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茶的保存步骤

普洱茶的保存步骤

2018-06-06 访问量: 218 茶礼仪网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普洱茶的保存需要掌握几个关键点就会比较简单。现在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普洱茶的保存步骤。

  首先,茶要避免阳光直射,光线会促进茶叶色素氧化而导致茶叶变色,这样,茶叶中的一些物质就会跟着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茶叶产生异味。

普洱茶的保存

  其次要防止受潮,在沿海地区高湿高热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茶叶受潮,受潮的会发霉变质,不能再饮用,雨季来临时,可以把茶品用自封袋或者塑料袋封起来存放;

  家庭存茶量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最好选用陶瓷缸或者紫砂罐存茶,可以把茶饼拆除包装纸或者撬成散块存储在罐子中。

  普洱茶非常容易吸味,存储环境要绝对的无异味,如果没有合适的罐子,纸箱也是不错的存茶工具。

  把茶用自封袋封好,放在干燥无异味的纸箱里,整提的最好不要拆开笋壳包装,如果是单饼的一定要用自封袋封好,纸箱放置在避光干燥的地方,避免光线直射和受潮。

  用自封袋存茶,最好半年更换一次袋子,另外,存放时最好生熟茶分开用不同的容器存放,避免串味互相影响。

  以上是实用的普洱茶的保存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果在普洱茶的保存过程中遇到其它问题,可以在网站查询。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成分和口感的解析

  口感:人类舌头味蕾能分辨的基本味道只有酸、甜、苦、咸、鲜五种,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结果。酸味提示食物可能腐败,甜味是碳水化合物,苦味警告食物可能有毒,咸味是体内酸碱平衡的需要,鲜味是蛋白质(氨基酸)的表现。其他的味道是由这五种基本味道组合而成,多种味道的组合会有不同的味觉表现:

  在某种呈味物质中添加其他呈味物质,可使该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例如在糖水中添加少量盐会使糖的甜味更加突出。

  某种呈味物质可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的强度,这是味的拮抗作用。如甜味可降低苦的滋味。

  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会数倍增加,这是味的协同作用。

  多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可导致味感改变。如吃橄榄后喝水会觉得水是甜的。

  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会感觉该刺激的强度减弱。

  口腔尤其是咽喉部有敏感和丰富的触觉感受系统,可以感知到食物的软硬、粘性、形态等,称为"物理味觉".人自身的情绪、健康状况、环境及个体喜好等又形成特定感觉,这被称作"心理味觉".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较舌头味蕾更多也更灵敏,我们通常说的"味道"与嗅觉密切关联的。

  口感,是味觉、嗅觉、触觉对茶叶茶汤产生的各种刺激所形成的综合的主观感受。

  普洱茶的口感源于其水浸出物,而茶叶的本质是基础。通常普洱茶水浸出物为40-50%,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口感各有其特性。

  一、茶多酚类的口感。

  显现口感的主要是茶单宁,也称单宁酸、鞣酸,表现为涩味。涩味是单宁酸在口腔中使蛋白质凝固而产生的收敛感。单宁酸的化学组成复杂,因原料而有较大差异。可分为两大类:可水解单宁(又称酯型儿茶素)和缩合单宁,前者刺激性较强,涩味明显,并使口腔感觉"粗糙";后者刺激性弱,使口腔感觉"爽口"、"顺滑"."涩"在口感中非常重要,它能促使其他的呈味物质更好的显露滋味,其本身也是"茶气"的表现之一。某些茶入口后涩感重而不散,口腔舌面或上腭明显感觉"腻"或"麻",这是因为该茶汤中含有较多的可水解单宁,而这类单宁在茶汤温度下降后其水溶解度迅速降低,导致茶单宁析出并残留于口腔中,口腔粘膜被过度刺激所制。这类茶单宁同样也会刺激胃肠道粘膜,这是喝茶后胃肠道不适的主要因素。这样的茶汤放于透明容器在温度降低后有明显的絮状物。品质好的茶入口"抓"舌头,但很快松开,这种感觉被称为"化",这样的茶即便在茶汤温度降低后也不会留有过重的涩底。有茶客把"抓"舌头的力度、"化"的时间长短作为评判茶叶品质的依据。

