,眼睛不能到处瞄,哪里茶叶发了就盯着哪里;两手也不能离得太远,离得太远眼睛跟不上,很快就会疲倦。

每一个动作、每一芽一叶,都意味着货真价实的收益。云南大叶种茶枝粗叶大,普洱茶的原料一般采到一芽二、三叶,熟练的采茶人平均45分钟就能将挎在身后可容纳3公斤鲜叶的小背篓装满。一个上午,他们采的茶能装满大半个编织袋。

春茶产茶期间,茶园内不施农药化肥,茶树间密布的蜘蛛网就是时间和茶叶品质的见证。采一公斤鲜叶,通常能收入17至18元,而一秒大概能采2至3次,这意味着采茶工小心翼翼地完成一次采茶动作,就相当于将2颗黄豆重量的茶鲜叶、大约0.0078元钱握进手中。如果一个人要达到日采茶25公斤的平均标准,就要在茶园里重复一个动作至少56090次。独立采茶的茶农每天收入能达到425元,而外来的采茶工人平均一天净收入为125元。

竜竜村缘茶而生,因茶而兴。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竜竜村也随之建设起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业,茶农以种植实生苗为主;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村民们开始规模种植台地茶,前期发展较为粗放,改革开放后,台地茶开始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无性系现代茶园发展,但主要追求的还是高产,与现在提倡的食品安全理念有差距。

台地茶的高峰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无性系良种开始大规模推广。现在,竜竜村茶园开垦、种植基本结束,新的茶树品种出现,开始替代老茶树品种。“雪芽100号”因产量高,鲜叶售价最高,在当地掀起了种植热潮。

路过朋友的黄芽茶茶园时,谢文昌忍不住走进茶地里观察起来,他摘了几根茶芽,仔细端详。

“这个也到时间了,估计他家这两天就要采了。”说着,他又从衣服内兜掏出手机,找好角度,对着嫩芽拍照。这次,他是为了发朋友圈,“也给他们做做宣传”。谢文昌说,黄芽茶只能采茶芽,虽然今年的茶叶品质好,但黄芽茶茶芽最高也只能卖到40元/公斤,而他家的“雪芽100号”茶芽,最低都能卖到50元/公斤。

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图为:张志伟在家里抽着烟,想起2007年的茶叶价格,感叹现在价不如前。

因茶而富

“茶初入口,些微发苦,渐次回甜,味醇无穷。”正如品茶那样,竜竜村茶农种茶也经历过苦涩和回甘。

一棵茶树的生命,源于一粒种子。当这粒种子落进土壤,要在温度、湿度都适合的条件下度过一段时间,经过“后熟”之后,才能破土萌发。野生茶树多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中,人们开始逐渐发现和认识到茶叶的价值,把茶籽栽种在房前屋后,形成了老茶园。但老茶园疏于管理,高矮不一,且产量低,难采摘。

为了提高茶产量和便于管理,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栽培种植模式。以白孟愚先生1940年在勐海县南糯山开垦的茶园为代表,逐渐形成了条植成行、等高种植、修剪定型的新式茶园模式,虽然这些茶树都由良种选育(有性繁殖),但由于遗传基因不稳定、不一致,茶树形态各异,品质差异大。

由于种植面积小,竜竜村下寨的张志伟家几乎不请小工。今年春茶发得早、数量多,他不得已从村主任家“借”了两个工人来帮忙采茶,但也只雇了一天。39岁的张志伟和妻子种茶已有16年,在他的印象中,无性系良种茶是从他这一辈人才开始广泛种植的。

作为竜竜村下寨大规模种台地茶较早的人,谢文昌的岳父王发生早年选择用茶籽规模种植,主要受限于经济条件。种茶40多年,他觉得,相比于用茶籽(有性系)种植出的茶树,用扦插方式培育的无性系茶树寿命更短,且茶苗价格更高;但从产量上看,无性系茶树的产量和成活率远高于有性系茶树。

被当地人称之为“台地茶之父”的肖时英,花60多年培育了7个云南大叶茶良种,将云南大叶茶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1961年,肖时英所在的西双版纳普文农场为寻求新的经济支撑,决定大力发展茶叶。他也因此成为了普文农场指导茶叶生产的技术员,带领团队选取良种中的优良单株,运用无性繁殖技术推广种植。由此,新式茶园进入了无性系良种阶段。

1961年到1964年,普文农场共建成了5000余亩高标准新茶园。这些茶园,当年平均单产132斤,大面积单产曾达到267斤,小面积试验茶园单产达500斤以上,在全省范围内成为现代茶园的范本,引来无数学习参观者;如今,这些茶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云南茶区广泛种植的矮丰、云瑰、雪芽100号、木兰1号等无性系良种,就是肖时英在农场时开始选育的。

