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景迈山生态茶园建设调查

景迈山生态茶园建设调查

2019-04-04 访问量: 24 茶礼仪网

景迈山生态茶园建设调查

(建于90年代中期的景迈芒景联办茶厂,如今已成一片废墟)

早在清朝民国,景迈山的茶就名声在外,当地人赶着马帮驮着茶叶,去缅甸、孟连、西盟等地换盐巴、粮食、洋货,这些混杂着螃蟹脚一起炒制的茶叶,成为外面市场的抢手货。解放后,国家长期施行统购统销政策,景迈山不能再单独打自己引以为傲的牌子,而先后成为了勐海茶厂、澜沧县茶厂的原料基地,其毛茶被收购去与其他地方的茶混拼加工。而当地人也只能老老实实在家种地,日复一日做着修补地球的工作,往年喝着自烤酒赶着骡马走四方,只能成为绝响,不可触及的回忆。

在这最寂寞的年代,景迈山依然是政府发展茶叶经济的一个重镇。1966年,澜沧县在景迈山组建一个茶叶培训班,种植了300亩密植茶园,开启澜沧县发展现代茶产业新模式,也不断的培育、输出一批批专业人才。现澜沧古茶公司董事长杜春峄作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就是那时起在景迈山开始了她的传奇。90年代初,惠民乡黄老乡长在景迈山抓现代丰产茶园建设,种了3000亩台地茶,并成立了景迈芒景联办茶厂,景迈山的青年们纷纷前去上班,古老的山村第一次大规模接受现代种茶、制茶技术的熏陶,如今当地做茶叶的能人,许多都有90年代在景迈芒景联办茶厂上班的经历。

就是这当年定植下的3000亩与周边惠民茶场的茶园,构成了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之外的另一个谱系,其通过大规模的稀疏留养改造,化身为生态环境与种植模式接近古茶林的生态茶园,为云南种植面积最大、效益低的台地茶改造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两万亩生态茶园,虽然它们没有万亩古茶园那样荣耀的先天出身,但凭借后天的不懈修炼,上演了乌鸡变凤凰的传奇。笔者调查景迈山生态茶园建设,就是想为被过度妖魔化的台地茶正名,其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变成人见人爱的生态茶,这就是“景迈山台地茶升级之路”带给我们的启示!

当年景迈山的古茶树差点被砍掉,改成台地茶园……

景迈大寨的玉苏就是90年代参与种植3000亩台地茶的一个,“勐海许多古茶园改成台地,在那个片面追求产量的年代是一种先进的做法。惠民乡黄乡长也想在景迈山改,后来经仔细考量,觉得好好生长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改了可惜,还不如另开茶地。于是,1993年在景迈与芒景两村种了3000亩台地茶。当时开茶园留有许多空地,现在补种满了,有四五千亩。”

这3000亩台地茶园的种植与加工,由澜沧县茶厂(澜沧古茶公司前身)来实施,在景迈山组建“景迈芒景联办茶厂”(因为建在两个村的中间,两边的地都占到而得名)。出生于1976年的傣族小姑娘玉苏,成为最早进入联办茶厂上班的当地青少年,从1992年一直干到1996年,可谓将人生最美好的青葱岁月奉献给了景迈山的现代丰产茶园事业。

“解放前,我的老爷爷就种茶,做成普洱茶,驮到缅甸换大米。在景迈山,我们的主业是种田、种地、种茶,卖茶叶是我们的零用钱。因家庭困难,我只读了六年级,有个小伴的父亲在农业经济合作站上班,我经常去那里玩,跟着他们说汉话,了解外面的新鲜事物。在寨子里我的汉话说得好,就被第一批选到县茶厂上班。”

玉苏是1992年底去的,开始帮忙煮饭,后来参与开辟茶园管理工作,这也是景迈山现代茶叶种植技术大普及的年代。她说:“县茶厂在景迈、芒景大量招工,将年轻人都招去管茶园,一人管6亩。95年建加工厂,当年开始加工一点,96投产,并分设六个收购点(负责6个生产队的收鲜)。我当时负责收鲜叶(有好几个人负责收),并查堵鲜叶外流(即将基地鲜叶偷卖给外面的贩子),发现偷卖鲜叶的就罚款。当时古茶不值钱,联办茶厂只收基地的台地茶叶。古茶由外贸公司去收,其收购组设在现在景迈山小学。”