  二、生物碱类。

  表现出的口感是苦。苦味是"回甘"的基础,生津是"回甘"的源泉。通常苦味重者回甘明显,这与味觉出现"错觉"有关,而这种错觉正好符合人们的意愿。苦味在口中的刺激程度以及散化的快与慢也是判断茶叶品质的因素之一。苦味不散或是过于强烈都会让人反感。

  三、氨基酸类。

  表现多样。他们与其他呈味物质有很强的协同作用。氨基酸的鲜、酸、甜味都会促使唾液分泌,导致"生津".

  鲜味: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

  甜味:甘氨酸、丙氨酸等;

  酸味: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香味(花香):谷氨酸、丙氨酸;

  四、糖类。

  在味觉表现为甜味,在嗅觉为甜香味。甜味对口感有很大影响,在人的本能需要中糖是最首要的,味觉及嗅觉对甜味都非常敏感,甜味能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糖类中的果胶对口感有重要的作用。果胶在嫩度适中的茶叶中含量最高,达干茶的4-5%,水溶性好,有粘性,能让口腔感觉"稠"、"滑".陈化过程中果胶可降解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从而增加滋味。

  五、芳香物类。

  呈现香味。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茶叶所呈现的香味有很大差异,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香味由清香→果香→花香→蜜香→木香→陈香转化,香气的挥发性由"扬"变"稳",芳香物的化学成分也出现分子结构逐渐加大的规律,这是陈化过程中化合物氧化聚合所致。

  同期采制的新茶有的表现为清香,而杯底往往留有尿臭味,这种让人不爽快的尿臭味是吲哚类产生的。台地茶通常给人这样的感觉。

  高山茶、古树茶通常呈现出花、蜜香,而且杯底也留有明显的蜜、甜气味,而且这类茶叶在存储时转化较快。

  其他口感:

  生津

  直接的原因是茶汤中各种化合物刺激口腔而兴奋唾液分泌中枢所致。往往在停止刺激后唾液还会持续分泌,这更多是由于茶氨酸兴奋副交感神经的缘故。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较为持续的胃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唾液的持续分泌让口腔及咽喉润泽,唾液腺中的粘液性腺泡所分泌的糖蛋白与茶汤中其他呈味物质的协同作用而产生"回甘"、"润喉"的感觉。唾液不但可以保持口腔清洁,还有帮助消化、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古人非常重视唾液与养生的关系,美其名曰"琼浆""玉液".

  饱口

  茶汤中茶叶水浸出物多,入口滋味浓烈,茶叶的味道充分显现。这是普洱茶应有的表现。与饱口相反的口感是"薄"、"水".类似的感觉是"醇厚".

  锁喉

  咽下茶汤后咽喉感觉发痒、紧缩、异物感等不适感。产生的原因:茶叶原料品质低劣;杂质过多;茶叶被不良霉菌、化学药剂污染(如黄曲霉、杀虫剂);渥堆程度过重;烘干温度过高;存储不当。类似的感觉:"叮"、"挂".这样的茶可能对人体有害,没有什么价值。