在竜竜村,村民们种植的茶树几乎都是肖老培育的品种,随着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村民们倚靠台地茶脱贫致富,甚至带富了一批外来务工者。据2007年的统计,竜竜村共种植8700多亩台地茶,3000亩咖啡;从业者2301人(含流动人口),其中本地常住人口1595人。竜竜村村主任许健康说,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外地人来竜竜村帮忙采茶挣钱,2004年,竜竜村的外来者开始逐渐增多,2007年前后人口数量达到高峰。

竜竜村村民从不担心找工困难。外来务工者大多来自省内昭通、临沧等地,按茶叶生产参与程度分为三个层级。一层是自己承包茶园种植的工人,他们以每年2000元左右/亩的价格从茶农手中租地种植;第二层是帮茶农管理茶园的工人;第三层是帮忙采摘茶叶、施肥、修剪茶树的工人。

竜竜村下寨共有54户农户,通过种植台地茶,村里几乎家家都买了轿车,部分村民已经购置了第二辆车。在大规模种植茶树之前,竜竜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玉米、水稻和圈养牲畜,随着通过种茶逐渐改善生活条件,村民陆续放弃了种植农作物。如今,村民们养殖牲畜的数量也少了,不为赚钱,多是养了自家吃。村里也很少有人愿意长期外出打工,即便出去了,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回来继续种茶。

张志伟的妻子张学凤老家在临沧,2000年前后,她跟亲戚来到竜竜村一家茶厂工作,期间与张志伟相识、结婚。如今,他们一家人靠种茶,家庭年均纯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张志伟觉得“打工收入还不如种茶,且10亩茶园也不能荒废掉”。

谢文昌则认为种茶单纯些,不受人约束,雇人帮忙的话,30亩茶园也能管理得好。他雇了4名工人,还为他们搭了石棉瓦简易房。通过种茶,谢文昌有了更多闲钱和属于自己的时间,去年8月,他开了一间小卖铺;年底,他又和朋友各投15万元种植重楼。

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图为:张志伟一家在茶园里干活

茶市动荡

卖茶比种茶更苦、更操心。“每个关卡都需要自己把控,压力很大。”

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近年来持续高涨。在云南,2007年初由于普洱茶形势喜人,助推了茶园扩张;在贵州、四川等省,地方政府对新发展的茶园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外,华东地区的春茶生产提前,且冻害对春茶的影响较轻,不少省份的春茶产量比上年增产了15%以上。

2007年,竜竜村茶农大约在2月底就开始采摘春茶,张志伟家通过卖春茶鲜叶,净收入2万多元。以往卖10元左右/公斤的长叶白毫鲜叶,在2007年春季,即便是长老了也能卖到20元/公斤,成了鲜叶收购价最高的一年。普洱春茶加工量短期内快速增长,茶山上到处是背着背篓采茶的人,茶农一天可以挣到数百元,外地打工的人也纷纷归乡。

“2007年做茶做发了很多,做倒了的也有很多。”茶鲜叶的涨价必定影响茶叶市场,普洱茶价格经过一轮“发烧”,市场开始逐渐恢复冷静,当初高价收鲜叶的人也不再给茶农打电话,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也开始更注重品质,市场交易活跃度开始下降。相比种茶卖鲜叶的普通茶农来说,售卖成品茶的茶商承担了更多风险。

对于拥有3.22万亩茶园的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来说,2007年至2010年是一个较为艰难的时期。2011年后通过调整产品结构,龙生公司逐渐恢复了正常发展;现在,龙生公司最强的挑战者是遍布普洱各个村落的台地茶个体茶商。龙生公司副总经理杨有华认为,有规范的管理模式和达标的卫生条件是制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市场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台地茶个体制茶商中,大多无法保障制茶区域的卫生条件,且70%-80%的工人都是流动人口,管理亟待规范。

在竜竜村,独立经营加工台地茶的茶农有很多。谢文昌家的对门,是他妹夫李海中开设的茶叶加工基地,主要加工红茶。在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的小厂房内,放置了3台制茶机、1台烘干机和大量木材、茶鲜叶。春茶含水量少,3公斤多鲜叶就能制成1公斤成品茶,而夏茶则需要4公斤左右才能制成1公斤成品茶。3月初,新长出的茶叶还较少,这里每天能加工出300多公斤成品茶,到了采茶高峰期,一天能加工1吨多。

李海中的主要市场在省外。2011年刚入行时,李海中对市场不熟悉,还自己带成品茶去普洱茶源广场零售,后来做熟了,很多商家都通过电话直接向他订购,他也不再去市场做零售。“零售价格虽然比批发价高,但商家收茶量少,在交易环节要投入大量精力。现在有固定客源,只要对方订单来了,茶叶就能卖出去。”

同样是个体制茶商,杨庭学更热衷于市场零售。每年春茶上市期间,普洱茶源广场上的人流量都比平常要多,价位也高。遇到茶价好的时候,每公斤茶叶能赚30多元,但也有亏本的时候。“卖茶这事说不清,有时候拉几百斤来,一下子就卖掉了,有时几天都卖不完。”

