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茶叶大数据|“十二五”云南茶产业发展成果辉煌

茶叶大数据|“十二五”云南茶产业发展成果辉煌

2019-04-04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茶叶大数据|“十二五”云南茶产业发展成果辉煌

茶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也是统筹城乡、增加就业和助农增收的优势骨干产业,更是我省扶贫攻坚的重要民生产业之一,做大做强茶产业对加快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全省上下针对茶叶市复杂多变的形势,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核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规模、龙头数量、品牌效益、市场份额、茶农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圆满收官,为“十三五”茶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主要成效

产业规模发展实现新突破。2015年,全省茶叶面积达60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550万亩,与“十一五”末的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42万亩、147万亩,分别增7.5%、36.48%。高优茶园面积达到430多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71.5%、提高1.5个百分点,同比增加160万亩、增59.26%。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30万亩,增加25万亩、增12.2%;无公害茶园达53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88.04%,增4个百分点,同比增加60万亩、增12.77%;有机茶园达39.5万亩,同比增加12.05万亩、增43.9%;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450万亩,同比增加350万亩、增350%。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110个、面积12.5万亩,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50个,创建面积达7万多亩。茶叶总产量达36万吨,同比增加16万吨、增80%,成品茶产量26.54万吨,同比增加14.88万吨、增127.62%,其中绿茶产量7.17万吨,增加3.84万吨、增94.31%,普洱茶产量12.89万吨,增加7.81万吨、增153.74%,红茶产量6.15万吨,增加3.55万吨、增136.54%。

产业效益提升创造新佳绩。2015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达623亿元,比“十一五”末的125亿元增加498亿元、增398%。其中,农业产值114.7亿元,增加75.35亿元,增191.5%;加工产值230.4亿元,增加169亿元、增275.6%;第三产产值277.9亿元,增加253.6亿元、增10倍。农民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由874元增加到2614元,增加1740亿元、增199%。茶园平均亩产达54.13公斤,同比提高7.16公斤,提高15.26%;平均亩产值达2086元,同比增加1110元、增113.73%,效益提升非常明显。

产业集成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省产值千万元以上茶企达170多户,同比增加99户,产量500吨以上企业达103户,同比增加51户。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达业24户、增加18户,5000万元—1亿元企业达39户、增加31户;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达8户、增加7户;产量3000吨以上企业23户,增加17户;1000吨以上企业达75户,增加50户。产量千吨以上企业总产量达19.7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54.74%,较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产业集成度和龙头企业带动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开创新局面。全省茶叶精制率首次突破70%,达到73.7%,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普洱茶、滇红茶二大类茶产品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53.8%,较201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占全省成品茶总量的72%,提高了6个百分点,作为我省茶叶代表性骨干产品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普洱茶、绿茶、红茶产量分别为13万吨、6万吨、7万吨,比例基本达到2:1:1,产品结构符合我省茶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实际需求。同时,“云南古树茶”已成为我省茶产业一张闪亮名片,乌龙茶白茶及普洱茶膏、茶粉等精深加工茶品产量达0.5万吨,丰富了云茶产品结构。此外,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茶产业一二三产产值规模持续稳定扩大,产值比例达1:2:2,尤其加工产值明显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云茶品牌打造呈现新气象。2015年全国茶叶公共品牌评选中,普洱茶品牌价值55.66亿元,较2010年增长16.82亿元,增43.31%,获最具带动力品牌,滇红茶品牌价值达13.41亿元,增长5亿元、增57%。目前,全省茶叶企业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户,同比增加2户;“中国驰名商标”11个,同比增加10个;“省级龙头企业”60余户,州市级龙头企业达150多家,“省著名商标”累计达110多个。此外,各州市打造区域品牌成效明显,如凤庆县2015年获国家质检总局同意筹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在深入打造“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的基础上,2015年被评为“中国普洱茶文化之乡”;保山市昌宁县“昌宁红”、德宏梁河县“梁河回龙茶”等区域品牌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市场拓展营销迈出新步伐。以省茶博会为依托实施“云南展团·云茶巡展”活动,以统一抱团的方式,加大云茶市场开拓力度,重点选择了大连、西安、沈阳、哈尔滨、太原、上海、济南、深圳等普洱茶新兴市场开展云茶巡展活动10余场,取得了明显实效。连续在昆明举办省茶博会5届,实现交易额共计46.51亿元,省外巡展活动实现交易额达20多亿元,新增代理商、经销商5000多户,云茶产品销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覆盖全国31个省市100多个二三线城市,进一步扩大了云茶的市场影响力。其中2015年第十届省茶博会实现交易额达12.75亿元,较2010年第五届增加9.2亿元,增长260%。“十二五”期间,我省茶叶出口和转口共计15多万吨,创汇总额达8亿美元,其中出口3.46万吨,金额达1.56亿美元,出口单价增长了122.5%。