  堆味

  茶叶渥堆时所特有的气味,类似"草席"的味道,通常要存放一两年后才会散去。这对茶叶的品质没有影响。

  箐味

  茶叶带有草腥味,是加工过程中杀青不足所致,看叶底可见叶脉叶梗发红。通常这样的茶叶涩味也较明显。刚加工的新茶也有草醒味,一两个月即可散去。

  火焦味

  类似高温时的焦糊味,是茶叶渥堆时温度过高烧心或成型后烘干时温度过高所致。人为做仓(加湿后再加温干燥)的茶也会有火焦味。这样的普洱茶已丧失价值。

  烘青味

  茶叶香气类似烘青绿茶,带有糊香或豆香味。普洱茶毛茶的干燥只能是日光晒干,用烘干机或烘房干燥便有烘青味,而烘青茶不能作为普洱茶。

  火烟味

  阴雨天毛茶不能及时干燥,放置于室内吸附了木柴烟火的气味。雨水季节的茶基本会有火烟味,而这种火烟味数年也不易散走。

  这样的茶也没有太大价值。

  霉味

  茶汤气味让人不适,刺鼻而有霉味或异味,通常会有锁喉的感觉。茶叶有明显的霉变痕迹。此种情况多是因为存储的湿度过高霉菌孳生所致。对于这样的茶只能敬而远之。

  酸味

  茶叶加工或存储不当所导致,此类茶不适合饮用。

  茶气

  茶叶内含物所显现的"力度",如同酒的酒精度的高低。好的高度酒并不辣喉也不上头,只让人荡气回肠。茶亦是如此。

  韵味

  古人说:味之有余谓韵。韵味是茶汤中各种呈味物质比例均衡,入口爽快舒适,滋味厚重馥郁又具有层次变化,让人愉悦地感受到某种超越味道的味道。这是普洱茶能带给人们的更深层次的享受。这种感觉或许能让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某种美好的意境,而此意境"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文/宗白华 

必须要知道的普洱茶发霉处理实用技巧

普洱茶,因为保存不当,很容易引起发霉。今天,教教大家,如何处理发霉的普洱茶。

必须要知道的普洱茶发霉处理实用技巧

1、用布处理:普洱茶生茶,表面发霉的话,可以用半潮干净的布,把发霉的部分清理一次,存放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不要晒,也不要炒,每天都这样去做一次,半个月或者是一个月后,就没有了。

2、时间问题:如果一个月后还是一样,可以根据你的原料来处理,如果是好的大树茶,可以多等几个月,如果在雨季,等雨天过后就会好了的,如果是一般的普通的茶,价格低的茶,小编就建议不要喝了。可以拿去做其他的用途,比如:把茶叶泡了用来清洁家具。

3、打散:普洱茶熟茶发霉,最好的办法就是打成小团或者是小团的普洱茶打散,再用竹篮内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每天翻腾几次。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后,应该说没有了。

4、自然干燥:用牙刷把霉菌刷掉,然后放在阴凉通风地方,让其自然干燥,千万不要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以上就是普洱茶存放和普洱茶发霉的解决办法和注意事项!

普洱茶发霉,普洱茶存放的注意事项!

湿热天气,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普洱茶好的储存地。普洱生茶是一种后发酵茶,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是后发酵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普洱茶在湿热环境下放置一年相当于在普通环境陈化三年的效果。当遭遇了高温多雨的天气后,普洱茶收藏爱好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藏品的变化,要及时增加藏茶室环境的通风透光,尤其是要加速空气的流通(可以用电风扇来帮助空气的流通)。

尽量降低室内的温度。对于已经发生受潮霉变的茶,进行分类,设法进行晒、焙干等干燥处理,处理后的藏品,应转移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分开来储藏。

2018普洱茶行业内幕大曝光!99%的茶友都掉过这两个坑

普洱茶真正在大陆地区的兴起不过短短十几年时间。从默默无名到人尽皆知,从价格低廉到身价昂贵,普洱茶市实在是一个大坑套小坑的凶险之地。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淘宝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先生,就来为我们谈谈普洱茶界两大神级天坑——老茶与古树茶。

鲁文锋老师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成为“普洱教父”白水清嫡传弟子,历年藏有清末极品宋聘、1952年甲级红印、88青饼等珍品古董茶,并将多年研究老茶经验,整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

▲“普洱藏家”茶馆总店

以下为鲁文锋老师的讲座整理。

一、普洱老茶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给许多茶友留下的最为直观的印象,而拍卖会上屡创记录的天价老茶等热门话题,都一再将这种印象强化。

▲蓝标宋聘拍卖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在被大陆市场认知并接受后直接体现在老茶的价格上——过百万一饼的号级茶、数十万一饼的印级茶等等。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不肖业者来挖坑下套,借以牟利。

打开淘宝,搜索普洱老茶的相关信息,你会看到大量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9.9元包邮的七子饼茶、印级茶甚至号级茶,价格可议,量大优惠……成为普洱茶界最大的闹剧。

有没有简便方法可以快速辨识老茶的方法呢?绝对没有。

普洱老茶谱系复杂,对老茶的辨识需要熟知不同时代老茶的包装特征、仓储特性、风格特点。最重要的是,普洱茶作为食品,对其辨识必然涉及到实物开汤。而又有多少人能够亲眼见到、品鉴这些老茶呢?

