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存放年份多久最好喝?普洱茶越久越好喝吗?

普洱存放年份多久最好喝?普洱茶越久越好喝吗?

2024-06-02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近些年来普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接触普洱茶。其中有不好新茶友,最常听到的说法莫过于普洱茶放越久越好喝。时间对于普洱茶真的如此重要么?

越陈越香的说法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会越陈越香的。作为商品流通的茶叶,通常需要在外包装明显的位置标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但只要保存得当,茶叶品质反而会随着年份的增加变得更加可口。特别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要避免购买带有明显霉味的茶叶。

普洱存放年份多久最好喝?普洱茶越久越好喝吗?

陈年普洱茶的优势
新普洱茶味道浓烈,刺激性强,对于喝惯高山茶或者普洱老茶的人比较不习惯。老的普洱茶由于陈放较久,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性变得较温、刺激性弱,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据说还能养生、助气、补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汤滋味越醇和。

普洱存放年份多久最好喝?普洱茶越久越好喝吗?

看懂普洱茶年份
普洱茶的存放年份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块普洱茶砖叫价可以从100元到1000元,主要是因为茶叶存放时间不一样。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多喝茶、多去比较,在学习茶叶品质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普洱茶,而不是盲目崇拜年份。

总体来说,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深入人心,使得越来越多人喜欢饮用年份较为久远的普洱茶。但就其本质而言,普洱茶也是作为被消耗的饮料存在的。因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重点是喝到对味的茶,而不是年份久远的茶。

有用+10
分享

冲泡普洱茶注水方式的学问

  注水方式主要关乎如下五个变量

  1.注水的快慢

  2.水流的急缓

  3.水线的走势

  4.水线的高低

  5.水线的粗细

  注水的快慢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走势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通常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有意控制注水方式的人们常用以下的四种方式:

  1,螺旋形注水: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2,环圈注水:这样的水线令茶的边缘部份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稍欠。

  3,单边定点注水:这样的注水方式,令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较差,单边定点注水的点若在盖碗壁上则相对于在盖碗和茶底之间的点要融合得稍好一些

  4,正中定点注水: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水线的高低: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水线的粗细: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出汤方式:缓慢的出汤主要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汤有融合调节作用,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候的溶合越有层次,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相对于注水方式来说,出汤方式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以人为主的品茶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其意义很重大,尤其关系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每一泡茶注水时茶底的温度,茶底的温度除了跟注水后整个容器中的茶水综合温度相关,过冷的茶底令茶汤的溶出温度下降,导致香气变低。

  2.注水时茶底和水之间的温差,茶底过冷而水温过高导致温差过大,令茶叶中的溶出物的溶出温度间距加大,各类物质的溶出速度不能够平均化,溶出物质的比例协调性下降,从而导致茶汤中滋味和香气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这部份变化和茶本身以及注水的方式密切相关。

  3.存留的茶汤在茶底降温后将会被挤出,上一泡出汤后,由于叶底依旧处于湿润状态,所以溶出依旧在继续,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茶叶收缩又会令溶出后的茶汤再次挤出,过份间隔会令这部分高浓度茶汤冷却后融入下一次注入的水中,从而增加了茶的苦涩味,对下一泡的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出汤后残留的茶汤令下一次浸泡的时候整体温度降低,导致香气的程度下降,苦涩味较相同浓度的茶汤有所减低,汤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则会有所提升,并且令相邻两泡之间的感觉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稳定。出汤后残留茶汤的做法被称为“留根法”常常被用来泡制那些有异杂味的茶。

  提示:1.想要减肥的话,就饭后喝一杯。配上玫瑰,美容效果最好。2.喝前要洗一下茶,因为普洱茶属于加工茶。很简单的,加上热水后,等30秒后倒掉水,就可以喝了。

  才开始喝普洱茶建议在饭后半小时饮用,消脂解腻,并能促进食饵性体温发生。当然饭前饮用也可,能使胃有饱涨感,从而减少摄入食物,但饭前喝完后,如果感觉太饿而自己又控制不住食欲的话,就成增肥了,这点请才开始喝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如果自己不能控制的话,建议饭后半小时喝。最好不要饭后马上饮用,以免冲淡胃液。

  普洱茶最好在饭后饮用,每天1升最为理想,虽然效果因人而异,但一般自律神经较活跃的人,一星期后体重就会有所变化,有一位相扑教练,喜称自己喝了普洱茶后,皮带松了一扣。 

普洱熟茶有哪几种香味?

