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小产区≠好茶,波尔多模式难接中国地气

小产区≠好茶,波尔多模式难接中国地气

2019-04-04 访问量: 25 茶礼仪网

小产区≠好茶,波尔多模式难接中国地气

按语:受中国整体经济影响,茶叶市场低迷,为了刺激市场,有企业提出了“古树茶”、“纯料茶”等概念,更有企业主张学习法国波尔多模式,搞“产区茶”“小产区茶”“茶庄园”。对此,记者采访了资深产业专家蒋同先生,以下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中国茶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大发展,有了今天不容易的局面,积累了产业经验,培养产业人才,诞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和企业。

茶行业封闭,缺少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很多貌似的“创新”有了市场,加之行业又很浮躁,缺少独立思考。结果,坏的成了好的,谬论成了真理!插一句,就有几个颇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长期剽窃我本人的研究成果,你可以用我的成果,但不要变成了你的原创。

“小产区茶”,概念源自法国的波尔多。如果是一个几百亩的小微型茶企(茶庄园),这个概念立的住。但是,提出这个概念的那些企业,都是不甘于做小微企业,都是想做强做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大规模的市场化,几百亩不够,几千亩也不够,得几万亩,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这还是小产区吗?所以,如果没有具体的范围标准,“小产区茶”就跟普洱茶的越久越值钱一样,是一个炒作概念。

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思想的碰撞,就不可能诞生思想。一个没有思想引导的产业,是不可能进步的。你们是一家权威的媒体,今天借你们的平台,谈谈我的看法,我针对的是现象,不是具体的企业和个人,一家之言而已。

一、波尔多模式不适合中国茶

今天谈谈波尔多,以后详细介绍。波尔多Bordeaux是法国三大葡萄酒产区之一,另外两个是勃艮第Burgundy、香槟区Champagne。波尔多以产浓郁型红酒而著称,勃艮第产清淡型红酒和白葡萄酒,香槟区产气泡酒。

波尔多的特点有两个:

1、大量的庄园共生共荣:

波尔多拥有12万公顷葡萄园,57个法定高级产区、1.2万个酒庄、每个酒庄面积都不大(平均150亩左右);

波尔多葡萄酒绝大多数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庄园里生产的,葡萄种植、管理、酿造和销售的全过程都在庄园里完成,而且重要的工艺、细节都用手工完成,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模式。

2、国家层面的葡萄酒品质管理:

国家对葡萄苗、葡萄树行距、株距、末端葡萄枝离地面距离、修剪法、采摘、施肥、运输、存储、加工工艺流程等都有明文规定,发酵含糖量、酒精含量以及窖藏都经过严格管理;

把葡萄酒的质量控制重心前移到种植现场环节,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质量控制。

而当前中国茶业的国情是这样的:

一方面:茶叶的复合增长率达20%,远远超越了咖啡的增长速度,2016年预期达到3000亿。我国饮茶人口为20%,人均消费茶叶0.33公斤。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增加4万吨;达50%时,消费量则达到200万吨。超过几万亿的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国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21世纪将是茶的世纪。”

另一方面:3000亿市场有几万家企业,处于完全竞争阶段,门槛低, “小、散、乱、弱”。

波尔多才占法国多大面积?红酒从业人口才占法国人口多少比重?中国有8000万茶农,上亿涉茶人口,一千多个产茶县,而大多茶区经济欠发达,农民还没脱贫。茶业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在某些地区更是支柱型产业,如果不提升产业集中度,不培育组织化、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产业链条不可能合理,下游就不能反哺上游,中国茶产业不可能繁荣持续,更不要说国际化了。

现阶段应当大力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化,波尔多酒庄模式则可以是规模化、集约化的补充。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上的全体农民共同致富,实现“藏富于民”、“让农民有尊严的生活”的国家理想。

二、即使同一个产区品质也会有差异,小产区茶≠好茶

是不是,茶园位置好,茶叶品质就一定好呢?我举几个例子,同一块小产区来比较:

同样是黄山毛峰小产区的茶园,老谢家茶、谢裕大等几家企业的合作社运行的好,对茶农管理的好,茶叶品质自然好。

同样是蒙顶山小产区的茶园,跃华茶业不仅对农民管理的好,还有几千亩的有机茶园,所以茶叶品质自然好。

同样是宜宾早茶小产区的茶园,叙府、幸福茶农对茶农实施严格的管理,所以茶叶原料品质就好。

同样是临沧双江冰岛茶,勐库戎氏对茶农实施严格管理,所以勐库戎氏的冰岛茶原料当然好。

同样是班章产区,陈升号、中吉号对茶农实施严格管理,茶叶原料当然好。

同样是峨眉山产区,峨眉雪芽对茶农严格管理,所以茶叶原料当然好。

上面是说茶农管理,再说说工艺:

