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功效>探究普洱茶的功效普洱的药理作用介绍

探究普洱茶的功效普洱的药理作用介绍

2024-06-03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瑰宝之一,普洱茶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茶,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近期以来,普洱茶主要产地云南的价格疯狂飙升、狂降,市场起伏跌宕,令市场、商人、平民消费者无不感到震惊,并引起中央电视台和主流媒体一再关注。最疯狂时,顶级普洱茶每件(30公斤)卖到了2万多元的天价!西双版纳布朗山乡老班章仅毛料茶也卖到了1250元/公斤。

探究普洱茶的功效普洱的药理作用介绍

应该说,茶文化的进一步推广,首先源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源于对普洱茶的逐步认识和研究。但让其“疯狂”,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商家炒作、广告轰炸,一些广告宣称:普洱茶不仅是最佳饮料,还可以抑制癌症,可以减肥、降血脂……还有若干科研成果和材料证实,言之确凿,引起不少人的狂热追逐,居然真有人把普洱茶当做药物来使用!

普洱茶果真有这些功能,可以当做药物来使用吗?

究根探源还要从头说起。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茶艺、茶礼为文人骚客和达官显贵喜闻乐道。普洱茶是历史悠久的云南名茶,主要产在云南省南部,海南也有少量分布,一般生长在海拔1200~1400米的高山上,其他地理位置难以生长,所以比较珍贵。云南有树龄达800年以上的茶树王,更是鲜见。

普洱茶已经有几千年的饮用史。早在唐代,普洱茶就已经销售到内地和西藏;到了宋朝,有了“以茶易马”的市场,用茶叶可以交换当时比较贵重的马匹;明朝“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可见其珍贵。到了清代,普洱茶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每年远销外地10万担以上。清廷曾把普洱茶定为向朝廷进贡的珍品。大文学家曹雪芹把普洱茶写进了《红楼梦》这部巨著,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

普洱茶的药理功能早有记载,清朝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性温味香……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助痰,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犹大也。”《百草镜》、《滇南闻见录》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记载。可见,古人对普洱茶早有关注和使用。尽管古人早有记载,普洱茶也已经有几千年的饮用史,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还是进入新时期以后。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天然的最佳中药配方”。研究也早已证实,饮茶能有效地降低血脂、血压及血液中的胆固醇,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原因是茶叶中的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有很强的降脂和保护毛细血管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洱茶的生物、药理功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开发。国内外科学家对其进行了诸多实验,发现它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和其他功效。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国家级专家、教授梁明达、胡美英发表了《普洱茶—21世纪的抗癌保健饮料》一文,对普洱茶的抗癌功效进行了深入探讨。据了解,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死于癌症的人有400多万,我国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云南省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较低的地区,普洱茶主要产地思茅(今普洱市)、临沧、西双版纳更是云南省肿瘤发病较低的地区。专家认为,这与当地居民长期饮用普洱茶有直接关系。日本是世界胃癌重点高发区,但是在其产茶大县静冈县,胃癌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水具有暖胃、减肥、降脂、降血压、降血糖、防龋齿、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抗衰老、抗癌、抗辐射、抗毒、减轻烟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功效。其中普洱茶的抗癌、抗辐射、降脂作用尤其明显。法国一家医院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每天给肥胖者喝3碗云南普洱茶,一个月以后,这些肥胖者血液中的脂肪减少了近1/4。国内做的观察也很相似,体重超标者饮用一段时间的普洱茶以后,40%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年龄在 40~50岁的病例效果更加显著。而且普洱茶对降低人体内的三酸甘油酯、胆固醇等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研究显示,由于普洱茶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其所含酵素具有很强的分解脂肪的功能。

不仅如此,普洱茶还具有抑制体重反弹的功效。许多人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减肥,可是稍一放松,体重就会反弹。然而坚持饮用普洱茶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日本朝日啤酒公司研究人员用四组实验鼠做实验,先给它们喂食富含脂肪的食物,增重以后,喂食普通食物,各组分别添加普洱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及混合茶末,结果发现,喂食普洱茶的实验鼠体重下降非常明显,比其他组实验鼠平均体重下降了8克。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坚持饮用普洱茶可以抑制减肥反弹。