普洱熟茶有哪几种香味?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一句俗语:“爷爷的茶孙子卖”。这也就是指普洱茶可以存放,而且茶叶会随着年代深远而升值。

普洱茶的香味历来被人称道。熟普茶香众多,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熟普的七种香味。

01、荷香

类似于荷叶的香气。新采制的普洱生茶都有一股强烈的青叶味,经过适当的陈化之后,青味褪去,荷香自然而然地就浮现出来了。清淡的荷香,在茶汤入口后,经由上颚进入鼻腔,确实是一种娓娓道来的风韵。

02、花香

花香,是一种不知道如何归纳的香。它有别于前一种特征明显的香,更像一朵不知名的小花,若有若无。花的世界绚烂多彩,其知名的,不知名的何止千种,只好将它统一归纳为花香。

03、蜜香

类似于蜂蜜的香味。蜜香在其他品种的茶叶中似乎更加常见,比如红茶,比如凤凰单丛,都有以蜜香为代表的茶品。普洱的蜜香多在新茶生普中展现,是普洱茶自然陈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香型。

04、樟香

樟香多在存放时间较长的生茶中出现,嗅来如香樟木,有沉静自然之感。具有樟脑味的香气成分,混合花木香而表现为令人愉悦的樟香。带有樟香的熟普,不仅在口感上柔滑舒适,茶香给整个口腔及鼻腔带来的舒适感也十分令人享受。

05、药香

药香自然就是中药之气,如人身处药铺所闻到的中药气息,其实就是陈放很久的草木之气,因为茶叶也是草木,在陈放久了以后,自然也会出现类似气息。

06、木香

木香是普洱茶中非常普遍的一种香气,在熟茶中尤为突出,通过某些选择微生物接种技术加工出来的普洱茶(熟茶)会具有非常突出的木香。木香与花香蜜香的高扬不同,给人的感觉低沉温和,是利于普洱茶品质的香气。

07、陈香

与其说陈香是一种香型,倒不如说是一种“陈味”的表现。或许它这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过而留下的一个痕迹,时间的味道。但往往很多人把它当成了霉味,却不知道有霉味的茶,喝完过后口腔是一种很不舒服的体验,哪里还有陈香的感觉。 

宏观视角谈易武普洱茶


  中国普洱茶网讯:本文主要是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去看易武茶,很多老茶客都讲,喝茶喝到后面,都会回归古六山,易武作为古六山龙头,值得我们花精力去研究,去探索。

 

  一直以来,很多茶友咨询我关于易武茶区的各种问题,一对一的单聊,一对十的群聊,都是很愉快的交流。因为时间问题,还有很多茶友的要求未能满足,昨天从易武回到深圳,今天开始坐店,准备花些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尽量少发图片,这样可以照顾手机党的流量,还可以尽量的避免误导大家,因为照片这个东西啊,很害人,没到实地,可能很多人以为古茶树都是参天大树这里所说的,我务求真实,或者说以我的能力所了解的真相,如有荒谬之处,欢迎各位来辩。本人种茶,收茶,制茶,卖茶,非写手,有空有心情就写点,闹成连载吧。下面说主题

 

  几百年来,贡茶一直都是由以倚邦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提供的,清朝末年,由于倚邦战乱,随着东南亚市场的兴起,石屏人涌入易武种茶,开设茶行,易武逐渐接过了普洱茶生产,经营中心的地位。现在我们说的易武茶山,是包括作为古六山之曼撒山和易武正山两个山头,更广义的易武茶,就还包涵易武乡行政区域内更多的台地茶。

 

  从景洪出发,经过勐仑,过勐醒之后,就进入易武乡地界。易武台地茶也就开始了,按照以前的划分,从一队到十队,海拔逐渐抬高,纳么田大约是600多米,到易武老街就有1200米了。台地茶的品质也是逐渐提升,从20+到90+,价格能有几倍的距离,可能大家会奇怪,为什么花花会首先谈到台地茶,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从产量上看,易武台地茶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二是从工艺上来说,台地茶产区的加工技术更成熟,杀青,制作工艺好,营养充分,条形漂亮,加之市场上对于大树茶的认识就是条索粗壮,外观油亮云云。如果不结合喉韵,茶气,滋味来分辨,很容易冒充大树茶上市销售。

 

  易武茶,村寨,山头林立,不要说消费者,就是常去收茶的茶商,未必能闹明白,举例来说,麻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田坝,高山,三合社,大漆树,刮风寨,杨家寨,三家寨,丁家寨,刮风寨,一扇磨,弯弓,白茶园,麻拐塘,薄荷塘,同庆河,帕扎河,白沙河,冷水河,郑家梁子,黑水梁子。。。。具体应该怎么区分呢?

 

  还是从台地茶开始说,前文讲了,易武台地差价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树龄,没错,台地茶也看树龄的,易武台地的龙头,当属易武老街这一片,海拔,树龄都够。海拔低的地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橡胶林对茶树的影响,硫磺粉,农药,除草剂。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橡胶树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所以这个海拔以上的,无需担心。

 

  易武茶农,主要民族就是汉族和瑶族,汉族茶农,来源主要是从清朝末年过来的石屏人后裔,以及后来陆续移民来的其他汉族。瑶族人其实是没有种茶的传统的,他们能翻山,会爬树,我印象中的瑶族兄弟,应该定义为好茶的采集者而非茶农。易武乡还有比较多的傣族,彝族,苗族,这里就一一介绍了。

 

  说到这里,很多熟悉易武的朋友可能要有意见了,瑶族没有种茶的传统,为什么现在易武的好茶都出自瑶族寨子?

