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中国茶营销(八):中国茶文化“找魂”

中国茶营销(八):中国茶文化“找魂”

2019-04-04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中国茶营销(八):中国茶文化“找魂”

中国茶文化之魂是什么?先看看中国茶是如何被当代人消费的?

中国六大茶种都植根于产地的生活习惯,茶也是古代中国的大宗贸易品。“神农尝百草中毒,遇茶而解之”的茶起源传说,包括饮茶治病防病的说法,既是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茶是一种高档(即使不是奢侈)消费品的真实状况。

从《茶经》开始,文人茶开始大量出现在唐宋之后的中国。此前的文人雅集多是引以为流觞曲水、煮酒论英雄(三国魏晋南北朝),唐代白居易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日浮梁买茶去”的茶商身影,透露出茶商的活跃与富有。清代山西票号积累金融资本的重要货物就是茶叶贩卖,西南茶马古道更是绵延数百年。

茶园、茶商、茶市、茶贸易,都在显示至近代(29世纪)之前的中国茶,并没有完全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奢侈品。我们回想80年代之前的中国,也会惊觉,茶在当时也是奢侈品。纸包售卖的茶叶,就像当时纸包糖果一样稀缺。

中国茶生产、消费、贸易的全面复兴,不过短短30多年!有着几千年产茶历史的中国,全民茶消费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北京的茶馆、大碗茶,是中国茶消费的大众化的代表,与中国茶的文人化、贵族化构成中国茶消费的原始面貌。如今沿街售卖的大碗茶已然绝迹,茶馆变成了茶楼或相声馆,中国茶需要再次寻找在当代中人生活中的坐标。

中国茶的品饮,主要分两种:冲泡茶与功夫茶。

冲泡茶无论是盖碗或是一般器皿(玻璃杯、瓷杯等),有三种冲泡方法:下冲法、中冲法、上冲法,以下冲法为普遍,绿茶品饮以个人为单位,缺少功夫茶的社交化品饮特点。

功夫茶植根于粤闽地区独特的社交(家族、邻里、客商)茶生活习俗之中,是一种主要以社交群饮为主的品饮方式,功夫茶的生活习俗浸润于粤闽地区的所有人群、男女老少,对于功夫茶品类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

可以看到,冲泡茶、功夫茶,是不同茶种的品饮方式差异。最近高档绿茶也在倡导用功夫茶的方式品饮,调节冲泡时间、次数。对于习惯冲泡的绿茶人群来说,绿茶功夫化的习惯是困难的,飘香杯也不能改变绿茶客喜观茶叶舒展之形的愉悦习惯。但以趋势看,未来功夫绿茶会与功夫红茶一样成为一种茶“品类”

综上所述,品茶这个习惯,在中国茶类里是内涵丰富、不能统一的,至少要分成功夫茶类与冲泡类两大类。

再看茶叶的消费情况,目前茶叶消费主要有以下形态(茶饮料、茶食品等非原叶消费暂不列入):

特供茶:如大红袍西湖龙井等,只见楼梯响,从未见人下来,每年拍卖的天价茶,是为了给特供茶的特权身份做一次认证。

极品茶(专业茶):即各茶品类里高端消费的上品茶叶,以茶客老饕,高档礼品茶为消费渠道,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部分高端茶是茶商茶企的重要利润来源,也不愁卖。

大众茶:即中国人日常消费的普通茶叶,包括部分伪装成高档茶的中等品质茶叶,在这个大众茶级别里,也只有几个全国性的品类(如西湖龙井等十大名茶),却没有全国性的品牌。

地方茶:多达500余种的地方小茶种及所谓新式茶品种,延续一高(极品)一低(大众)加礼品(地方特产)的三种售卖形式,一般销售半径不出本省甚至本地级市。

茶楼:中国的茶楼不是喝茶、品茶的地方,而是打麻将的、吃饭的场所,这些茶楼里的茶都是1两卖成1公斤的大众茶叶。

茶叶市场或品牌茶专卖店:要想品茶,还只能到这两个场所,还得碰巧老板在,才会根据他对顾客的身份判断,拿出一点好茶。在这些场所,所有老板都会先问一句话:你是自己喝还是送人?这其中的奥秘就是礼品茶在中国无法成大气候的原因:礼品茶,成了“有礼无茶”的代名词。

通过上述历史与现实的勾勒,中国茶文化之魂究竟是什么?显然很难统一。这说明了中国茶文化的哪些问题呢?