起源于景迈山的台地茶改造革命——生态稀疏留养

2004年起,古树茶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台地茶就从过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香饽饽越来越不为人所待见。

而事实上,台地茶只是种在台地上的茶,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台地茶之所以名声臭,是因为过去追求丰产,密植,用化肥农药催,过度人工干预。台地茶通过生态、有机改造,也可升级成生态台地茶、有机台地茶。台地,仅指开台种茶而已,至于好不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采用哪套种植管护模式:是片面追求高产与卖相的,还是搞生态、有机,甚至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的。

台地茶,是个中性的词,却被妖魔化太久。

古树茶资源有限,云南种植面积最大的还是台地茶,其涉及到无数茶农的直接收益,怎样为其提质增效,景迈山早在2007年就创造性地在探索“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搞生态稀疏留养”,并于2010年大规模推广,从而掀起了云南台地茶改造的革命,造福全省数百万茶农。

景迈、芒景早在1993年规模化种植3000多亩台地茶,加上周边的惠民茶场台地茶园,到2010年景迈山上的台地茶已达近2万亩。这些台地茶都是老品种实生苗,如果采取生态茶园改造的方式,其品质和卖价都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2007年政府进行稀疏留养(采用古茶树放养方式,并种植覆阴树,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将台地茶树养高养大)的尝试,就是从景迈山本土茶企长宝茶厂的茶园基地做试点开始的。2010年3月,普洱市计划对景迈山的2万亩台地茶园进行整体生态改造,大力推行稀疏留养,即将密植的台地茶园,通过每米砍去几棵留下一棵的形式转换成类似古茶树种植模式的茶园。

2010年,玉苏在景迈山古茶树最多的一个寨子——大寨当队长。她要抓的工作是,带领乡亲们砍90年代种的台地茶,即那片倾洒着自己青春热血的茶园。好好的茶树砍了,乡亲们想不通,茶园改造工作阻力空前,“大寨的台地改生态茶,就是我在抓,县市工作组都进来做老百姓思想工作。茶地原来一米间距长有6株茶树,现在要砍掉五株只保留一株。这样做会导致产量减得厉害,老百姓接受不了,他们天天来我家哭,说‘要到我家采古茶,弥补损失’。现在茶价好,我说你们还哭不哭,他们都笑了。当时,改造一亩地补300元,施工队与老百姓各一半。最开始老百姓不理解,我带党员、干部先砍。”

景迈山的老百姓是最朴实的,他们算不来三五年之后的生态帐,政府就先送来了一个弥补短期损失的“大礼包”,即安排肩负普洱市茶产业升级使命的国资委旗下的龙头茶企——天下普洱茶国公司大量收“政治任务茶”。

天下普洱茶国董事长包忠华说:“开始推动生态茶园改造(稀疏留养)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因为稀疏留养后茶叶产量要减少三分之一,很多茶农不愿意。当时景迈山的古树茶价格跌落到每公斤160—180元,台地茶每公斤不到30元。为了提升打造景迈山知名度,申报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普洱市委、政府同意对景迈山计划稀疏留养的5000亩台地茶每亩补助300元,乡里组织专业队砍茶树,有部分茶农还阻止砍。同时承诺由天下普洱茶国公司按每公斤200元收购景迈山古树茶,收购任务100吨。当时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公司刚刚成立,缺人缺资金,就委托市茶业局负责收茶工作,因为高于市场价,结果收了一百二十五吨毛茶,公司向银行、财政、国土等部门筹借2500万元支付茶叶款。这批‘政治任务茶’是政府为稳定与扶持景迈山茶业,推进稀疏留养工作,送给当地的一个大礼包。”

2011年由于景迈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进,景迈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得到茶界的认可,同时普洱茶市场开始回暖,景迈山古树茶涨到每公斤400多元,生态茶涨到每公斤80多元,但台地茶也就每公斤30多元。稀疏留养给茶农带来了摸得着、看得到的利好,2012—2013年在政府没有任何补助情况下,茶农主动把其余1万多亩台地茶全部进行稀疏留养。2014年景迈山古树茶价格涨到每公斤800—1000元、生态茶每公斤200—300元的历史之最。