▲“普洱藏家”珍藏清末极品宋聘号

老茶辨识的学习门槛如此之高,普通茶友进坑受骗自然也就在所难免。对于普洱老茶而言,价格符合行情不一定是真货,但价格不符合行情则一定是仿品。

老茶的辨识,第一步一定是从包装与外形特征开始。老茶因其历史原因,不同时代的包装(茶桶、茶品包装纸、内飞、内票)在包装纸质、印刷版式、油墨、包装手法等方面均有所区隔,而紧压茶的压制模具形制(外形、直径、厚度等)也有不同。

▲“普洱藏家”珍藏1952年红印

这些都是茶品辨识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外观特征符合的茶品未必为真,但特征只要有一点不符合其应有之貌便可立即证伪。因此对于老茶的辨识可以使用“突然死亡法”,即只要在辨识过程中发现任一处明显漏洞,辨识便可即刻终止。

在此也提醒茶友们记住辨识老茶的规则,要么自身具备相应能力,要么有可靠渠道。渠道清楚,茶的情况就清楚。

在这里还可以介绍一个关于普洱老茶的基本原则,任何用牛皮、羊皮、牛皮纸或动物膀胱包装的所谓老茶,都是可以立毙当场的仿品。

二、普洱古树茶

关于普洱茶的另一个神级天坑,非古树茶莫属。

自上世纪90年代一些古树茶品出现,市场对于普洱茶的审美,从过去追求外形细嫩、口味鲜爽的绿茶式审美,向追求内质丰富、滋味浓酽的古树茶审美转变。在2003年,云南茶区古树茶原料价格追平台地茶并进而超越。

▲“老班章古树茶王树

古树茶一般定义为树龄过百年的茶树所产茶品。相较于其它茶类,普洱茶的一大优势就是古树茶园的生态环境较好。古树茶的优异品质是在生态环境与树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古树茶的稀缺性与相对不可再生性,使其具备了被资本运作的基本条件。古树茶行情在经历了2007年的大崩盘后逐年复苏,到2012~2013年间已经追平大崩盘前的最高价格并进而超越。利润空间足够之后,也就自然而然的滋生了与古树茶相关的深坑。

1.相对“厚道”的坑

相对“厚道”的,是用比较便宜的古树茶冒充价高茶区的茶品,比如用广别、勐宋等地的毛茶冒充老班章等等。这种方式会尽量选择风格与高价茶区茶品相近的原料,因此不消说消费者,许多从业者也未必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这种方法相对而言作案成本最高,辨识难度也最高。

2.次一级的坑

次一级的,是用小树茶甚至台地茶原料冒充古树茶贩卖。由于小树茶和台地茶的条索,相对古树茶而言更为细嫩,深受很多茶友喜爱。

有经验的茶友,从茶品的价格、规格与标识产地就能发现相当多猫腻。淘宝上常见的几十块、十几块甚至九块九包邮的老班章、冰岛、千年古树等等均是此列。茶友如果上了这些牌子的恶当,除了憎恨商家的无下限,还应反思自身的贪婪与无知。

3.突破底线的坑

还有更为突破底线的,是以小树茶冒充古树茶,同时以真品价格销售。这种货色具有最大的图利空间,同时茶友因为其高价会在品饮时因其高价自我催眠产生莫名的信任。

总结:

普洱茶坑多且深,多数深坑都是由老茶和古树茶这两个概念发轫而来。由于这两个概念在普洱茶领域涵盖的范围太广,以及很多茶友并不具备相应的知识积累与辨识能力,掉坑交学费几乎是在所难免。

只能希望茶友能够尽快的在入坑经历后吃一堑长一智,不要累次掉入同一个深坑。实际上无论是老茶还是古树茶,谨记“戒贪”二字,已然可以避开市面上超过九成的深坑。