产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定宣传并深入执行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生态茶园创建要点,切实提升有机茶、生态茶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按照《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的要求,重点围绕30个优势县(市、区)组织开展茶叶标准化创建,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完成农业部标准茶园创建53个,创建面积达7万多亩,辐射带动全省高优生态茶园430万亩。积极推广茶园机械化修剪采摘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目前全省茶园机械修剪茶园达150万亩,同比增加90多万亩,增1.5倍。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现场会1000多场(次),培训茶农20多万人。

主要经验

以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工作为抓手,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和推广能力。结合我省茶区分布特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扶持建立了一批农业部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无性系茶树良种母本园和示范园,为大面积发展良种茶园及中低产茶园的改造奠定了坚实的种苗和技术基础。

以标准茶园创建为抓手,狠抓原料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农业部扶持,重点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开展标准茶园创建工作,实施良种良法技术推广,采用无公害生态茶园综合生产技术,大力抓好高优生态茶叶基地建设,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茶叶产量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茶农增产增收,企业的原料得到保障。此外,茶区近年来积极推广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全省茶园机械修剪茶园达150多万亩,比2010年增加90多万亩,增1.5倍。

加强科技培训,促进科技推广应用。不断加大对科技人员、茶农和初制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科技与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各级在茶区举办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茶园建设、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共1000多期,培训人员20万人次。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优化产品结构。“十二五”期间,普洱茶、红茶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稳步上涨,茶叶企业不断扩大普洱茶、红茶生产规模,2015年生产普洱茶12.9万吨,较2010年增加7.8万吨,增154%;红茶6.2万吨,增加3.6万吨,增137%;普洱茶、红茶成为我省茶产业骨干代表性产品,占全省成品茶生产总量比例突破70%,占72%,提高了6个百分点。

以省茶博会为依托,积极开拓省外新兴市场。一是为茶叶企业搭建展示平台,为厂家与商家搭建桥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产品销路。省政府每年举办一届茶叶博览会,为全省茶叶企业搭建平台,展示推介各种茶叶产品。二是积极组织、鼓励和支持企业踊跃参与国内外举办的各种有影响力的茶事活动。如组织较大的企业参加了中国茶叶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深圳茶博会、上海茶博会等。三是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拓展新兴市场,前往太原、沈阳、西安、济南等不同区域城市开展云南茶叶宣传等促销活动。四是应用互联网、报刊、电视等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营销。五是大力发展茶业第三产业。结合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专业化茶形象店、体验店、茶超市等,丰富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拉动有效需求,扩大消费市场。六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

以塑造公共品牌为主体,大力打造区域品牌。以普洱茶、滇红茶公共品牌为重点,积极组织参加全国茶叶公共品牌和重点企业品牌评选,大力提高云茶品牌影响力,公共品牌价值提升明显。此外,各主产茶州市县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区域品牌,如普洱市打造中国茶城、临沧市红茶之都、勐海县“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昌宁县“昌宁红”、梁河县“回龙茶”等等,成效显著。

制定标准,全面提高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2014年,发布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自2013年开展古茶园科学保护与利用技术示范,为制定我省古茶树保护技术标准提供依据。加大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茶园推广工作,“三品”认证及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取得了实效。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