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云南保山:千年茶乡昌宁红,一片绿叶凝匠心

云南保山:千年茶乡昌宁红,一片绿叶凝匠心

2019-04-04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云南保山:千年茶乡昌宁红,一片绿叶凝匠心

2月,在外交部举行的“魅力云南世界共享”全球推介活动中,来自千年茶乡昌宁的“昌宁红”,以“红+蓝”的组合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一抹红韵点亮了蓝厅,温润了来宾们的味蕾。一盏香茗岁月久。昌宁红茶的走红,不仅源于其千年茶乡的底蕴,更离不开昌宁县委、县政府多年坚持的“建设基地、调优结构、扶强龙头、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保护资源、繁荣文化”的发展思路,“一根丝”地以建设助农增收和生态、绿色、安全的产业为主线,咬定目标不放松,着力打造“昌宁红茶”知名品牌,提升“千年茶乡”影响力。

“苦尽甘来”,飘荡千年唯茶香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山花春烂漫,遍地溢茶香。

地处澜沧江流域优质茶区最上游的昌宁,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境内有20余万株古茶树、31.33万亩茶园,经专家鉴定境内最老古茶树的树龄不亚于国内已发现的古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早在1986年,昌宁便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2015年,“昌宁红茶”获得了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成为全国“昌宁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6年,昌宁成功进入“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行列。

“在海拔1400米—2300米的高山深谷中,分布着4.9万亩20余万株的古茶园和古茶树,受雾露的滋润,萌发的芽叶厚嫩柔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制成的绿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优点。”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德恩介绍,2006年,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组成鉴定组经实地调查、鉴定得出结论:昌宁县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还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昌宁就一直是滇红的重要基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峰期时最高年产量达2000多吨,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昌宁县着眼于全国乃至全球茶业发展的大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培育大龙头、争创大品牌,重构现代化茶业发展体系。

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接过了昌宁红茶的传承责任,所生产的红茶产品香高味浓,汤色透亮,回味持久,品质上乘,为滇红茶中的极品,畅销国内,远销东南亚、欧洲、澳洲,是国内最大的红碎茶生产加工企业;国内普洱茶的行业龙头龙润茶业集团也在昌宁建起了普洱茶生产线,所有的龙润普洱生茶均在昌宁生产加工;全县共有28个企业获得QS认证企业,“尼诺”、“勐鑫”、“雪兰”、“漭水源头”等品牌走俏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美国、俄罗斯等,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2016年昌宁县实现干茶总产量2422.06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2.3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3826元,昌宁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以质取胜,打造云茶新势力

几场春雨过后,在翁堵镇桤木林茶山的生态茶园里,潮湿的风暖暖地吹过,饱吸了雨水的新芽也在滋滋地生长着。“再有10多天的样子,待新芽再长些,便可采摘了。到时你们一定要来品尝新鲜出炉的春茶。”翁堵社区窝子寨村民小组的鲁学仁在自家的生态茶园里边整理着枝叶边高兴地和记者聊着。

上山上水出上茶,正是原生态、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昌宁茶的原汁原味。

“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茶园规范种植管理,特别是创建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以来,更是把茶园质量安全管理放在首位来抓,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生产标准,抓实茶叶质量安全源头。”张德恩说。

在新茶开采季到来之前,翁堵社区以寨村民小组的杨洪渊刚刚参加完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翁堵镇联合举办的国际雨林联盟认证基地推进暨技术培训会。“专家们重点对农药化肥、过滤防护、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活力等方面进行讲解,明确了茶叶生产管理中肥料药液使用及农残控制的基本要求、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确保我们生产的茶叶达到出口标准。”

“通过培训,茶农们逐步掌握了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规范了茶叶农事活动及茶产品质量安全,茶叶加工技术、生产经营管理技能也得到提高。”翁堵镇人大主席杨春成介绍。

作为昌宁县的骨干产业,茶产业一直是昌宁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除20万余株古茶树外,26.43万亩的现代茶园同样也是昌宁茶农增收的重要基础。