“稀疏留养生态茶园”为云南第六代茶园,是对世界园艺的最新贡献

要认识“稀疏留养”的价值,必须将其放在云南茶树种植模式的变迁之中来认识。千百年来,云南茶树种植模式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六代茶园):混农林茶园、满天星式纯茶园、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茶园、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含有机茶园)、稀疏留养茶园。

云南茶叶科技专家以往总结出云南存在五代茶园,笔者对之进行了适当修改,并加上云南茶叶种植史上最新的成果——稀疏留养生态茶园,将其改进为“云南六代茶园”。

混农林茶园。这类茶园建立于汉末至清代中叶,是最古老的茶园结构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树栽培农艺技术,茶树与其他一些林木混种,同时长成,茶树间距1.67m见方,挖穴单株种植,每亩100—200株。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茶园以多种植物成分、动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它带有采集农业的印记,由于生产的需要,先民们把茶树从森林中迁移出来,在茶树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植,反映出在栽培技术上持有谨慎态度。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就是这第一代茶园的杰出代表。

满天星式纯茶园。这类茶园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这种茶园模式成分结构单一,单纯种植茶树,无其他植物成分。棵对棵,顺山坡栽种,1—1.67m一株,每亩200—600株。凤庆、临沧、云县、景谷、景东、澜沧等地的老茶园属于这种模式。它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经营者要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混林茶、混农茶作为副业性的商品生产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必须向主要副业和专业生产转变,茶树必须从林子里走出来,茶园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须清除出去,为在单位面积上少投入、多产出,势必要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纯茶园就出现了。纯茶园在我国东南文化与商品发展较早的地区出现较早,在西南较晚。纯茶园与大茶区应是同时出现。

等高条植茶园。这种茶园和技术早期可能是在中国东南形成,在新中国诞生后,输入西南,它是现代茶园结构和农艺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输送到云南,特别是在毛泽东的“农业八字宪法”的指导下,在60年代开始发展等高条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园,这种茶园,从茶树本身改善了茶园种植结构,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亩种800~1300株,与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还开了梯台,提倡在茶园种遮阴树、防护林,设排水沟,修建道路等,加强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单位产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国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园都是这种模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专业茶场。在云南,这种茶园有70万亩。

密植速成茶园。上世纪80年代在全省推广应用。这种茶园是在等高条栽的基础上,以土肥为基础、以密植为中心,把握好修剪养蓬采摘的技术关键,进一步把种植密度提高2—3倍,每亩2000—4000株,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建园指导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产出作建园原则。

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含有机茶园)。生态茶园遵循自然规律,按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建立起来的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稳定、系统平衡和具有稳定持久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应的茶园。1986年开始,在云南省茶叶综合示范区的勐海、澜沧、双江、腾冲、临沧等县试验示范。

稀疏留养茶园。2010年普洱市率先在景迈山尝试此种种植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其做法是,对密植的台地茶园施行砍一株留一株,或者砍两株甚至多株留一株,以减少茶树的种植密度,在数年内对茶树不采摘,或者少采摘,尽量让茶树自然生长,从过去水平采摘面改变为立体采摘面,并广植覆阴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营造茶树原生态的生长环境。

通过这六代茶园的逐一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混农林茶园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形态下的茶园,满天星纯茶园是云南茶叶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专业化茶园,这两种茶园都是云南传统茶园;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茶园与高产优质生态茶园,都是云南茶叶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深度接轨的产物,其从解放初期起一直盛行到21世纪初,云南传统茶园种植模式被归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大面积的老茶园在低产茶园改造名义下被台刈;到了2004年以后,随着古树热与原生态观念的兴起,云南茶叶种植又出现了返祖现象,即返回到第一代与第二代种植模式,现存的老茶园受到追捧,效益不高的台地茶除了升级改造成现代生态有机茶园之外,还通过稀疏留养的方式将之改造成传统老茶园模式。

如今,景迈山不但凭借万亩古茶园这一云南第一代茶园笑傲茶之江湖,而且还在当代贡献了稀疏留养这一第六代茶园,通过将密植的台地茶园砍稀,并模拟古茶树的生长环境,用最接近第一代茶园的种植管护方式来创造全新的生态茶奇迹,堪称云南茶产业对世界园艺的最新巨大贡献。

景迈山生态茶园建设调查

(黄劲松将古茶树枝条嫁接到生态茶树上)