我们通过比较视野的考察,认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问题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茶缺乏人性层面的通感性:中国茶既缺乏日本式的茶道哲学,也缺乏立顿茶的消费环境,只是中国人日常饮料(含喝水)消费的一个替代品:对于习惯喝茶的人来说,TA会减少喝饮料、白水;对于不习惯喝茶的人来说,水果、白水、饮料都是中国茶的替代品。中国茶除了代表品级与等级,是不同阶层、个体的不同嗜好之外,似乎没有超越性的精神内容。

2、中国茶小众化、文人化、阶层化过于明显:前文已经提到各大茶种热衷炒作天价茶标高身价,不仅是垄断的信号弹,也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损害——从立顿的贵族到大众,或是日本式以茶道消弭等级(哪怕只是暂时的YY),一个打上特权、等级烙印的商品,绝不会得到全民的认同,反而会成为权力的殉葬品。

3、中国茶缺乏社会环境(消费氛围)的支撑:日本的茶道馆、英式下午茶的各种场所,都是以茶为消费对象或媒介的,只有中国的茶馆变成了饭馆、麻将馆、棋牌室,中国茶缺乏自己的道场---全国化的、广受认同的品茶或喝茶场所。

4、中国茶忽视了女性群体的作用,尤其是绿茶品类:中国女性有喝茶习惯的也多,但在高端茶里,女性都被当做茶艺表演的模特,再美的花瓶、再花哨的茶艺表演,都不意味着茶文化,反而是东施效颦。一个只有动作、却没有“将心注入”的茶道,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中国茶没有真正成为中国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的社交饮品。一茶一座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努力,发展过慢不说,也在变为快餐店。

中国茶缺少一种文化层面的共同认知——能够被广大中国人认同、向往、体验的茶文化精神及其品饮氛围。

当我们谈论中国茶文化的时候,其实需要先反问一下:中国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

如果连“是什么”都缺乏共同认知,你谈我谈大家谈的中国茶文化,究竟是什么呢?还不是“道术将为天下裂”式的认知碎片吗?这种碎片会导致的不就是“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观点与立场分裂吗?这样的分裂里,能产生什么茶文化呢?

中国茶文化缺少一种一以贯之的灵魂——代表中国茶的精神性元素。中国茶人只有先正视中国茶文化的问题,正视这个略有残酷的现实,才能找到中国茶走向现代消费品、复兴中国茶文化的路径。

上述的比较对中国茶文化的问题有结论却没有解决方案,结论也令人不悦,或意犹未尽。本文也不能为中国茶“立法树道”,我还是要采取“间接路线”战略,先扫清外围(中国茶消费习惯),再向内核(中国茶文化之魂)进攻,即重复本人对中国茶破局的核心论点:先做消费品,再做茶文化。

中国茶必须优先树立做消费品(不管是何种价格等级的消费品)的战略导向,才可以通过个别优秀企业、茶行业协会或外界大资本的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规避”上述比较研究中的中国茶文化问题——事实上,这样有所创新的茶企,将能诞生全国性的茶品牌,其示范带动效应,会改变中国茶产业茫无头绪、各说各话、小富即安的混乱现状。

一种与现代消费者真实的茶消费习惯对接的茶品牌、茶产品创新,是中国茶文化重新“找魂定调”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中国茶产业链历史与现状的洞察及研究,也将为中国产文化的“找魂”提供思想资源。

通过对日本茶、立顿茶的消费社会学考察与比较,我认为抄袭日本茶、立顿茶文化里“有趣的”细枝末节(特别是对日本茶道的邯郸学步),绝不能支撑中国茶文化的复兴——中国茶文化的崛起必须植根于中国茶产业链、中国茶消费环境,包括中国茶的历史与文化精华。