近几年,随着茶叶市场的逐步规范,茶商大多只收购一级鲜叶,二级和三级鲜叶在竜竜村已无人问津。做自由市场的个体茶商,鲜叶大多靠“抢”着买,市场好的话收购价很容易炒高。但遇上市场突然低迷,花两三万元收购的鲜叶,可能血本无归。

杨庭学觉得,卖茶比种茶更苦、更操心。“每个关卡都需要自己把控,压力很大,有时晚上都会担心得睡不着。”

是茶叶改变了杨庭学的人生。1998年,杨庭学一家服从政府安排,从昭通巧家的高寒山区移民到普洱思茅区六顺镇哪棵树落村,移民落地后,正赶上当地村庄大规模种茶树,他家也跟着种。回想起在巧家的那些日子,杨庭学感慨万分:“苦,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未来永远掌握在有准备的人手里。”

深耕台地茶:下一片镀金的叶子?

图为:新茶在普洱茶叶市场进行交易

茶园转型

“让茶树在生态、互补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生长,杜绝人工干预,这才是真正的生态茶园。”

茶叶产量高低,质量好坏,与茶树的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新式茶园实行集约化栽培,茶园连片种植,物种单一,采茶时间密集,病虫害多,茶农们往往需要借助化肥和农药来提升产茶量。“现在人们更注重食品安全,而大部分茶园却离不开农药、化肥,茶农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种茶的必要性,农药化肥刺激了茶叶的产量,但也导致了(茶叶)质量下降。”许健康对目前台地茶“产量高、面积大,产值低”的现状很担忧。

随着食品安全成为关注重点,老茶园与新式茶园孰优孰劣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来。许健康对“普通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化”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那是“假生态”,“照样用农药化肥,只是用的是绿色农药、农家化肥,谁能保证这种化肥就没有污染?”许健康觉得,让茶树在生态、互补的自然生态环境下生长,杜绝人工干预,这样的茶园才是真正的生态茶园。老品种用茶籽生产的茶树主根能扎3米多深,逐层吸收土壤营养,所以茶叶味道好;新品种茶树的根是须根,没有主根,主要遍布在土壤,为了能够摄取足够多的营养,需要大规模使用化肥。许健康建议茶农重新用实生苗种植茶树,让茶树自然生长。当然,这样的茶树产量不会高。“一亩只能种几十棵,产量只有十多二十公斤,但是茶叶能卖高价。”

台地茶园的生态建设与有机转换,一直是云南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热门方向。早在1992年,肖时英就和妻子张木兰共同开辟了时木茶园,集中展示了他们一生从事茶叶科研和生产的丰硕成果。他认为,台地茶属于密植型茶园,适当的密植(每亩少于3000棵)能够提高茶树的存活率和产茶量,这是台地茶的优势,不能否定合理密植,这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种植方式。

“台地茶追求的不仅仅是产量,也是品质的保证。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品质观,不能用古树茶热起来之后的品质观去套以前的老观念。传统的古树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是需要去保护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利益而大肆炒作,也不能完全否定、妖魔化台地茶。”肖时英说,就茶树而论,江浙的小叶种茶树、福建广东和台湾的乌龙茶树,创造了龙井茶、碧螺春大红袍金骏眉等众多名优茶,没人质疑它们的无性系身份。云南茶业要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应,种植无性系茶树良种是必需的。“我们也不可能一味追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而忽视产量。就目前来说,完全弃用化肥农药也是不切实际的。”

人们喜欢古茶树的特质,其实更多来自于欣赏茶树的生长环境,而与茶树的树龄没有绝对关系。现在,肖时英位于倚象镇的茶园已经被评为国家级立体生态茶园标准化示范区,在这片100多亩的基地里,茶树被修剪成立体树状,形成两个采摘面,较一般平面树,茶叶的产量和效益可以提高近2倍;立体茶园在同一梯台上,搭配种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能有效调剂劳力,便于茶农及时采茶。

刚开始建生态茶园时,肖时英就嘱咐茶农不能施农药,但负责管理茶园的周师傅对此无法理解,担心虫害影响茶叶产量,他还带着工人偷偷为茶树打了农药,后来被肖时英发现,及时制止。周师傅说,刚开始茶园是通过改施农家肥、有机肥,打绿色农药第一步转变,后来逐渐发展为不打任何农药,靠养鸡来消灭害虫。种植下来,茶树的生长状态完全没有受到影响,还减少了工人们的劳动量,增加了额外收入。

对于台地茶的发展,耄耋之年的肖时英还有一个小愿景。未来,他想将生态茶园建成一个茶庄园,将科研和观光结合,吸引更多人来参观,推广现代茶园种植模式。在他家的书桌上堆满了关于乡村度假、人文景观方面的资料,最近,他正在图纸上做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的提升工程规划。

“现代茶园绿色发展的道路可以走得通,只要坚持。”他说。(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