嫁接古茶,景迈生态茶的创新实验

“稀疏留养”仅仅是景迈山生态茶园建设的开始,尝到甜头的当地人在生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不但要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还想再造生态茶的基因,培育出属于景迈山自己的良种,并据此研发系列创新茶品,开拓全新的蓝海市场。

长宝茶厂是景迈山在当代最早做普洱茶的,如今其掌门人黄劲松正在打造“长宝茶叶品种园”,开发系列新茶品。

“2003年,我们在大平掌古茶园发现长宝1号品种,扦插在现在长宝古茶庄园附近,种了五六十株,后因修路移栽仅存活一棵。2014年,原普洱市茶业局李富林局长下来调研,我介绍了情况,说没土地开辟苗圃园不好搞。他说可以嫁接在现成的生态茶园里,景东、景谷、镇沅有十多年的成熟技术。我茅塞顿开,李局长帮我联系了景东一个技术员,先从我家做试验,在老酒房的生态茶园里划出一块实验地,专门搞枝条嫁接。目前已经嫁接成活了包括长宝1号在内共九个良种。”

据其介绍,长宝品种园是源自黄劲松与父亲黄长宝经常跑茶山,发现景迈大平掌存在不同的古茶品种(有大叶、中叶、小叶、紫叶、糯茶等不同),单独采摘下来分开加工,发现口感也有区别,可利用其显著特点深入培育成优良品种。目前,黄劲松已经在老酒房将古茶枝条嫁接在生态茶树上,培育长宝1号到8号共九个良种。长宝茶厂将利用这些宝贵的品种资源,进行产品深度研发,开发景迈月光白、景迈乌龙茶、景迈紫茶、景迈养生茶等全新茶品体系,为景迈茶的深度开发探索更多思路,用全新品类拓展景迈茶市场。

现介绍一下几个主要良种及其开发思路:

长宝1号。云南大叶种特性明显,叶片大,芽头粗壮、显毫,抗病力强,树形挺拔伸展,制作出来的茶回甘与香气均好,内含物质丰富,可泡三十泡左右。长宝茶厂打算利用其显毫特性,开发成景迈月光白。

糯茶。鲜叶加工时,因茶汁丰富,揉捻起来像糯米一样粘手。借鉴乌龙茶加工需要粘性,将对糯茶进行生化分析,搞清楚物质成分,拟开发成景迈乌龙茶。

紫茶。单独做出来,花青素高,景迈兰香显著,打算开发特殊香型普洱茶,养生普洱茶。

黄劲松谈了在景迈山大面积推广长宝良种的思路:“明年移栽到固定合作基地里,跟老百姓签协议,制定市场保护价,提价收。长宝提供枝条,安排人员去嫁接,老百姓按照长宝的技术要求管理,鲜叶专供长宝,收鲜价高于市场价。在产品生产方面,按月光白、紫茶、乌龙茶工艺先试制,成功后生产。”

将景迈生态茶做成茶叶胶囊,卖给都市白领与老外喝

做茶叶胶囊,用最新研发的茶饮机泡茶,这可能是景迈山生态茶开发中最拉风的一种玩法,但其契合了现代消费潮流。想起这个绝妙主意的,是一个有着“国际范”,在上海做红酒与普洱茶高端定制的70后女商人。

受过高等教育,在法国留过学,研读过商学院,并在温州、上海创业十多年的她,有着国际化视野与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想致力于中国古老茶文化与年轻人、外国人之沟通,于是她借鉴西方用咖啡机冲泡咖啡胶囊的做法,研制了茶饮机与茶叶胶囊。而装在茶叶胶囊里的茶叶选的就是景迈生态茶,这堪称“国际范遇见了景迈茶”。

上海墨印茶业公司董事长墨小印女士来到景迈山是2009年,当时她就被景迈山优异的生态环境、自然人文与茶叶的卓越品质所震撼,发下初心“将景迈茶推到国外去,让老外也爱上中国茶”。于是,从认养古茶树,做高端普洱茶定制开始,墨小印开始了她的景迈山时间,愿将自己的一生浸泡在景迈茶汤里,为世人奉献充满创新精神、前所未有的一缕茶香……