由此可以看出,茶叶确实是有益健康的好饮料。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召开的全国肿瘤学术会议上,云南代表提出普洱茶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论点,许多专家探讨了茶叶的抗癌功能、抗辐射功能等,在会议纪要中,首次提倡在国人中推广饮茶,并把它作为抗癌的措施之一来实施。1991年,在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中国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抗癌、抗辐射作用的科研成果,引起与会者瞩目,并受到高度评价。

自此,茶叶,尤其是普洱茶声威大震。一些商家抓住这些要点,大做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对普及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也不乏夸大之辞,有的商家大肆宣传其抗癌的功效,炒作抗癌概念。诸多的报刊加上影视声像等强大的立体广告攻势,使许多人误以为普洱茶就是可以治疗癌症的药物,可以治疗癌症和其他许多疾病。

针对这一误区,许多专家都提出了异议。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于汉力指出,概念炒作不可取,夸大的广告宣传往往误导患者、消费者。如果以为茶叶可以治疗癌症,那就大错特错了!茶叶包括普洱茶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但是“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不等于就是药物,更不等于就可以治疗癌症。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生长,与杀灭癌细胞、治疗癌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茶叶和其他保健品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比如一些灵芝产品。但是,茶叶也与五花八门的保健品一样,是茶不是药,保健品也不等于药。常年坚持饮茶,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但是,这也不等于从此就不患癌症。应该指出的是,所有的茶业产区,尽管恶性肿瘤患者较少,但也不是绝对没有。也就是说,常年坚持喝茶也可能会患癌症,更不用说用茶叶治疗癌症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度,就错了,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谬误。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普洱茶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近日,普洱茶因为“致癌论”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普洱茶中真的普遍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我们采访了中国食品安全领域权威科学家陈君石等专家,陈君石认为,首先“普洱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就不是普遍现象,其次,国内权威机构的专家已经对可能检出的情况进行了风险评估,并有明确结论。

100%检出黄曲霉毒素?结论很可能是“差错”!

要探讨“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是否会危害健康”,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普洱茶中到底会不会普遍检出黄曲霉毒素。

这个问题比公众想得要复杂一些。公众最早知道的就是广州疾控中心做的一项调查,该调查取样时间是2009年,共70份样品,全部检出了黄曲霉毒素B1。

这个调查在2010年就被媒体报道过。由于成为了舆论热点,该项目参与人——广州市疾控中心毒理学检验科博士朱伟在电视上公开解释,此次采样的茶叶价格都在4-15元每公斤,有的采样时就能闻到霉味,本身就属于劣质茶,在正规商店、超市是没有这种茶叶的。

另外,2012年南昌大学一位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也与此相似,都是取劣质普洱茶样品,检测结果也是全部阳性。

实际上,还有更多针对普洱茶中的真菌毒素的调查,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可以说是差异非常大的结果。

比如,2014年,广州市荔湾区疾控中心从茶叶批发市场随机购买了140份普洱茶样品,其中8份检出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5.7%,换言之,没有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普洱茶样品占94.3%。

普洱茶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广州市荔湾区疾控中心项目调查样本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结果

2014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周红杰的一项研究,取了云南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15个普洱茶样本,其中包括已经受潮发霉的样本,但全部没有检出黄曲霉毒素。如果说中国人的调查不可信,还有2013年,澳大利亚Haas等分析了36份普洱茶样品的8种真菌毒素,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团队实验,其样本包括发霉普洱茶

可以看出,不同调查的结论处于了两个极端。其中一种解释是,广州疾控中心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的调查都取的是劣质茶,从样本的代表性来说,不能反映市场上普洱茶的整体情况。

但是,这种说法也还有疑点,如广州疾控中心的采样,其样本来自不同的仓库,虽然劣质,但并不全是发霉的样品;此外,2014年周红杰的调查中包括了三个明显发霉以及一个三次受潮再烘干的样品,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这说明,发霉也未必就是发的“黄曲霉”。

周红杰认为,100%检出阳性是存在很大疑点的,其中的问题涉及检测方法,上述几项“100%阳性”项目采用的检测方法采用是“酶标法”,但“酶标法”会因为茶叶中的酚类物质的干扰而产生“假阳性”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这种检测方法,需要去除酚类物质的干扰才会得到准确结论。

可以佐证的是,近日,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官方发文表示,“网上误传茶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很可能是(检测方法)标准缺陷导致。在旧版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标准中,容易把本来不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判断为含有黄曲霉毒素,导致结果存在误差。而这些检测漏洞,在2016年最新版的标准中已进行修订。新标准已于2017年6月23日实行。”

