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寻茶记 | 消失的“白龙须贡茶”(2020.4.29)

寻茶记 | 消失的“白龙须贡茶”(2020.4.29)

2023-01-04 访问量: 1 茶礼仪网

在《中国茶经》第274页,专门介绍了景谷大白茶。关于景谷大白茶的起源,来自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一位“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锄头”的陈六九去江迤(即今澜沧江)边做生意,发现白茶种,便偷偷地摘了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先种在大园子地,经数十年的培育后,扩种到周围十四块茶地,面积约0.2公顷~0.3公顷,年产茶200千克~250千克。

暖阳读到这里,对我说,这个故事是不可信的。根据秧塔这里的一些记录和老人们的记忆,大白茶在秧塔开始种植的时间要比这个故事说的更早,“三哥(指唐望)就懂这些,并且给我们讲过”,暖阳说道。

这个故事确实可信度不高,撰书的茶学专家们当然也知道,所以在故事开头特意用了“传说”一词。既是传说,自然没有多少可信度。另外,“陈六九”这个名字也不可信,“每天吃六碗米,使九斤半锄头”使我想起爷爷曾给我说的“几百年前村里的王巨人一个人可以举起1800斤的木头”、“毛老太公每顿饭要吃两条猪腿”···

但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一是大白茶发源于秧塔,二是秧塔现存的大白茶树龄早已过了百年,已属于古树茶级别。即使从1840年算起,至今已有180年了。

云南古树茶的准确树龄怎么判断?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方法。要判断出古树茶的确切树龄,最精确的方法该是同位素测量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复杂:要采用碳14交叉定位的方法来测算,先用专业的仪器在古树上取样,测知算出古树的大致年代(由于用这种方式测算出来的时间误差较大,还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将一些有文字记载的、树龄准确的相同类别的树木进行抽样分析,包括树木成长的环境、土壤、该地区的降水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一定的公式,根据碳14的分析结果相互参照,最后计算出古树的年龄。

另外,数年轮不具备操作性,不可能把茶树砍了去数年轮,而且这个方法仍然存在不准确性。所以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查阅茶园茶树文字记载的资料加上当地人的历史记忆。

其实建国后,云南各个茶山也种了不少茶树,到现在有的也大几十年了。但对比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古树,尺寸差异巨大。茶树的生长是很缓慢的,有的树生长了百年,也不过成人手臂那么粗。

说秧塔大白茶珍贵,不仅仅是从茶好喝的角度,还因为它生长百年的时间之味、历史之韵。按照现在人们的标准,即使是六七十年的树龄,也只能算是小树级别,可这六七十年就是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了。那些二三百年的古树,是几代人才守护下来的,我们现在能喝到这些古树茶,何其有幸呀!

在《中国茶经》里,秧塔大白茶被归为绿茶类,是因为现在很多茶厂采用机器烘青法制作,这也是市面上存在大量超低价景谷大白茶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景谷大白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一度失传。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研究,恢复了景谷大白茶的传统工艺:

其鲜叶采下后,随即手工杀青,然后摊凉揉捻,揉捻一道后,经充分解块,均匀地摊在篾笆上,暴晒到半干时,再复揉一道(称为收二道浆),然后抖散,晒干即成。

这样制作出来的大白茶外形美观,白毫特显,茶味清香,并具有橄榄清香的特点。曾被制成龙须茶,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

如今,贡茶已不复存在,陈六九亦变成了不可考的传说。到了秧塔,我们能真真实实看到、触摸到的,是历经沧桑、依然保持茁壮生命力的古树大白茶;秧塔人世代守护着它们,它们不仅慷慨地回报着这份守护,更满足了无数饮者挑剔的味蕾。

人月圆·转山

2020年4月29日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