90年代就把青春留给3000亩台地茶园的玉苏,后来在大寨自己建初制所加工古茶,打造景迈山顶级毛茶品牌。由于玉苏家的古茶树数量在大寨排在前三,而且许多都是生长数百年的大单株,墨小印经人介绍慕名前来谈合作,认养500棵古茶。如今,上海墨印茶业想深度开发景迈山的生态茶资源,玉苏作为生态茶园建设的亲历者,无疑可以提供极大的便利与帮助。

“我在国外呆了很长时间,对法国文化比较痴迷。法国人将艺术跟生活相结合,骨子里很优雅,吸引了我。巴黎最伟大的艺术品是矗立在街头的。法国咖啡与红酒文化落实到饮食,是真正的生活文化。2007年在法国看到咖啡机,这东西非常有意思,把咖啡制作品饮简单化了,并且口感不差于很繁琐制作出来的东西。去年,我想茶叶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找厂家在咖啡机基础上进行改进,经历了很多试验,包括对口感、温度等的测试,推出第一代茶饮机。”

墨小印说的是自己花一年多时间研发的茶饮机,并把景迈生态茶做成茶叶胶囊,仿效法国人用咖啡机打咖啡胶囊,将繁琐的泡茶过程简化,但享受的品质不变,用西方的方式喝中国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本真的东西,没有添加剂。

将茶叶跟时尚结合,是为了开发80、90后,引导其喝中国茶、草本茶的爱好,主打轻奢、轻养生的生活方式。茶叶胶囊用的是草本茶配方(生态茶基料+草本配方),以迎合年轻人喜欢喝草本茶的时尚。其生态茶基料全部用景迈稀疏留养生态茶,以春茶为主,会加一些秋茶。景迈山稀疏留养生态茶园,将密植的台地茶砍掉,一米只留一株茶树,并进行放养,恢复生态环境,以模拟古茶树生长环境,故其品质接近古树茶。墨印茶业打算在景迈山建设高规格的生态茶原料基地,在上游的种植与加工环节严格把控品质。

“与雀巢公司有关的一家企业,十二年前针对高端客户推出咖啡胶囊,风靡欧洲,做得像艺术品。我们的茶叶胶囊不但外观要做得像艺术品,而且要针对中国茶的特性加以改进,让其能充分体现茶叶的原味原香:我们的茶叶胶囊将以往完全密封的咖啡胶囊改成稍微透气装,因为普洱茶不怕氧化,其需要呼吸;每颗咖啡胶囊通过咖啡机萃取一杯咖啡,而我们的茶叶胶囊可萃取4—6杯,以便延续普洱茶耐泡的特点。”

她说的萃取是指,利用饮茶机产生的瞬间大气压将热水冲入胶囊里,浸润茶叶,然后快速出汤。其温度比咖啡机要高5度,并增加浸润时间(根据茶叶要浸泡的特性)。压强加快了冲泡过程,茶味更浓,才出汤的茶水上面有泡沫,是宝贵的茶叶精华——多酚类物质,过一两分钟就清澈了,且茶叶胶囊用的全部是来自大自然的东西(以茶叶为基料+纯天然草本植物),不需要添加防腐剂等任何化学物质。

墨印茶业开发的景迈茶叶胶囊,不但可用茶饮机萃取冲泡,还可用雀巢咖啡机冲泡。墨小印打算将之推向商务市场,正在面向高级办公室、星级酒店、国外市场招代理商。“五星级酒店以前提供的是袋泡茶,如今逐步改成咖啡茶饮机,以提升档次。我们的茶饮机可以放进酒店、高端写字楼等场所,茶叶与咖啡通用,让高端商务人士喝上景迈茶。”

“爱美就喝景迈山晒红”,晒红、藤条茶等新品类托起景迈山明天

天下普洱茶国正在大力推广晒红产业以及藤条茶采养方式,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开辟了全新的蓝海市场。长宝茶厂作为天下普洱茶国战略合作伙伴,也将晒红与藤条茶引入到景迈山并大力推广。

“包忠华董事长觉得景迈资源好,想把景迈茶作为一个重点,于是经考察后找长宝茶厂作为合作伙伴。长宝有原料、生产基地、技术、茶园优势,以前晒青做得好,市场口碑好,信誉高,执行力强,管理规范,加上景迈、芒景的茶农好学,以长宝为推广基地,晒红技术在景迈山能得到有效推广。2014年,包总在普洱市茶业局的时候就跟长宝茶业就晒红生产与推广进行探讨。景迈晒红、古树红茶、藤条茶采养法等,都是以长宝茶厂为核心传播出去的。长宝茶厂目前是茶国公司推广晒红最成功的一个基地,也是原料优势最突出的一个基地,是老百姓参与积极性最高的一个基地。”天下普洱茶国公司晒红技术顾问李琨说。