此外,文中还称,深圳计量质检院每年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样品约1.5万批次,在每年的风险监测和日常检验中也未发现茶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对这些不同调查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应该可以认为,不能说普洱茶中不会检出黄曲霉毒素,但至少检出黄曲霉毒素不是“普遍现象”。

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不适合产生黄曲霉毒素

对普洱茶关键工艺的分析,同样能揭示一些真相。

现代普洱茶的生产,会通过一种叫“渥堆”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基本品质的前提下,缩短生产周期。所谓渥堆,就是一个固态发酵的过程,其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如今已经研究得很清楚,发酵前期以黑曲霉和根霉为主,后期出现了灰绿曲霉、青霉和酵母——这些菌种均对健康无害。黑曲霉是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菌种,约占微生物总数的80%。

普洱茶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普洱茶的“渥堆”工艺

研究还表明,当培养基中含有黑曲霉、溜曲霉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此外,茶叶中含有的某些化合物如单宁、咖啡因等可以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实验显示,当咖啡因含量为0.5mg/ml时可以抑制86%的黄曲霉毒素产生,当达到2mg/ml时则完全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

2003年,台湾地区也有所谓普洱茶“毒台”的流言,为此,台湾大学孙璐西教授等抽验了市场上的44个普洱茶样品,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接黄曲霉接种于云南晒青毛茶,然后模拟“渥堆”过程,但只有灭过菌的A组检出黄曲霉毒素,且含量非常低(1.05微克/公斤),其余B、C组均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这个实验说明,在正常情况下,黄曲霉不易在茶叶中繁殖。

对此,陈君石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完全可以得出,普洱茶不是适合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材料”,在正常条件下生产的普洱茶中,是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的。

陈君石说,假如普洱茶中检出了黄曲霉毒素,则有可能是普洱茶在流通等环节中由于条件不佳,导致产品沾染了黄曲霉,而温度和湿度又合适,沾染的黄曲霉乘机生长和繁殖,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不过,这种流通中遇到的污染问题,是很多食品都会有的风险,需要加以防范和控制。

普洱茶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吗?消费者还能不能喝普洱茶?

正在装车准备运输的茶叶

“普洱茶不能喝了”?结论不成立!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什么工艺和生产条件,都希望自己购买的食品是安全的,不会危害健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多少少会接触到空气、水、食品中存在的致癌物。例如,香烟、熏肉、酒精、北京烤鸭等,而会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关键在于接触(摄入)的频率和量。

陈君石介绍说,2010年广州疾控中心在普洱茶中检出黄曲霉毒素的论文被媒体报道后,国内权威机构的专家对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开展了科学评估。

简单来说,这一评估用的是普洱茶中黄曲霉毒素B1检出的最高含量(8.52微克/公斤),并考虑到大致有一半黄曲霉毒素会从茶叶溶出到茶汤里,同时设定的条件是天天喝、长期喝。

评估的结果是,从普洱茶中摄入黄曲霉毒素B1而增加的肝癌年发病率为0.027/10万人,如果按照13.7亿人口计算,则全国每年由于喝普洱茶而增加370例肝癌患者。

如果与2013年中国肝癌新发病率为26-28人/10万人、全国每年大概新发生356200例肝癌相比,则很清楚,普洱茶污染黄曲霉毒素可能造成的肝癌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显然,人们不会天天都喝到污染了黄曲霉毒素的普洱茶,增加370例肝癌只是一个理论数字。可以说,消费者即便是天天喝上述污染水平的普洱茶,也不会引起肝癌。”陈君石表示。

陈君石强调,因为普洱茶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就说“普洱茶不能喝了”,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因为上述不少食品都可能含有致癌物,难道熏肉、烤鸭都不能吃了,酒也不能喝了吗?如果只要有一点风险就取消一类食品,那么最后我们就没有食品可以吃了。

另一方面,不管普洱茶是否真的检出黄曲霉毒素,或者说检出的概率是多少,消费者很关心普洱茶的质量安全问题,而且市场也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劣质的、被污染的普洱茶在流通,因此,陈君石等专家也建议,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变质的普洱茶进入食品领域,比如,散装变质茶有没有可能会成为奶茶的原料。

