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叶产品>茗寿堂:2006薇字款“玄露”品鉴

茗寿堂:2006薇字款“玄露”品鉴

2019-04-05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茗寿堂:2006薇字款“玄露”品鉴

喝茶这件事儿是个体验,同一茶席上尚有难以传递之处,何况微信呢?

但我还是想做一些努力,喝茶不在于多,能从一款茶深入进去,把来龙去脉品出来,如同临帖,能触碰到风骨与内涵,那也很了不起。而如果真正能把一款茶喝明白,那再喝别的茶也就容易多了,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这就是我开这个老茶日记栏目的心念。

之前对一些中期茶品也有过一些介绍性的,或者推荐性的文字,当然也是为了发售大家需要了解信息。但我觉得还不够好,因为能尝到的毕竟只是部分茶友。如果既能让有缘品鉴的茶友得以对照,未能品尝的茶友也能有所收获,那是最好。所以,这个题目还是会侧重品鉴的方法与心得,希望能有所启发与延续。

今天所选的是一款茗寿堂的储备茶。我们每年在售的品种并非是全部,因为我们有长远的考量。我们知道,普洱茶是一定要存的,新茶并没有完全展现一款茶的品格与空间,甚至有可能连一小部分也没有。有的茶我们既没有存储数年的样本,而从我个人的经验判断又觉得实在是好茶,那我们就会先储备新茶,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发售。玄露正是这样一款茶。

茗寿堂:2006薇字款“玄露”品鉴

玄露的原料来自无量山南部的特定区域,几乎没有人关注,但其实是我特别重视的区域,这里面有普洱茶地理中小叶由北向南,大叶由南向北扩散路线交会的原因,这里面不细谈。只说在我的评价体系里,这款茶品质是不低于一线名山的,甚至是列于名山依然能够脱颖而出的,因为他能够把特别难的两件事结合在一起。

哪两件事呢?就是清扬之香与醇厚之味,提到普洱茶的滋味浓厚,我们会想到勐海大叶种比如布朗山茶;而提到高香,我们可能会想到景迈。(其实这些只是代表,我们也不难找到同样滋味浓厚,香气高扬的山场,比如我们做的一款“弄花”,其实就香的浓郁来说比景迈古树的平均水平要好得多。)但是我们很少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说,因为似乎完全是两个路子。

玄露这个名字是再三斟酌的,后面会有详细的解释。从香气来说,他的层次极为丰富,其中有一种隐含的玫瑰或者蔷薇之香,令人记忆深刻。但我们没有据此命名是因为他的内涵远远不限于此。在新茶阶段,这种香气并没有那么突出,但根据经验,我大胆的预测,后期的玫瑰香会愈来愈浓,如果存储得当,会有玫瑰酱之味。当然,这只是比喻,茶的味道在于丰富与优雅,如果单纯的玫瑰酱也没那么好吃。茶的魅力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因为此地不为人所关注,当地茶农也并无存茶习惯,我本来无从验证我的猜想。说来幸运,这次在昆明遇到一位老茶人,也是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在06年的时候,他的下属因为工作原因曾到过这个地方,为他专门在这个小片区收集了一些古树原料。和一般的领导不同,他因为也是古树的爱好者,所以并没有把各地收集和送礼的茶做混料的处理。而是哪怕只有几十公斤也分别压饼和包装。于是我得以遇到了在昆明存储十年的“玄露”。

茗寿堂:2006薇字款“玄露”品鉴

说是一个片区,但是当时的选料与工艺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存储过程没有做密封处理,对品质多少有一些影响。但是因为这款茶的底蕴所在,十年没有密封的茶开汤依然花香扑鼻。请注意我所说的是花香,十年没有密封的茶保留少部分醇和的香气是容易的,但是对于清扬类的香气,如果不密封,基本在两三年就会褪去,十年之后花香满室,不能不说令人惊讶。

在昆明品鉴此茶的香气,玫瑰香成为压倒性的主香,也带着昆明干仓特有的些许草木香味道。顺带说一句昆明仓,我希望大家不用喝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再去总结,而能多少走点捷径。很多人认为昆明仓的特征是因为湿度低,于是作为干仓的代表,其实不全对,昆明的雨季湿度并不算低。还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温度和海拔。昆明的夏季不够热,不仅不比南方其他地区,甚至也比绝大部分北方地区凉爽,而这正是昆明湿度最好的雨季。在湿度够的时候温度不够,这导致昆明仓的转化较慢。如果说好处的话则是利于减少内涵物质的流失,香气保留的比较好。所以我们看到二三十年以上的纯昆明仓的茶,颜色只是黄绿到金黄,变红的现象并不明显。这款玄露也是如此。

详细的资料会在茶品介绍的单元里涉及,这里重在启发,再接着说品鉴的感受。应该说和我的预测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就是出众的玫瑰香,或者更准确的说是野玫瑰或野蔷薇香,带着点山野之韵。不同的是,有些更加清扬的香气还是散失掉了。对于一般的普洱茶来说,这款茶已经足够惊喜,但是对于我们的存储标准来说,其实还是有一些减分。同时醇和温润之感在昆明仓的多年打磨下减弱了。这都是一些小的遗憾。这里再说一点,散失的细腻香气基本是不会回来了,而湿度的影响,其实是可以通过在湿度适宜的地方褪仓一小段时间来弥补的。当然这里说的是褪干仓,不是说发霉了之后散霉味儿的褪仓。

昆明仓还有一个好处,我特别喜欢,就是对茶的热力保持的相当好。这种茶带来的后背发热的体验,在古树圈子里称为茶气。有很多人去质疑,老教授什么的也来起哄,这个我们不管,民国时候叫嚣取消中医的多了,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领头的叫嚣者丈母娘病了,西医治了半天没用,中医一副药就好了。看开点,就是解释体系不同罢了,没必要争议。此款茶的茶气还算中规中矩,如果是别的地方散放这么久,可就不好说了。但是和我们对玄露新茶的体验相比较,还是有一点点的遗憾,如果密封存下来,茶气应该更有力。

这款茶尽管我们认为由于存储不理想,有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吧。他的香气完全可以让你忽略这些缺点,二十泡后,叶底还是明显的玫瑰香与果香;泡到似乎很淡了,水温一上去,玫瑰香又扑出来了。在中期茶中是极为难得的。

茗寿堂:2006薇字款“玄露”品鉴

为什么说难得?因为之前的存储理念缺乏科学性,对于密封重视的不够,所以在品鉴中期茶的时候,清扬的花香是不被考虑在内的,大家认为花香褪去是自然的事情。这款茶因为独特而深厚的底蕴,也因为昆明的存储环境,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近似的领略了一下转化十年的花香。而一旦领略了这样奇妙的花香,你会觉得让这种香气白白褪去,实在是暴殄天珍。而如果我们在密封的条件下,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香气也会更好。

本来想简单的聊聊,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生津回甘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说了,微信篇幅有限,我还是拣信息量大,有启发的东西说吧。顺带说一下此茶我已换成玄露的包装,并且加了一个“薇”字,以示区别,毕竟选料工艺存储还和玄露不是完全一样,只能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样本。

下次和大家再聊聊这款茶的新茶。

特别说明,本文通过茗寿堂转载,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