中国茶文化的复兴,没有必要需要向日本茶、立顿茶“取经学法”——并非我们不谦虚,而是前面的梳理里已经明确显示:这两种茶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关注茶叶本身的品味,而是外在的仪轨或混搭品饮。这是中国茶所断然不能认同的,也是中国茶与日本茶、立顿茶的本质不同,犹如泾渭之分明。

我们梳理认清日本茶、立顿茶的文化及其优点,冷静看待中国茶文化的不足甚至缺点,并非丧失对中国茶的信心。相反,通过比较考察,我们看到了对手优点的社会基础,也看到了对手的致命软肋。

在这种比较之下,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茶的核心价值,而且坚定了对中国茶“产品价值”独特性的信念——中国茶的本身属性及其带给饮茶人的感受,是立顿茶、日本茶及其茶道望尘莫及、无法超越的,这是大自然对中国茶的馈赠,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哲学精神的体现。

我相信,敢于直面对手优点才是自我超越的前提,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我们不必如周作人般误把他乡认故乡,在心理上已经被异族文化同化而不自知;也不必被英国式Teatime生活方式所困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多元性,足以让中国茶有独树一帜的舞台与空姐。

关键是找到中国茶文化之魂。做好自己的事。

阻碍中国茶文化崛起的,有历史、体制的原因,但根本是中国茶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思维境界: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痼疾,并非表现在市场与消费中的问题,而是中国茶企的历史积习、行业陋习、茶人的经营陋习,在阻碍中国茶文化的崛起。

中国茶文化,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革自己的命,勇于创新,必能冲出一条新路,让中国茶,香飘四海;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人普世价值的符号。

补记:

有人会说中国茶文化是讲茶缘、茶德、茶品的。如功夫茶里的桃园三结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绿茶里的君子之品如诚、信、仁、和、美、敬、廉、清、静、雅等,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确定为清、敬、怡、真四品。

卖茶人讲缘分、以心会心虽无不可,但实际地说,生意人将道德挂在口头,只会让顾客敬而远之。上述茶德也都是一家之言,不仅未能见之于生活日用(日式、英式采取的是“时间截段”法,造出一个承载茶道的Teatime——即所谓谈道说事之“场”),也是将茶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性混淆在了一起。

至于很多人喜欢挂在嘴边的“茶禅一味”、品茶悟道,就更是荒诞不经。

佛学包括中国禅宗,核心精髓就是众生平等,不要妄生分别之心。在一个平等的世界里,连喝一杯茶都要讲究“茶、喝茶、喝香茶”的等级分别,看人待客以貌取人、心有三六九等,哪里还是佛门弟子,分明是执着分别的愚妄迷人,其精神境界还不如田间老农。不知所悟何道?谈何品茶悟道?

茶禅一味就是不分别茶味而体悟禅机,而中国茶讲究一个“品”字:品级、品味,连煮茶之水都要讲究,这种精微细腻的品茶之道与佛教主张吃百家饭、不生分别心的平等精神是正相反对的。

《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次第乞已、饭食讫”正体现佛祖平等受施、不别好坏的无别精神,与佛教万法一视、普渡众生的信念是直接相通的。这是心容万物、无有挂碍的佛教精神。

中国佛门里的假和尚,将法偈舍利变成敛财之具,方丈沙门生贵贱等级之心,皆是末法乱道。禅茶、佛茶之类,妄分高低等级,意在敛财,此种佛茶、禅茶文化不仅不能代表中国茶,也不能代表佛教的精神,是对佛学、禅宗教义的扭曲。

茶道不排斥生意,更没有仇视利润的情结,但嘴上有道、心中无道的伪君子式茶道,或者空洞无物、错漏百出的茶文化理念,恰恰是中国茶文化的最大敌人。

为中国茶文化找魂,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运势的氤氲化合。本文要传递的结论是:尽管中国茶的历史最长,但中国茶如何嵌入现代中国人的消费生活习惯,这是一个新课题,从历史或他国都找不到可拿来就用的良方。

这是我们说中国茶的营销属于“中国创造”范畴的原因。

注:本篇为《茶文化之魂---一个比较考察》(下)。

文/史贤龙(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