据黄劲松介绍,目前长宝与天下普洱茶国合作主要把景迈山生态茶开发成晒红,同时做景迈古树晒红,将之打造成晒红顶级名片。晒红介于红茶与普洱茶之间,跟红茶工艺有区别,其口感更香甜,接受度高,老少皆宜;其暖胃养颜效果好,特别适合爱美女性喝,市场前景好,因为是新品类,可搞差异化竞争。天下普洱茶国公司申报的《普洱晒红企业标准》获得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从2015年7月28日开始实施,可谓最新利好。就目前推广情况来看,老百姓非常愿意来学晒红技术,晒红将继晒青之后成为景迈山的一个新亮点。

至于藤条茶这种“云茶传统采养法”的引入,可以丰富景迈山种植管理模式,在坚持对古茶园进行自然放养,尽量不作人工干预的同时,可以尝试在生态茶园建设方面引入藤条茶采养模式,对茶园进行适度人工干预,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养护茶树的基础上增产、增收。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藤条茶,其对云南当代茶产业有何意义?

藤条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以及云南气候条件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农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

“这种“顶留叶、侧修枝、隐清除”的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采养结合、培根树形、循序渐进的措施,能够于外部改良土壤,补充水肥,防止侵害,于内部调节驯化,调节营养物质,保生长优势。其可让茶醒得早,发得齐,长得匀,采得尽,且芽肥体壮;让茶树主干壮分枝匀,篷面宽;让茶枝多而不乱,密而不细,疏而不稀,既确保了产量,又保持了树形,延长了盛产期,还提高了质量。使几百年的古茶树至今还生命力旺盛,保持连年丰产,有的古茶一季产鲜叶竟达50余公斤。用这一管理法采管的茶树,有的年久之后,枝条分布均匀,其形如辨,柔如藤,韵如柳。品象极佳之树被冠以“辨子茶”“藤子茶”“柳条茶”之称。”普洱市资深茶人,对藤条茶颇有原创性研究的李琨说。

他认为藤条茶是云南大叶种的传统采养法,“用这采养法的鲜叶制得的干茶,含梗带蹄有片,一看就知是采养型茶树,按照传统法采摘,自与现代种茶采茶法有别。一见树就知它的成长经历,就知人茶共兴的漫长历史,其是云南大叶种的传统采养法,是云南茶叶在清末民国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活见证。这一法自与现代茶园高密植、高投入、高产出、规模化、标准化的理念有别,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套特技的见证。”

自2003年普洱进入第三个兴盛期开始,云南茶产业迅速向传统轨道回归,传统种植与加工模式得到推崇,其产品附加值不是现代丰产茶园所能比拟的。在这种复古风潮下,云南的老茶园及藤条茶这一传统采养法受到追捧。

于是,我们看到云南现存80年代以前的老茶园受到人们追捧,明清与民国茶园更是以古树茶的名义笑傲中国茶之江湖;对于现存面积最大的80年代以后定植的丰产台地茶园,人们也纷纷对之进行升级改造,一种是在茶园产量下降不大的情况下将之升级为现代生态茶园与有机茶园,另一种是通过稀疏留养方式将之改造成传统茶园,通过牺牲产量,打原生态牌,来大幅度提升茶园附加值。稀疏留养茶园,就是云南最新的一代茶园,其是原生态消费观念兴起以后对台地茶进行返祖式改造的产物。

老茶园、新兴仿老茶园大都采用自然放养与藤条茶采养法两种茶园管护模式。自然放养模式,其产量太低,就商品化而言,其能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满足少数高端消费圈子人群的需求;藤条茶采养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其做到了一定的量产,其适应于云南大多数老茶园以及新兴的稀疏留养茶园,适合当做中高端市场的主流来推。

景迈山古茶园可采用严格控制产量的自然放养法来打造高端茶叶品牌,而景迈生态茶园可以探索包括藤条茶采养法在内的多种种植管护模式,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百花齐放的方式做大景迈生态茶市场。

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