当然,食品安全的主要责任在企业。普洱茶生产企业更应该注重生产、运输、储藏中的卫生问题,防止产品被真菌毒素污染,力争把普洱茶中的污染降到最低。风险评估是一种估算,基于不同的假定估算出来的数字会有一些出入。这种评估的价值是比较风险的相对大小,不代表实际发生。(本文来源:公共食谈)

相关阅读,敬请点击“普洱茶致癌论”专题:【方舟子爆料普洱茶致癌原文_普洱茶是否会致癌_普洱茶致癌论争辩】

喝普洱茶,别迷信年份

  中国普洱茶网讯:普洱茶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普洱茶的市场逐渐扩大。

  普洱茶越来越多,“老茶”也越来越多。

  不过,三十年以上的老茶,实际上是越来越少。

  虽然,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好像不时在某处可以看到“百年老茶”的身影。

  也不时会遇到有人说,“本人是非三十年以上的老茶不喝的”。

  诚然,遇到真正有年头且存放得当的老茶,着实不妨当作是一种缘分,值得用心细细品赏。

  但是,对于老茶,也别迷信年份。

  为什么?

  如果,大家能基本认同,品饮老茶,主要在于其历经时间而呈现的包括独特香气与滋味在内的整体提升的品质,以及相对的稀缺与特定的人文因素这三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第一方面的话,那么我们不妨顺着这条线索往前再看看。

  品质合格的普洱茶,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其综合品饮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总体而言趋向不断改善。这个变化过程,最为重要的变化,简而言之,实质上是茶叶内含物质的氧化及其聚合。而这个氧化及其聚合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温度与湿度。也即,这个总体而言趋向不断改善的过程,实际上是还有隐含的假设条件,那就是: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湿度。

  目前,除了少数的专门存放普洱茶的仓库会采取调温调湿的装置与做法外,绝大多数普洱茶在仓储时采取的都是就地自然存放——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是这样,从南到北的众多普洱茶经营商户基本是这样,全国各地的爱好型收藏的消费者也基本是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国各地的温湿度往往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那么,我们假设有一批100吨的普洱茶品,在同一年离开云南西双版纳产地,在同样十年时间里,以10吨为一组,分别是按照以下顺序和时间存放了10年:

  第一组:一直在昆明存放了10年;

  第二组:现在昆明存放了5年,后来运到广州存放了5年;

  第三组:现在广州存放了3年,然后在北京存放了5年,再在杭州存放了2年;

  第四组:先在昆明存放了1年,然后在香港存放了5年,后来又在北京存放了4年;

  第五组:先在广州存放了1年,然后在台湾存放了8年,后来在北京存放了1年;

  第六组:先在易武存放了2年,然后在广州存放了4年,后来在北京存放了4年;

  第七组:一直在乌鲁木齐存放了10年;

  第八组:现在昆明存放了3年,然后在哈尔滨存放了5年,后来在广州存放了两年;

  第九组:先在广州存放了1年,然后在马来西亚存放了8年,后来又在广州存放了1年;

  第十组:一直在广州存放了10年。

  当然,大家知道,以上纯为以示对照的假设,不作为考虑到合适温度与湿度这两个因素之后的存放建议。

  试问朋友们,这10组同样年份但不同存放地点的茶品,在各地的自然状态即不不调温调湿的情况下,当在第十年后同时拿出来品饮时,其综合品质会是一样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品饮有年份的普洱茶时,还是以其最终呈现的综合品质作为价值评价标准,而不要迷信年份。

鉴别普洱茶膏需要注意几点

鉴别普洱茶膏需要注意几点!鉴别普洱茶膏的四点注意事项以及辨别方法:

1、注意普洱茶膏的陈化周期:普洱茶膏的陈化期大约是60年,如果超过这个期限,茶膏的品质会逐渐下降的:膏体也产生风化或霉变。所以不能相信市场上所谓的“老茶膏”的说法。

2、要注意观察膏体的外观如果膏体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如果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出产一段时间,白霜愈重,陈化时间愈长。不过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三是当膏体的外观呈现灰色,则是变质的表现,这样的茶膏冲泡后,汤色一定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不适合饮用。

3、观汤色,注意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很多茶膏的汤色呀红色,也通透,但是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代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醇厚度极强“内含物质多”且滑感甚佳(果胶含量高),有谈谈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