“原料就是第一生产车间。翁堵土质富含硒元素,我们通过改造提升茶园环境,严格控制农残,最终目的就是生产出干净放心好喝有益健康的‘富硒茶’。”翁堵镇镇长李仲华说,在“雨林认证”的推动下,翁堵在全县率先进行了茶园面积GPS实地测量工作,建立了茶叶质量追溯基础数据库,真正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

确保每一片茶叶安全放心,走好茶叶绿色、生态、安全发展路。昌宁县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茶叶产业转型升级重要举措,在精细化、品质化、品牌化上做文章,不断提升全县茶叶产品质量,以品质带动企业增效、茶农增收。

加大保护,让千年茶树永续活力

人们把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称为古茶树,我国的古茶树大多分布在云南,十分罕见,但在茶乡昌宁,古茶树就散布在堂前屋后,最老的茶树已经超过1600年。

黄家寨古树茶群是漭水镇古树茶数量较多的群落,涉及4个村民小组,177户茶农,古茶树4523株。

“这里的古茶树保存得较完好,年产干茶6.5吨,可实现产业收入650万元以上。”漭水镇党委委员洪宝介绍,“这主要得益于采摘加工质量的提升和持之以恒的宣传保护。”

“过去,部分茶农受市场价格影响和缺乏长远发展意识,过度采摘,有的古茶树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导致茶树迅速老化。加之一些茶农日常管理较为粗放,古茶树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退化严重,产量低下。”漭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陈富华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茶企、茶农达成共识,走开发性保护、保护性开发的路子,使昌宁成为古茶树长得最好、保护得最好的地区,并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由于长年水土冲刷、开荒等原因,有些古茶树根茎部外露,时有倒塌危险。在漭水镇河尾社区老寨子古树茶群,记者看到一排排高1米的T型隔边网加固在古茶树的根部。“在不伤及茶树根系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对根部填土,外填毛石的方法,对这些濒危古茶树采取加固措施,以使茶树根固枝荣。”陈富华介绍。

此外,昌宁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对重点古茶树群落实施重点保护。县环保局争取的昌宁古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在温泉联席古茶园实施,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依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帮扶西南贫困山区茶农示范项目,争取财政资金100万元,在漭水镇沿江村茶山河、漭水黄家寨等古茶区实施了古茶树培护示范和抢救性工程。

“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守住生态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号召保护下,这些历经千年风霜雨雪,依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中的古茶树得以继续焕发蓬勃生机。

传承弘扬,茶韵悠悠传千载

温杯烫盏、置茶闻香;斟茶入杯,涓滴有声。茶香袅袅,茶韵悠悠。在漭水初级中学的茶艺课教室里,初二年级兴趣班的同学们优雅地端坐在茶具前,跟着茶艺师一起学习茶艺表演,体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教孩子们学茶艺,我们还用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昌宁茶文化进校园教程》作为辅助教材,在学生中开展识茶、种茶、加工等知识教育,普及茶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知茶、懂茶、爱茶意识。”漭水初级中学校长于春云说。

2013年以来,昌宁县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以“知茶性、明茶理、爱家乡”为主题的茶文化进校园活动,数万名师生在培训和学习中受益,形成了独有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昌宁县更加重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茶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来抓。先后拍摄《寻茶记》《爬树采茶》等电视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出版发行了《千年茶乡》《昌宁茶叶志》《昌宁茶韵》和《昌宁茶文化知识培训》等书籍,并长期不懈地开展茶艺师培训,推进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营造浓郁茶文化氛围。

千年茶乡,茶香千年。从识茶、种茶到加工、销售,从日常生活需要到形成支柱产业,一片茶叶与昌宁人世代相伴,滋润了昌宁人,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思想、道德、礼仪等融为一体的茶乡文化。

一个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在转型中迎来发展的“春天”;一座城市坚持绿色理念,在开放共融中迎来八方客人。从产业到城镇,再到民生,昌宁打出了行云流水般的绿色生态发展“组合拳”。

昌宁,这颗镶嵌在澜沧江畔的绿色明珠,用一幕幕产业升级大戏,演绎着绿色跨越发展之路,用好山好水好茶奉上最醇厚的“云南味”。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