鲜叶都来自桐木关核心产区,但是梁骏德、正山堂的制茶技术好,生产出来的金骏眉品质自然好。

鲜叶都来雪峰山茶区,但是白沙溪的制茶技术好,生产出来的千两茶、茯砖茶品质就是好。

鲜叶都来自冰岛村,但是勐库戎氏、下关茶厂的技术好,生产出来的冰岛生茶就是好。

北京城的老牌徽商老字号吴裕泰、张一元,茶园一直都是合作的,但是产品却深受几代北京人的青睐,那是因为这两家企业拥有做好茉莉花茶的独门秘籍,张一元的王秀兰,吴裕泰的孙丹威,两位优秀的女性、女企业家,都是一顶一的制茶专家,是茶届楷模。

普洱茶市场上,大益、下关、勐库戎氏、澜沧古茶等等深受市场的追捧,并不是这些企业的茶叶来自小产区,而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上百年或者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茶技术,能制成独具风格的好茶。

三、共生共荣、百花齐放,而不是谁干掉谁

小散乱弱,3000亿的产业,几万家企业,这里面又有两种特征:

第一种特征:中国有一千多个产茶县,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叫法,就是一千多个品类,因为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经济上自我封闭。其实一千多个茶叶品类中很多茶叶是类似的,从绿茶来说无外乎扁形、卷曲形等;红茶来说,这种红还是那种红,工夫红茶的工艺基本上都一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种特征:每个品类里面,又有成百上千家企业,比如铁观音,就有八马、安溪铁观音集团、华祥苑、日春、山国饮艺等;安化黑茶有白沙溪、中茶、湘益、黑美人、怡清源等;福鼎白茶有绿雪芽、六妙、品品香、福鼎白茶集团等等。每家企业又有自己的畅销产品,比如八马是赛珍珠,安溪铁观音集团是浓露香永、华祥苑是金凤凰。

一个品类的繁荣,应该是很多家企业(包括政府、协会)共同推动的结果。铁观音就是八马、安溪铁观音集团、华祥苑等企业共同推动的结果;安化黑茶是白沙溪、中茶、湘益、黑美人、怡清源共同推动的结果;普洱茶是大益、下关等众多企业共同推动的结果。品类的蛋糕要靠大家一起做,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

随着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逐步提高集中度,最终,每个品类留下三两家,更多的企业整合到产业链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或者变成波尔多那样的酒庄,小而美的茶庄,也很好,但这不是主流,这是补充。

“我就是最好的、最正宗,别人都比不上我。所以你们经销商要经销我家的产品,你们消费者要购买我家的产品!”——这才是小产区茶概念的真实意图!消费者买的是好产品,不是买概念,消费者不买账。惨的是经销商,被厂家压了一通货,货在仓库里,动销不掉。

小产区茶是一种狭隘的理念,这种理念指导的企业发展战略,一定是排他的,而不是共生共荣。

组织管理好农民,产出好茶才是正道

“小产区茶”这个概念是受“定位”的广告理论影响。这个理论源自美国,在美国没有影响,美国是一个技术创新驱动的国家,早就过了概念炒作的年代。定位在中国开花,前几年通过炒作挺有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家素质的提升,这几年不热了。茶行业封闭,其他行业早就不玩的定位理论,还在茶行业流行。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一个卓越的企业怎么会是定位出来的呢?比如华为、比如联想、腾讯、老干妈、格力、万达、万科,这些企业怎么可能定位出来的呢?

蒋同团队走过中国上千个县,服务了很多农企,摘录几个企业家的感悟:

①农民没信用,收购合同管屁用,花大力气指导,开了春,别人多一毛钱,他就卖了;

②素质高点儿的农民都跑到工厂去了,我这里只要按规定来做,别人教十遍,我教三十遍;

③中国农民种了几千年地,但真正会施肥的没几个;

④农民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让政府出面给我施加压力,我的目标不能兑现,也可以通过政府。政府是重要的第三方,公正方、协调方;

⑤正式创业后,他开始尝试“公司+农户”,这种方式曾在北方广泛使用,但通常并不持久,因为必须保证农民永远是赢家,公司要承担几乎全部风险;

所以,在中国做农业、首先要学会怎么样管理中国的农民。管理他们,处理事情不能像对待写字楼的白领,和制造企业也完全两样。穿着皮鞋下乡是搞不好农业的。

采访对象:蒋同(和君咨询茶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幸福茶农创始人、著名战略营销和产业整合专家)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