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80后学茶札记|2017秋茶启示录Ⅱ

80后学茶札记|2017秋茶启示录Ⅱ

2019-04-04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80后学茶札记|2017秋茶启示录Ⅱ

茶山也好茶叶市场也罢,在茶叶品质确定的前提下,其价值和传播都需要一个响亮的口号或者概念,才会事半功倍。在2008年之后,靠着开发名山、名寨的概念,使得茶区细化到了寨子和茶地,并且以此为“品牌”,在市场上得到迅速传播。在往后,到了2012年,在名山名寨的前提下又根据林地归属提出了“国有林”的概念,这一轮轮的概念的抛出,持续巩固了山头茶作为高端普洱茶的地位,但“造概念”这个事情是不会止步的,当原有概念不能继续吸引茶友们注意力的当下,是时候抛出一个新概念来刺激大众啦。

启示三:保护区——国有林的升级版

“国有林”这几年大受追捧,这给了茶农以启示——稀缺的、生态原始的、难以获得的,一定能够卖个好价钱。于是,继国有林之后,未来极有可能开发的区域是管控力度更强的山场——保护区。对,就是那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国有林,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更加彪悍,法律约束清晰,惩治力度也更加严苛。设置国有林只是为了保护生态,而被定性为保护区的山场大都因为该山场内有濒危的动植物需要保护。因此,从生态角度来说,这里的生态更加原始,不仅没有被破坏,甚至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都极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更为关心的是保护区内的古茶树情况。我跟一位茶农朋友(当然了,这位朋友明确的告诉了我,这些信息也是听说来的,安全第一嘛,我懂…)了解到保护区的内的茶树基本上都是高杆,其实高杆古树这在以前是常态,什么时候开始的矮化,这是另外一个话题,等下聊。不仅形态上是高杆,据说还有野放茶的特征,茶品苦涩奇重,汤感粗鲁,体感明显,如果要达到适口的程度,最好混着黄片一起喝。然后,这位朋友拿保护区的茶叶与早年刚处在开发期时的国有林做了对比,那个年代并不遥远,也就十多年以前吧,那时候整个易武、象明片区的茶叶刚刚开始能够卖的上价格,于是利润驱使茶农(之前还不是茶农)开始了采摘国有林里面的茶树,都是野放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大茶树,采摘方式很粗鲁,茶叶制作不规范,再加上野放状态的国有林茶树未经驯化,总之口感那是咄咄逼人,相当难卖。

启示四:离我们最近的一波古树矮化运动

相信去过茶山的朋友都清楚三个概念:高杆古树、矮化古树、小树。我并不能肯定的告诉你矮化古树在矮化之初都是高杆古树,但是在最近的一波矮化运动开始之前,高杆古树远比现在要多几十倍。不知道上山的茶客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接近村寨的山场,基本上不会有高杆,连古树都很少,难得有成片的古树茶园,基本上也都被矮化的非常夸张,很多新的分叉都是从与地面齐平的主干上长出来的,这说明当时的矮化可以说不仅仅是为了矮化,很像是砍伐。我问了一下象明的茶农家老人,其实那个时间点理我们很近,差不多就是2005-2006年这个样子,也正是“捌零后学茶人”刚刚步入社会那会儿,在城市点头哈腰迎合领导的同时,殊不知此时此刻茶山上正在进行着一场矮化运动,并且对后来茶品的风格和品质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大家可能更加关心的是:这么值钱的东西,茶农为什么要涸泽而渔。我说来解释一下,这个原因不是我杜撰的,是当事茶农的当时真实想法。因为,以前无人问津的茶叶,一下子可以卖钱了,茶农觉得着幸福来的太突然,如果不快点采,等不值钱了就会错过一大笔财富。看过采摘高杆的朋友们应该清楚,一天一个人能采5公斤鲜叶的,已经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尽的情况下了,运气一般般时,一个人一天采个两三公斤是灰常正常的。于是,茶农选择了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把茶树放到再采。就这么个原因,当时他们不会想到高杆古树会像现在这么值钱,当时穷啊,能卖钱的东西赶紧卖,等没人来收,就一分钱不值啦——这至少是当年矮化古树的主因之一。

本文来自微信/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