 

  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较早,产量较大的,基本都是汉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树,田坝。这些寨子有个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艺成熟。在06年大树茶价格暴涨之前,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很简单的道理,翻山越岭,爬树钻洞,弄回来一点茶,卖不了几十块钱,那么还不如让它在山上荒废了。

 

  瑶族寨子比较有名的当属刮风寨,弯弓大寨,但是弯弓大寨是没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瑶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弯弓大寨的茶价暴涨,引来附近烂田村村民眼红,发生大规模xiedou数起,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由于烂田村本身种有很多小树,这就是为什么买弯弓认准瑶族丁家寨的原因。

 

  弯弓大寨的茶树的确不是瑶族人种的,从弯弓大庙遗址来看,是个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多方考证,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弯弓大寨是个很繁荣的回族寨子,遭周围瑶族人围攻,死了很多人,幸存者搬迁至曼撒一带,弯弓也就沦为无人区,长达80年。

 

  刮风寨,属于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个瑶族寨子,时间大约也是06以后,寨子周围也是没多少茶树的,刮风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树,从寨子出发,步行7个小时以上,茶王树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这片茶园中有一颗大约2人合围那么粗的大茶树,听说是影响刮风寨农民种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脑子里大多会涌现这么几个词,易武正山,麻黑,刮风寨,一年前,提起弯弓还都挺神秘,偶尔朋友问我喜欢易武哪里的茶,我会回答,薄荷塘,白茶园,同庆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晕了,偶尔说到麻黑算易武2线名寨,更是遭拍砖无数。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呢,下面花花为大家慢慢道来。

 

  这种现象,代表了易武茶几个不同的开发阶段,而广大易武茶爱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节奏众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厂茶时代,大厂,大品牌,意味着大量,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也只有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能够满足。为了生活,易武也开辟了很多的台地茶,由于远离大城市,山上缺乏能开设大型工厂的土地资源,这样易武茶远离城市,远离工厂,运输成本高,供销系统收茶意愿不强,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声名不显。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厂偶尔会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样的台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圆,绿大树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大树茶的发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树,高山寨这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寨子,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风寨,瑶族丁家寨,由于没有种茶传统,古人遗留的茶园大多远离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寻到好茶树,也无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这一阶段,易武地区以麻黑为代表的汉族寨子,加强茶园管理,不断提高加工工艺,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欢,量价齐飞。当大树茶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更偏远一些的刮风寨,丁家寨的农民,也就顺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卖茶的队伍中来。只是初期阶段,没有成熟的制茶技术,甚至连杀青的铁锅都没有,怎么办,用炒菜的小铁锅呗,大家别笑,老班章也是这么来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没黑点(炒焦了)茶商还不认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铁锅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讲究,也不怎么洗锅,这样出来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会满意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吧里某些朋友晒十年八年的纯料刮风寨的可信度?

 

  归纳一下后继续,建国后易武茶第一阶段,台地茶时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时代

 

  第二阶段,古茶园大树茶时代,这个时代离我们比较近,我再补充一些。随着易武大树茶量价齐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对茶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矮化(提高产量,方便采摘)采摘频率提高(发多少采多少,提高产量),开辟新茶园(小茶树)等等,不可避免的带来茶水厚度,滋味变弱,原料的纯度更难保证。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远的刮风寨,丁家寨等瑶寨。前文提到工艺问题,某段时间易武茶有个词叫瑶味,实际上就是工艺问题,炒完菜的锅子马上炒茶叶,当然有味道了,在金钱的鼓舞下,瑶族兄弟开始进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园,刮风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树,更远的冷水河的茶树,就进入开发阶段了,更晚一些,弯弓,一扇磨也同样进入开发阶段。在外来茶商指导下,工艺日渐成熟,自此,瑶汉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园大树茶时代就完美了。也就引来更多茶客对易武茶的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刮风寨周边几个茶园,原本品质就差异性大,加上历史上刮风寨与山背后的老挝来往密切,小茶树的种植,加上老挝的边境茶的入市,混乱。种种情况叠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处,原始森林里零散种植的茶树进入视线,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为开发,与其它各种植物混生,我们称之为杂木林。由于这部分茶树,大多划归国有原始森林,也叫国有林。那么,可以说,顶级易武茶,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林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庆河,薄荷塘

 

  以上主要是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去看易武茶,很多老茶客都讲,喝茶喝到后面,都会回归古六山,易武作为古六山龙头,值得我们花精力去研究,去探索。

作者:茶壶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