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茶行业培训热下的冷思考

茶行业培训热下的冷思考

2019-04-04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茶行业培训热下的冷思考

 

河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讲师贺巍博士曾有一个问做教育的茶人们的一个问题:“中国有数十家茶业科教机构,每年培养出来千千万万的茶学专业人才,为什么茶业企业还要将那么多的成本投入到初级人才培训上?是要形成企业自己的规范么?我们的教育与实际脱离的有多远?我们的教育又有多不规范化?企业不标准,生产不标准是不是可以通过教育体系的标准化来改善?”

 

 

贺老师的问题振聋发聩,但也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茶学高等教育,我们是局外人,只能讲一些粗浅的印象。单就现在来说,我想问问设有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老师们:“有多少学生是以第一志愿报考的茶学专业?茶学专业的毕业生又有多少留在了茶行业?”听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姑娘报考国内某大学,虽然被录取了,但是被调剂到了茶学专业,得知结果后在家里关住门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整整哭了三天。听到这样的事情,不知您作何感想?反正我是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的。

 

 

茶学被划分在农学的范畴,现有茶学专业大多数设在农林院校。老一代的茶学教育家们为茶学学科建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为茶学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阳农林学院茶学系系主任郭桂义教授说得好:“茶学本科专业的核心书籍。《茶叶审评与检验》,主要说的就是从专业的角度怎么评价茶的好与不好;《制茶学》,是关于怎么做茶的;《茶树栽培学》,挺建议看看的,如果时间紧,那就看看第三章,关于好茶是怎么种出来的;《茶叶生物化学》,更进一步阐明茶与健康的科学道理,大家尽管不必去犯怵其中的分子式。”

 

 

我们国家的茶学教育体系是非常好的,问题在于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相较于茶行业极为庞大的需求,宛如撒入恒河里的一把沙子。更何况,留下来的,又有多少?当然,设在农林院校的茶学也有先天的不足,茶行业主要是第三产业对人员有巨大的需求,而这一方面,对从业人员在礼仪、服务、营销、管理等方面有迫切的需求,这恰恰是农林院校茶学系的短板。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以上的教育偏重于学术,这就导致应用技术性的不足。统观现有茶学高等教育,在引进师资人才方面,大都强调学历,动辄要求博士学历,如此一来,茶学教育形成了一个闭合式的圆圈,不能说水泼不进,但缺乏对茶行业新生事物吸纳的内在动力。现在,教育部门对应用技术性大学做了规划,但传统学术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茶学老师,如何转换自身的角色?恐非一时之功。

 

 

今年,我们看到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开设了“茶艺与茶文化国培班”,从中应该可以看出教育部门支持高职院校开设茶艺等先关专业和课程的意味,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无茶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多是依靠自己现有教师强化培训后上岗开课,学科的建设任重道远。

 

 

茶行业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生的学科,比如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兴起,席卷大陆,最终进入高等院校的茶艺、茶道。早期都是由民间学者撰写相关书籍,后来进入茶学院校,比如安徽农业大学丁以寿教授主编的《中华茶艺》、《中华茶道》教材。今年,我们看到了大专高职院校层次和本科院校层次的两场全国范围内的茶艺竞赛。说明在茶学教育体制内,茶艺日渐得到了重视,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是有了相当的滞后性,但总归是一件好事。

 

 

综上所述,当目前国内茶学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数量甚至是质量上都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茶行业方兴未艾的培训热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相较于茶学高等教育,社会培训热潮下,乱象横生。

 

 

归纳一下,不难发现,茶行业社会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与职业技能认证相挂钩的培训;二是相关联培训,香艺(香道)、花艺(花道)培训。三是衍生的培训,如茶道美学、茶修等项目的培训。

 

 

第一种类型的培训,学员和培训机构目标一致,都在于取得证书,于是心照不宣,重要的不在于培训质量,而在于考证发证,双方皆大欢喜。主要问题在于培训质量的良莠不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师资,师资的界定缺乏说服力,大多数的培训机构,从教的师资一无茶学专业背景,二无教育背景。多数只是有一些行业从业经历,认准培训是个机会,取个资格证,便仓促上马开始从事培训,由此导致陷入低水平恶性循环,只有靠廉价或者借助取证搭车收费为生。

 

 

其二在于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集中于茶艺培训项目,不是说茶艺不好,恰恰相反,想要在茶艺方面取得成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实的问题在于,茶艺师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现实需求有一定的脱节,社会上从事茶艺培训者倾向于茶艺表演,有使茶艺流于肤浅化的不良倾向。脱离了茶艺师应当首先是泡好一杯(壶)茶的核心。有一位闽南的朋友看了一场茶艺表演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笑言:“等你一杯茶等得我心都娘(凉)了。”这应当引起当今茶艺培训者的重视,并切实反思和改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其三在于评茶培训极为薄弱,大多数培训机构严重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即便有开设评茶方面培训的机构,从教者不乏只懂得审评的方法,而无法得出正确结果的培训师。大多数只具备审评某一类或某一种茶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种茶类审评的专家凤毛麟角。网上流传有这样的文章,《不懂茶没关系,茶懂你》,与消费者来说,适用。于茶行业从业经营者来讲,绝不适用。连茶叶茶品质量高低都无法获知,怎么去经营?完全靠忽悠吗?最总必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茶行业的发展,以院校为代表建立起来的专业化审评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比如在涉及到普洱茶老茶的审评,就各说各的话。究其实质,在于老茶的审评,有一套与院校的审评不尽相同的商业化的审评系统,这个系统的局限在于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根秪。认识之间的隔阂导致相互的不理解以至于无法沟通和交流。

 

 

个人看法,从专业性上来讲,茶行业从业人员入行应当首先学会泡好一杯(壶)茶,长远发展至少应当学会审评自己经营的茶类。这首先需要理论上的坚实基础,非茶学专业专业的从业人员至少应当读一下茶学专业四门核心课程的教材《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叶生物化学》和《茶叶审评与检验》;然后深入产地调查积累经验,落实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

 

 

第二种类型的培训,近年都一股脑涌进了茶行业里来,茶行业内人也乐此不疲,不加思考和选择,热衷于参加此种培训。应当将其作为茶行业的辅助选项,而不是越俎代庖,马来西亚许玉莲老师发表《这是一个茶沦为配角的艺术表演时代》一文,对此有过中肯的批评。值得大家认知阅读和反思。

 

 

第三种衍生的培训,以茶道美学和茶修为代表。茶道美学融合了茶艺、插花、香艺,对于茶空间的营造有其积极的一面,湖南师范大学蔡振楚著有《茶美学》一书,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朱海燕老师著有《中国茶美学研究》一书,可以预期茶美学将逐渐兴起并形成新兴学科,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并加以实践。而对于茶修则有不同的看法,知名茶人欧阳道坤曾有言:“有一种无聊叫做茶修!”近日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叶汉钟老师评述曰:“茶界的暴力语言正侵蚀着茶产业的发展,‘茶修’的唯美唯心将会给茶产业引向高空虚无的层面,当以宗教形式注入茶产业的结构,茶将非茶。”

 

 

对于社会上方兴未艾的茶修类培训,笔者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将年轻人早早导向虚无主义的路线,其后果和危害性不可不察。尤其是对当下具有小资情调和文艺情怀的年轻女孩子们,很容易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当引以为鉴。

 

 

文/致良知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